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苯并[a]芘(B[a]P)暴露对栉孔扇贝的鳃、消化盲囊显微(10d、20d)和超微结构(10d)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10μg·L-1B[a]P处理10d时,栉孔扇贝的鳃上皮粘液细胞增多,在回血管中血细胞出现聚集现象;消化盲囊腺泡中嗜碱性颗粒增多,腺泡内细胞间界限模糊.超微结构观察可见,鳃上皮纤毛和微绒毛脱落,鳃上皮细胞内次级溶酶体增多,核周池扩大,鳃血腔中出现血细胞坏死后残留的细胞核;在消化盲囊分泌细胞中线粒体嵴减少,出现线粒体缺失形成的空泡,细胞内质网片断化,核糖体脱落.由10μg·L-1B[a]P处理20d时,在鳃回血管中发现血细胞坏死后残留的固缩细胞核,鳃丝的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甚至断裂,部分消化腺泡崩解,鳃丝结构和消化导管上皮结构损害严重;消化盲囊组织结构的损伤比鳃更为严重.这些组织结构损伤表明,栉孔扇贝在B[a]P胁迫下组织学的变化特征与过程与贝类组织解毒代谢过程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在对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的富集(15 d)、释放(15 d)过程中肝脏的生物标志物(EROD、GST、SOD、CAT、GPx、MDA)的响应,结果显示:在富集阶段,第1 d低浓度实验组(0.05 g/L)和高浓度实验组(0.45 g/L)六种生物标志物即均显著受到诱导(P0.05),诱导程度与暴露浓度成正相关,而后不同种类生物标志物呈现差异性的变化趋势,EROD继续上升并在第10 d后达到稳定状态,GST继续上升并在第10 d后受到抑制下降,SOD、CAT、GPx均受到抑制逐渐下降,且均在15 d时低于对照组水平,MDA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直接反映了肝脏的氧化损伤程度。在释放阶段,低浓度实验组各生物标志物的恢复速度较高浓度实验组要快,且均能恢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高浓度实验组各生物标志物则均未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实验结果表明,脊尾白虾肝脏具有一定恢复能力,各生物标志物对BaP暴露的敏感性具有一定差异,BaP暴露的浓度及时间是影响各生物标志物响应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苯并[a]芘对鲫鱼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研究了苯并[a]芘暴露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几种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在鲫鱼接受3个不同质量分数苯并[a]芘(BaP)的腹腔注射14 d后,分析了其肝脏7-乙氧基-3-异吩噁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抗氧化酶活性和红细胞核异常(NA)率变化.结果显示:w(BaP)为1 mg/kg处理组的EROD活性显著升高(P<0.001).w(BaP)为0.1和1 mg/kg处理组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在暴露结束时,w(BaP)为1 mg/h处理组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w(BaP)为0.1和1 mg/kg处理组GPx活性被显著抑制(P<0.001).表明BaP对EROD活性有诱导作用,而对SOD,CAT和GPx等抗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明显.所有处理组NA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因此,鲫鱼EROD,SOD,CAT和GPx等酶活性的改变适于作为生物标志物,可以用来显示暴露于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鱼类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4.
苯并(a)芘致毒的鱼的分子生态毒理学指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典型的多环芳烃类物质苯并(a)芘(BaP)致毒后鱼体内几种重要分子生态毒理学指标的变化,来反映苯并(a)芘致毒对鱼体的影响.结果表明,肝脏ATPase活性降低,GST活性升高,DNA加合物相对标记水平(RAL)也增大,而EROD活性没有明显改变.这说明苯并(a)芘致毒对鱼体正常生命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四溴联苯醚(BDE-47)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鳃丝和消化盲囊芳烃羟化酶(AHH)、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DNA损伤(F值)的影响.结果表明:BDE-47对菲律宾蛤仔鳃丝和消化盲囊AHH、GST、SOD活力和...  相似文献   

6.
苯并(a)芘和芘暴露对梭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浓度范围0.1-0.5ug/L的苯并(a)芘和芘的短期暴露(7d),50ug/L浓度组造成梭鱼肝脏SOD活性先抑制后诱导的效应,5ug/L浓度在7d的暴露中,SOD活性未出现诱导而是抑制。同样在50ug/L浓度下,苯并(a)芘暴露4d后SOD活性出现诱导,而芘在暴露7d后才出现诱导,这间接反映了苯并(a)芘和芘的毒性大小。这些结果说明梭鱼肝脏SOD活性与苯并(a)芘和芘暴露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海洋环境多环芳烃污染监测的一种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鲫鱼肝脏代谢酶和血清性激素对低浓度五氯酚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低浓度五氯酚暴露后鲫鱼体中几种重要分子生态毒理学指标的响应。结果表明,暴露7和15d后,五氯酚对鲫鱼血清睾酮含量产生了显著的诱导作用,并且暴露15d的睾酮含量高于暴露7d的睾酮含量,对鱼体造成了一定的繁殖损伤。暴露7d后,EROD和GST活性无显著升高,但暴露15d后,EROD和GST活性随浓度增加显著被诱导,其活性增高。研究结果也可揭示睾酮、EROD和GST对低浓度五氯酚具有高度的响应,建议作为监测和评价低浓度五氯酚对水生生态系统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浓度范围从0.1-50μg/L的苯并(a)芘和芘的等浓度混合物暴露对梭鱼(Mugil so-iuy)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对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出抑制效应。在暴露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也有出现短暂的诱导,高浓度组出现诱导的时间比低浓度组早。SOD和GPx活性的变化有一定的同步性。CAT活性在暴露早期出现诱导。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间接反映了环境中氧化胁迫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暴露于不同浓度苯并[a]芘后,刺参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规律。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组(1、5、10、20μg/L)、空白对照组和丙酮溶剂对照组,在染毒2 h、6 h、12 h、24 h、2 d、4 d、7 d、14 d和21 d取样分析,其中第14天放入清洁海水中恢复7 d,分析了苯并[a]芘与刺参SOD、CAT之间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结果表明,在苯并[a]芘作用下,刺参的SOD酶活性在第6小时、12小时和21天时与苯并[a]芘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_(6h)=0.959 2(P0.05)、R_(12h)=0.945 8(P0.05)、R_(21d)=0.959 6(P0.05)。刺参CAT的诱导随水体苯并[a]芘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第2天、第4天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_(2d)=0.790 6(0.01P0.05)、R_(4d)=0.953 3(0.01P0.05)。由此表明,在苯并[a]芘染毒作用下,刺参组织解毒代谢指标SOD和CAT都出现了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经相关性分析提出刺参组织SOD和CAT酶活力可以作为评价苯并[a]芘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任加云  夏江宝  苗晶晶 《海洋环境科学》2017,36(4):552-559, 570
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为实验对象,将其暴露于石油烃浓度分别为0.1 mg/L,0.3 mg/L,1.0 mg/L和3.0 mg/L的海水中,并于实验开始后的0、0.5 d、1 d、3 d、6 d、10 d和15 d取样,并测定其消化盲囊和鳃丝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两种蛤各组织GST和SOD酶活性在0.1 mg/L和0.3 mg/L处理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除四角蛤蜊鳃丝GST酶活性一直被抑制外,其余两种蛤各组织酶活性在1.0 mg/L处理组都呈现先升高后被抑制的趋势;除文蛤消化盲囊SOD活性在暴露实验开始升高外,其余组织酶活性在3.0 mg/L处理组一直被抑制(P<0.05)。通过比较发现四角蛤蜊GST和SOD酶活性升高率在0.1 mg/L和0.3 mg/L浓度组实验前期高于文蛤,但是在后期低于文蛤,在1.0 mg/L和3.0 mg/L浓度组四角蛤蜊酶活性抑制率明显高于文蛤(P<0.05)。结果表明,石油烃暴露条件下四角蛤蜊较文蛤表现更敏感,可以优先作为石油烃污染指示生物,鳃丝各指标的变化较消化盲囊明显,可以优先作为指示组织;GST和SOD酶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一致性,以后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可以将这两种指标结合测定以评价石油烃及其它有机物污染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Beingatypical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s) ,benzo[a]pyrene(BaP)deservesseriousstudybecausePAHsarenowrecognizedasmajorenvironmentalpollutants .ExposuretoPaHsisvirtuallyunavoidableandisstronglysuspendedofbeingacausativefactorincertaintumo…  相似文献   

12.
天津污灌区苯并(a)芘的分布和迁移通量模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估算苯并 (a)芘在天津污灌区气、水、土壤及沉积物相间的迁移通量和浓度分布的逸度模型框架 ,利用通量资料作为模型输入 ,利用实测浓度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 ,模型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和沉积物中浓度的估算大体吻合 ,沉积物和土壤是苯并 (a)芘的主要环境归宿 ,而大气中的平衡浓度相对较低 ,水体及土壤中的苯并 (a)芘可能通过作物和鱼体富集而进入生态系统 .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典型有机污染物对长江三峡库区上游特有珍稀鱼类的环境风险,本实验以稀有鮈鲫为对象,研究了低剂量多环芳烃(PAHs)暴露而引起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将成年稀有鮈鲫暴露于不同浓度(0、0.1、0.3、1.0和3.0μg·L-1)的苯并芘(Ba P)中28 d,测定了体质系数、性激素含量、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和肝脏中与繁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在雌鱼中,Ba P暴露后,睾酮(T)的含量显著升高,雌二醇(E2)的水平显著下降并改变了T/E2的比值;在雄鱼中,T和E2的含量都显著下降.雌雄鱼性激素的改变可能与类固醇合成相关基因(Cyp17、Cyp19a)表达量的改变有关.Ba P暴露显著抑制了雌雄鱼肝脏中卵黄蛋白原(VTG)基因的表达.以上检测到的激素或者基因表达的改变主要发生在高剂量(3.0μg·L-1)Ba P暴露下,而长江上游库区水体中多环芳烃含量较低(100 ng·L-1),因此推测,库区存在的多环芳烃不会对三峡库区上游水体中的鱼类产生内分泌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4.
对兰州市不同区域空气中苯并(a)芘和儿童尿液中1-羟基芘同步采样,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区域苯并(a)芘浓度有显著差别,研究区日均浓度约为对照区日均浓度的两倍.冬季大气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夏季,其中研究区冬季均值约为夏季的26.46倍,对照区冬季均值约为夏季的29.41倍.儿童尿中1-羟基芘的浓度与空气中苯并(a)芘的浓度呈一致的变化,冬季研究区儿童尿中1-羟基芘的均值为0.86μmol·(mol肌酐)-1,对照区为0.63μmol·(mol肌酐)-1.冬季研究区儿童的终生超额危险度最高,达到2.32×10-4,接近不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反演模型的焦炉无组织苯并[a]芘排放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焦炉无组织苯并[a]芘排放因子难以测量,导致了焦炉苯并[a]芘大气污染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根据1999年~2003年上海某焦化厂的产量、空气质量监测等数据,建立了基于AERMOD(AMS/EPA REGULATORY MODEL)模型反演苯并[a]芘排放因子的方法.结果显示,企业周边3个监测点年平均浓度结果分别为0.033,0.0024,0.0031μg/m3,均超过了2012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通过AERMOD模型反演得到该焦化厂苯并[a]芘平均排放因子为14.71mg/t焦煤, 苯并[a]芘预测浓度超标面积125km2,超标区域主要集中在焦化厂周围,超标焦炉苯并[a]芘防护距离为6300m.  相似文献   

16.
以褐菖鲉为材料,每周一次腹腔注射浓度为0.5×10-6、1.5×10-6和10 ×10-6的苯并(a)芘(BaP)、三丁基锡(TBT)及两者的等比例混合物,观察鱼体肾脏、脾脏组织中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浓度的这些持续有机污染物在短期内对褐菖鲉肾脏、脾脏中的酚氧化酶活力有一定程度的诱导激活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酶活力下降,联合暴露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毒性增强,诱发免疫毒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大弹涂肌肉、腮、脏脏、内脏(不含肝脏)以及卵巢等不同器官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并以不这原型谷胱甘肽含量较高的肝脏和 卵巢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生态条件下,将大弹涂鱼暴露于0,0.05,0.2和0.5mg/L等不同浓度的苯并(a)芘3d,比较这两个器官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苯并(a)芘肋迫下,大弹 涂鱼肝脏和卵巢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肝脏和卵巢都是代谢苯并(a)芘的主要器官,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显著升高表明机体对苯并(a)芘胁迫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在细胞遗传损伤和免疫功能综合指标中,观察对苯并(a)芘(BaP)敏感并适用于人群检测的指标。结果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与尿中BaP含量呈正相关;并在BP低于10μg/100M3的接触人群中观察到SCE率增高;血清IgG和补体C3与血中BaP含量呈负相关。以SCE率增高、IgG降低和尿中BaP负荷量增高综合评定BaP污染的有危毒险性有应用前景,饮用中华猕猴桃饮料,有助于SCE率增高的恢复和体内BaP的排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