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生态文明是基于东方智慧的新文明之路,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点在乡村,希望也在乡村。今天,我们如何读懂乡村?这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学者穷尽半生所思考的问题。为了研究中国的乡村,他用大量的时间深入乡村调研,脚步踏遍了大大小小的村落;他用心感受乡村的农耕文化和生命温度,敏锐观察新时代乡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019年6月29日下午,在国家行政学院一间简陋的办公室,《环境教育》记者见到了这位"用脚来做学问"的学者。作为乡村发展与生态文明研究的开拓者,张孝德已经跟踪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飞跃。立足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提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五链驱动"路径:扩展产业链、优化生态链、融合文化链、提升管理链、完善生活链,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搭建理论框架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实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和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将"实施乡村振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目标之一写进党章。2018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余谋昌 《绿叶》2014,(2):11-1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它由社会全面转型实现。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核心,对社会转型起先导和决定性作用。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转型——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江宁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环境治理、构筑生态新城等举措,打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但对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标准,在经济、社会、制度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为此需逐步确立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产业转型为抓手,以乡村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德育为基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6.
美好乡村安徽“探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毋庸讳言,如果说城市是国家"脸面"的话,那么乡村就是国家的"毛细血管"。建设美丽中国,让农村美好起来,这是当然的要义,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是广大群众的新期盼。在安徽,从省到市,从县到乡,美好乡村建设急剧升温。山要绿起来,水要清起来,人要富起来,当前,江淮大地上的乡村容颜正在悄悄"变脸"。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和美丽中国建设都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以及路径。要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率先实现乡村绿色振兴,第一,要形成绿色治理模式,使全民参与保护并能共享保护成果;第二,要形成与保护互促的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的技术路线。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浙江仙居国家公园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龙头带动社区参与保护、共促发展方式转型,构建了以绿色公约、绿色资产清单、绿色货币为标志的"三绿"治理机制,与国家公园产品品牌增值体系一起初步实现了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使乡村振兴的绿色化道路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8.
正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体目标要求,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遍地开花。随之而来暴露出污水管网建设滞后、雨污不分流、维护人员和资金困难等问题,亟需解决。探访2016年5月,记者来到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的永裕庄园。汽车沿着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直接开进了庄里,在庄园门口,一个拥有篮球场和健身器械的健身广场很是气派。  相似文献   

9.
廖晓义 《绿叶》2008,(10):29-37
"乐和家园"将灾后重建与探索生态文明模式相结合,在人居、生计、养生、生态、伦理、治理六个方面贯彻身与心和、个与群和、人与天和理念,开展乡村建设,体现出乡村共同体的内涵和生态社会主义特点。这种集体的、生态的、参与的、城乡统筹的乡村模式,或许可为中国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所借鉴,并成为全球化中在生态危机、心灵危机、社会危机中感到恐惧的人类的一种新希望、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变暖日益严峻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我国是一个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分布广泛,尤其是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可以为低碳绿色乡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由此可见,占国土面积57.59%的乡村在低碳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加快低碳绿色乡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关系到低碳...  相似文献   

11.
滨海旅游作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龙头产业,在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和产业地位稳步提升的同时,面临着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与滨海旅游转型发展的作用关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滨海旅游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关联,探讨了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碳排放量现状特征和发展水平,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下我国滨海旅游产业低碳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治河 《绿叶》2014,(12):33-39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反拨与超越。站在现代西方文明的立场看,传统乡村文明代表了"落后",是应该送入博物馆的文明。然而从建设性后现代的视阈看,传统乡村文明是人类文明之根,内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建设性后现代无意完全回到传统,它主张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整合传统和现代的结晶,发展一种厚道的后现代乡村文明。其厚道性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爱,对传统的珍惜,对农民的尊重,对共同体的钟情以及对城乡共荣的推重。  相似文献   

13.
"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绝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绝不把园区变成新的污染集中区,绝不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接受污染转移。"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八大工程"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阜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环境,已成为阜宁县委、县政府"十二五"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生态体系建设,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经济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体系完善、资源环境整体优良、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元市委把"生态立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根本思路,明确提出了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  相似文献   

15.
许敏娟 《绿色视野》2013,(10):44-4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系统地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作为中国  相似文献   

16.
刘牧时 《环境教育》2013,(Z1):83-84
考核是扶贫工作的导向。在贫困地区各级干部的在职和离任考核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对于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损害环境者,不但不得提拔重用,而且必须追究责任。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更重,难度也更大。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有五"难"一是经济转型难。工业上,存在"四多四少"现象:粗加工项目多,精加工项目少;产业低端项目多,产业高端项目少;技术含量低项目多,技术含量高项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对青海和全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意义。海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重视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文章从"生态海东"建设的机遇出发,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和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对今后如何加强"生态海东"建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欣玥 《四川环境》2022,(1):200-208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土地整治的发展演变与创新探索,是生态文明背景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手段。三生空间涵盖了乡村发展所需的空间类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着力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三生空间逻辑关系,并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探索新时期乡村三生空间治理路径,提出以全域整治盘活存量用地、建立用地指标纵向传导体系、强化生态全要素修复和注重“人-地-财-社区”的制度保障设计等规划策略,以期达到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推动全域全要素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以期为同类地区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读者评刊     
<正>@王家福:第八期"高端访谈"栏目专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授张孝德《迈向新时代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乡村起航》的文章,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这个观点特别好,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点在乡村,希望也在乡村。@马泽亚:《上海:打好垃圾分类持久战》一文让读者看到了上海市垃圾分类后的变化。《上海市生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提出保留乡村自然教育的"纯真性"、将乡村自然教育品牌化、着力开展培训交流,为乡村赋能、搭建社会多元跨界合作平台的乡村自然教育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未来的乡村自然教育建设提供经验与启示。乡村建设的困惑和自然教育的介入乡村建设主要有城市化模式和乡土新农村模式两种,目前前者占据主导位置[1]。早期大规模农村城市化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社会进入转型阶段,过去发展模式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