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在滇黔桂岩溶区35个点位采集的70件河漫滩表、深层土壤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Ni、Pb和Zn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探究了重金属来源、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大部分均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在滇东南地区含量最高,桂西北地区最低.表层土壤Cd、Hg明显富集,As、Cr、Cu、Ni与深层土壤含量相当;As、Cd、Hg、Pb、Zn在农田、菜地中明显高于深层土壤,Cr、Cu和Ni在各类土地中与深层土壤相当.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表层土壤中Cd、Cr、Cu、Ni受地质背景控制,As、Pb、Zn既与地质背景有关,也受人为活动影响,Hg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严重;深层土壤中Cd、Cr、Cu、Ni、Cr、Zn继承了区域母岩特征,As、Hg和Pb受地质背景和人为活动双重影响.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漫滩表层土壤中Cd、Hg污染较重,As、Cr、Cu、Ni、Pb、Zn大部分为轻度污染或无污染.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低顺序依次为Hg > Cd > As > Cu > Ni > Pb > Cr > Zn,Cd和Hg的生态风险指数之和占综合指数的82.43%,生态风险最高;滇东南地区重金属潜在风险综合指数最高,具重度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电石渣堆放场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和成因,选择天津市某电石渣堆放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采集电石渣样品和土壤样品,利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土壤重金属Cr,Ni,Cu,Zn,Cd,Pb,As,Hg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场地内Zn,Cu,Cr平均值与天津市土壤背景值十分接近,地累积指数分布在-1.60~-0.10之间,不存在重金属污染现象;Ni,Pb,As地累积指数最大值小于1.00,存在个别点位轻微污染,Cd最大地累积指数为1.20,存在轻度污染现象,Hg地累积指数最大值为4.20,属于“重度污染”.Cr,Ni,Cu,Zn,Pb,As潜在生态风险低,经过因子分析,主要反映了成土母质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Cd,Hg局部位置具有较高~极高潜在生态风险,是场地内重点关注的潜在污染源,主要受电石渣,煤渣堆放对土壤重金属的淋滤作用和化学抑制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3.
滁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源解析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系统了解滁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采集滁州市4 360个表层土壤样品,并分析Cr、 Zn、 Pb、 Cu、 Ni、 Cd、 As和Hg这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利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重金属来源,采用富集因子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该地区表层土壤重金属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滁州市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均大于安徽省江淮流域土壤背景值,其中Cd、 Ni、 As和Hg空间变异较大,受外界干扰显著;(2)综合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8种重金属污染来源可划分为4类,其中Cr、 Zn、 Cu和Ni来源于自然背景源,As和Hg主要来源于工农业污染源,Pb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和工农业污染,Cd主要来源于交通源、自然源和工农业污染源;(3)富集因子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都表明该区域表层土壤Cd污染较为严重,Cd污染点位空间分布较多;(4)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法表明,研究区内重金属污染程度较小、生态风险水平较低,但Cd和Hg的生态风险总...  相似文献   

4.
杭州蔬菜基地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掌握杭州市蔬菜基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法,就杭州市10个区县30个蔬菜基地中203个土壤样品进行了Cu、Zn、Pb、Cd、Cr、As和Ni含量的分析及评价,并就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菜地土壤中Zn、Cr、As、Ni含量均未超标,但部分土壤中Cu、Pb和Cd含量有超标现象.污染指数评价表明,杭州市菜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等级多为轻度污染,且主要以Cd污染为主.累积评价表明,杭州市菜地土壤重金属多呈中高度累积,亦主要由土壤Cd累积所致.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杭州市菜地土壤中Cu、Zn、Pb、Cr、As和Ni的生态风险轻微,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但Cd存在较强的潜在生态风险.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Cu、Zn、Pb、As、Cd含量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综上,杭州市要做好菜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防治工作,尤其要防范Cd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麻江县蓝莓基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Hg、Cd、As、Pb、Cu、Ni、Cr和Zn)的分布特征、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及其来源。采用ICP-MS和AFS分别测定了麻江县6个蓝莓基地18件土壤样品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富集因子法、潜在生态污染指数法对蓝莓基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富集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同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麻江蓝莓基地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麻江蓝莓基地土壤Hg、Cd、As、Pb、Cu、Ni、Cr和Zn的平均值分别为0. 24、0. 30、35、35、22、27、62、79 mg/kg,Hg、As和Pb平均值高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Hg和As污染严重。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富集因子法、单项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其评价结果表明,麻江蓝莓基地土壤中的Hg、As、Pb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陡坡坪、乌卡坪和白竹林蓝莓基地土壤已受到重金属的轻度污染;陈家山、乌羊麻和甘溪蓝莓基地土壤已受到重金属的中度污染。潜在生态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陡坡坪、乌卡坪和白竹林蓝莓基地土壤8种重金属存在轻微潜在生态风险,陈家山、乌羊麻和甘溪蓝莓基地土壤8种重金属存在强潜在生态风险。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Ni、Zn、Cu、Cr和Cd相关性显著并聚为一类,主要来源于自然地质背景; As和Pb相关性极显著并聚为一类,主要受动物粪便、农药、汽车尾气等复合因素的影响; Hg与其他7种重金属之间无相关或相关性不显著,单独聚为一类,主要来源于燃煤。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污染评估   总被引:27,自引:21,他引:6  
张杰  郭西亚  曾野  邓建才 《环境科学》2019,40(5):2202-2210
为阐明经济发达地区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本研究分析了太湖流域典型水系94个样点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Zn、Cr、Ni、Cu、Pb、As、Cd和Hg)含量,评估了重金属的生态风险以及辨析了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Zn、Cr、Ni、Cu、Pb、As、Cd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 62、102. 46、45. 50、44. 71、37. 00、13. 34、0. 479和0. 109 mg·kg~(-1),均高于其对应的背景值(Hg除外).地累积指数评价中,Pb、Ni、Zn、Cu和Cd整体上处于低污染状态;在污染负荷指数评价中,Pb、Ni、Zn和Cu整体上处于中度污染状态,Cd、Cr、As处于低污染状态;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中,Cd和Hg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均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多元统计分析表明,Pb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农业废水排放;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Cr、Ni和Zn还受到电镀及合金制造行业的影响; Cu和As主要来自于农药、工业废水; Cd主要来自于冶炼工业; Hg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和石油产品的燃烧.  相似文献   

7.
杜华栋  刘玉青  韩英  丁一 《环境工程》2017,35(11):155-158
通过测试神木北部矿区及其毗邻地区2种主要土壤类型区(风沙区和黄土区)的8种重金属(As、Cd、Cr、Hg、Pb、Cu、Zn、Ni)元素含量,了解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累积污染状况,同时采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单因子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煤矿开采区Hg、Cr、As、Cu、Zn元素较未开发的毗邻地区分别增加了850%、33%、64%、51%、79%,Pb、Ni差异不明显,而Cd降低了65%;除Pb、Cd外其他几种重金属累积污染超标倍数表现为风沙区大于黄土区;Hg元素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为重度生态风险等级,其他7种重金属均为低生态风险等级;风沙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等级为严重污染,黄土区表现为重度污染。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鄂西北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了湖北省某农田保护区89份表层土壤样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Ni、Cd、Cu、Zn、As和Hg具有不同程度的累积效应,Cd均值含量超过了不同p H条件下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是Ni、Cd、Cu、Zn和As的主要来源,Cr、Pb来源于自然源,Hg主要来源于锅炉燃煤等人为污染源;单因子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结果均表明,研究区具有较强的Cd污染风险,Cd是主要的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重庆市南部某历史遗留铁矿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污染来源,在铁矿渣场周边采集了34个耕地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重金属Cd、Hg、As、Pb、Cr、Cu、Ni和Zn的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铁矿渣场周边耕地土壤污染进行评价,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APCS-MLR)识别铁矿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及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除Cr外,其余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超过重庆市土壤背景值,且有20.6%的土壤点位Cd以及2.94%的土壤点位Hg、Cu和Ni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风险筛选值;地累积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主要受Cd和Hg污染,呈现无污染到中度污染等级,并且Cd与Hg对潜在生态污染指数(RI)贡献率分别达到24.47%和60.33%.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绝对主成分(PCA/APCS)受体模型分析结果表明,Cr、Cu、Ni和Zn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Hg和Pb来源主要为化石燃料燃烧及交通运输,Cd和As主要来源于采矿冶炼、施用化肥等采矿工业活动及农业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农田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迁移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以我国湖南省湘潭县某镇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8种常见毒性重金属(Cd、Cr、Cu、Zn、Pb、As、Hg、Ni)在农田土壤剖面中的含量及垂直分布迁移特征,并通过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Cd、Cr、Cu、Zn、Pb、As、Hg和Ni均有一定积累,但仅有表层土壤Cd含量均值为0.59 mg/kg,超过了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3 mg/kg,pH<5.5),说明该区域农田土壤表层受Cd污染;分析农田土壤剖面重金属的垂直分布迁移特征得到,除Cr和Ni外,Cu、Zn、As、Cd、Hg和Pb 6种重金属主要富集在表层;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单项系数评价中,Cd在表层和中层土壤中表现为强生态危害,底层表现为中等生态危害,而Cr、Ni、Cu、Zn、As、Hg和Pb在表层、中层和底层土壤中均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表明Cd是该区域不同土层中的主要生态风险因子;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表明,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为中等生态危害,中层和底层土为轻微生态危害。综上,该区农田土壤表层重金属生态风险较高,主要由Cd污染引起,应当采取农艺调控或替代种植等安全利用措施进行风险管控,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1.
刘海  魏伟  黄健敏  赵国红 《环境科学》2023,44(3):1686-1697
为研究长江流域安徽段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采集了水稻和小麦及其根系土样品338组,测定了8种重金属含量,采用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多元统计分析和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稻根系土和小麦根系土重金属含量均超过江淮流域背景,根系土Cd、 Cu、 Cr和Ni具有明显的积累效应,水稻根系土较小麦土污染严重;潜在生态风险为轻微-中等风险等级,主要来源于Cd和Hg元素.多元统计分析显示Cu、 Pb、 Zn和Cd为工业源和农业源,Cr、 Ni为自然源,As和Hg为农业源.水稻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强度依次分别为:Cd>Zn>Cu>Hg>Ni>As>Cr=Pb,小麦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强度依次分别为:Zn>Cd>Cu>Hg>Ni>As=Pb>Cr;根系土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儿童更易受到重金属污染威胁,经口摄入是发生非致癌风险的主要暴露途径.非致癌风险评价表明小麦根系土对儿童具有一定的非致癌风险,但不存在致癌风险.摄入水稻和小麦对成人和儿童均有一定程度的非致癌风险和不可接受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地区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和重要资源.人类活动导致大量重金属富集于土壤中,引起土壤质量下降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直接危害人类健康.本研究以环渤海地区农田土壤为例,收集公开发表的数据建立环渤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数据库并进行整合分析,计算环渤海地区8种土壤重金属含量,评估重金属的富集程度,预测其生态风险,并探讨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旨在为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治理提供重要信息.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土壤Cu、Zn、Pb、Cd、Cr、Hg、As、Ni的含量分别为27.7、71.7、25.1、0.4、57.4、0.1、9.2、25.3 mg·kg~(-1),其中,Cu、Pb、Cd、Hg 4种重金属含量高于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且Cd、Hg的累积量较大.内梅罗污染指数结果显示,研究区域11.9%的土壤已有重金属污染,另有13.5%的土壤处于重金属污染警戒范围内.Hankanson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Cd和Hg为中等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为轻度生态风险,25.9%的案例为中度生态风险状态,有少部分案例(3.7%)达到强度生态风险.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重金属来源的结果显示,Zn、Cr、Ni、As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Cu、Pb、Cd、Hg主要受以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及交通排放为代表的"人为源"影响.  相似文献   

13.
顺德水道土壤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水源地周边土壤及河道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状况极大程度影响着河流饮用水安全.为调查顺德水道水源地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来源,本研究采集了顺德水道周边表层土壤及其主要支流入河口沉积物,并测定各样品中Cd、Zn、Pb、Cu、Ni、Cr等6种重金属浓度,最后基于两种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发现,顺德水道表层土壤中Zn、Cr、Pb、Cu、Ni和Cd平均含量分别为186.80、65.88、54.56、32.47、22.65和0.86 mg·kg~(-1),除Cu、Ni外其它重金属均超过顺德土壤背景值;8个主要支流入河口间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依次为:Zn(312.11 mg·kg~(-1))Cr(111.41mg·kg~(-1))Pb(97.87 mg·kg~(-1))Cu(92.32 mg·kg~(-1))Ni(29.89 mg·kg~(-1))Cd(1.72 mg·kg~(-1)),除Ni之外其余均高于顺德土壤背景值.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表层土壤中Cr、Ni含量主要受自然母质影响,Zn、Pb、Cu和Cd主要来源于该地区制造业的废水排放;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均来源于外源输入,受顺德水道周边的工业活动影响.基于环境生物可利用态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发现顺德水道周边表层土壤中Cd呈现轻微的潜在生态危害,而入河口沉积物中Cd呈现中度的潜在生态危害,土壤和沉积物中Zn、Pb、Cu和Ni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表现为轻微.由于基于环境生物可利用态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充分考虑了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形态,其结果低于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可避免对重金属的潜在危害程度的高估.  相似文献   

14.
南阳盆地东部山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赖书雅  董秋瑶  宋超  杨振京 《环境科学》2021,42(11):5500-5509
通过分析南阳盆地东部山区表层土壤(0~20 cm)样品的As、Hg、Cd、Cr、Pb、Zn、Ni和Cu等8种重金属含量和pH值,对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研究,并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Cd、Cu、Cr、Ni、Pb、Zn和As含量相比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呈面状和岛状分布.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且与矿区分布相吻合.除了少数样点的土壤以外,大部分样点未受到污染,Cd的污染最为严重.As、Cr、Pb、Zn、Ni和Cu在几乎全部地区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为轻微风险等级,Cd和Hg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为中等风险等级占比最高.研究区综合土壤重金属潜在很强和强生态风险指数占比较高,分别为58.93%和37.66%.土壤Hg、Cd和Pb主要受到矿产开采等人类活动的影响,As主要受到研究区地质背景的影响,Zn、Ni、Cr和Cu同时受到人类活动和地质背景的影响.研究区矿产资源的开采是造成土壤污染及生态风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雷州半岛红树林土壤11种重金属(As、Cd、Co、Cr、Cu、Hg、Mn、Ni、Pb、V、Zn)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Hg、As、Cu、Zn等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个别采样区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As、Cd、Co、Cr、Cu、Hg、Mn、Ni和Zn等9种元素含量平均值超过环境背景值。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土壤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Hg元素为强污染,Cd元素为中等污染,其他元素为轻微污染。从空间分布看,南山和观海长廊采样区重金属污染为强污染,企水镇采样区为轻微污染,其他采样区为中等污染。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与土壤自然特性和人为排放密切相关,黏土含量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工业较发达、人类活动较强等区域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较强。  相似文献   

16.
选择典型辽宁省工矿型城市葫芦岛,以东北部的龙岗区、连山区和南票区为研究区,基于1:25万土地质量调查获取的重金属数据,分析探讨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赋存形态及污染来源.结果发现:研究区表层和深层土壤8项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辽宁省背景值,其中表层土壤Cd、Cu、Pb、Zn、Hg、As空间上呈现出龙港区沿海及内陆局部浓集的特点,Ni、Cr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白垩统和中侏罗统火山岩地层区.各重金属富集系数平均值表现为Cd > Hg > Pb > Zn > As > Cu > Cr > Ni,其中,Cd 3.41、Hg 2.93,空间上表现为大面积强烈富集.土壤中Cd主要以离子交换态为主,占全量的54.38%,生态风险最高.土壤剖面中Cd、Pb、Hg、Zn总体呈现出"表聚性"特征,而Cu、As、Cr、Ni呈现出"平稳性"特征,且不同成土母质对重金属具有明显的控制.各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表现为Cd > Zn > Cu > Pb > Cr > Ni > As > Hg,其中Cd污染水平较高.来源分析显示,Zn、Cu、Cd、As、Pb主要受工业、交通、生活、采矿等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Cr、Ni主要受地质背景控制,而Hg更多来源于煤炭燃烧.  相似文献   

17.
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为探索潼关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风险,于2020年9月采集了潼关矿区周边的地表土壤样本,分析了样本中Pb、Cu、Cd、Hg、Cr、Ni、Zn和As这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了土壤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该地区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超标,超标率分别为97....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浙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特征,本研究以浙北海域64个站位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检测了Cu、Zn、Cr、Ni、Pb、As、Cd和Hg共8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分析了其主要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Zn、Cr、Ni、Pb、As和Hg(除了s112)的含量均未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68.8%的已检出站位Cd的含量达到三类质量标准。Cu、Zn、Ni和As 4种元素呈现出由近岸向外海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p < 0.01)。溯源分析表明,Cu、Zn、Cr、Ni和As主要来自陆源的工农业和生活污水,Pb和Cd主要来自船舶废气、海水养殖和工业污染。地积累指数表明8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 > Ni > Cu > Hg > Cr > Zn > Pb > As,只有Cd在所有检出站位中最低浓度也呈现出偏中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评价表明,Hg在3.1%站位存在强生态风险,Cd在所有检出站位中最低浓度也呈现出强生态风险。综合评价8种重金属,发现浙北海域21.87%的采样点存在强生态风险,其中Cd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贡献达到84.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