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铁路在实现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意义的讨论,具体阐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铁路内涵;分析比较了铁路与其它各种运输方式在实现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优势,并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铁路网整体能力严重不足,运输紧张的状况,指出大力建设绿色铁路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体系的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二元结构与多元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河三角洲由石油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其区位条件和油气资源条件都十分优越,但目前仍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低谷区。通过对二元结构系数的定量分析,发现该地区具有明显的复合二元结构特征,即“油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三角洲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性因素。目前,石油产业的全面改组改制、优越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基础条件、东营港扩建及其附属加工制造业基地的立项、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形成等都是三角洲全面发展的难得机遇。要实现多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转变观念,由“以油建城”到“以港兴城”、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工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推进城市的“内聚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煤炭资源开发重心的向西转移,能源资源的成本优势将可能吸引能源密集型产业和相关的加工制造业向西转移,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利用DMRCGE模型和情景分析定量模拟了煤炭开发重心西移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煤炭资源开发重心西移,通过成本驱动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的作用,将促进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转移,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能源密集型产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资源富集区域与经济发达区域的经济差异;但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制造业的优势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疆煤炭生产比例的提升,将带动新疆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份额增加,有利于新疆依托本地市场提升制造业份额。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热资源特点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中国地热资源丰富,以中低温资源为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受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及其在全球构造中所处部位的控制,主要集中在藏南-川西-滇西和台湾两个地区。但是,中国地热产业处在起步阶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地热资源的利用绝大部分以直接利用为主,地热发电明显落后。针对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5 条促进地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国家级地热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尽快启动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制订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地热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积极推广地热尾水回灌技术,切实保护环境;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地热资源管理法规,以推动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铁路在实现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意义的讨论,具体阐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铁路内涵;分析比较了铁路与其它各种运输方式在实现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优势,并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铁路网整体能力严重不足,运输紧张的状况,指出大力建设绿色铁路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体系的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6.
开发和利用秸秆生物质能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内蒙古是农作物秸秆资源蕴含丰富的省区,本文通过对内蒙古秸秆生物质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生物质热电产业状况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探讨内蒙古发展秸秆生物质热电产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正>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能源消耗、资源占有、环境污染的大户之一。道路运输企业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微观主体,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源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企业的能耗和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  相似文献   

8.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发展生态旅游是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旅游资源;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以云南元谋为例,分析和探讨了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基础保障。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首先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水平方向的有机链接,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生态保障与环境支撑。以安徽省沿江地区为例,论文通过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确定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西部山区一带、长江干流和巢湖等地区;通过经济发展潜力分析,确定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安庆市的市区及滨江地带是主要的经济优先开发地区。以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为指导,根据沿江地区的自然生态特征,构建了由3个生态源、7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的生态斑块、生态楔组成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秀山县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4省市交界地区、武陵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为一体的具有独特县情的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资源开发、电矿联产”的工业发展路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为贫困地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工业要发展,环保必先行。在秀山锰业发展之初,就提出了“环保无优惠”原则,并一贯坚持。但随着锰产业的不断壮大,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土地开发潜力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土地辽阔 ,地势高寒 ,农林牧各类土地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很不平衡 ,开发潜力不一。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产水平 ;加强草场建设 ,提高畜产商品率 ;禁伐和保护天然林,积极发展经济果木与林下资源的生产 ,乃是高原土地合理开发 ,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重点区域工业布局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00,15(4):348-357
论文认为在青藏高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重点区域 ,应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工业。作者重点分析了高原重点区域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指出了工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区域工业布局框架设想。从协调好高原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 ,文章认为在高原重点区域应大力发展以钢铁-铁合金-有色-黄金为主的冶金工业 ,以盐化和油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 ,以满足高原内部需要的建材工业 ,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的机电-轻纺和藏民族手工业。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互动关系探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青藏高原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特殊地理区域 ,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是否相互协调 ,关系到我国、西部及整个高原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论文简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意义 ,认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是青藏高原现实与未来的必然选择。从高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互动关系的定量分析着手 ,提出人口增长较快、素质不高是高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障碍 ;资源较为富裕 ,但人口对资源压力逐步增大 ,是制约高原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 ;人口与资源、经济匹配不当 ,承载力相对不足 ,构成高原持续发展的巨大负担 ;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严重威胁着脆弱的环境和生态系统 ,是高原持续发展的潜伏危机 ;最后指出适度控制人口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优化经济结构 ,保护生态环境 ,是实现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论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分析 ,提出高原产业调整与增长应立足资源优势 ,以重点地区资源开发基地建设为主要方向 ,确立21世纪的高原产业发展战略 ,并相应提出了主要产业调整与发展方向 ,主要包括建立以“大粮食”为核心的大农业产业体系 ,建立各具特色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全力将旅游业培育成高原的支柱产业 ,加快基础设施与中心城镇的建设步伐。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主要包括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和川滇藏接壤地区。  相似文献   

15.
藏北高原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北高原面积约60万km2,海拔在4500m以上,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其气候寒冷干燥,人迹稀少,以高寒草原为主的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其天然草地辽阔,各类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53%,为西藏最大牧区,适宜发展地毯毛羊--藏绵羊。这里栖居着许多青藏高原特有的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及有一定经济价值动物资源。高原上湖泊众多,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4以上。其中许多盐湖盛产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食盐、天然碱及硼、锂、钾等重要稀有元素,为我国主要矿盐产地和远景开发区。目前因草地生态脆弱和利用不当,已有4%草地退化,沙地面积扩大,野生动物栖居范围也趋缩小;少数盐矿产地环境有所污染,盐湖资源浪费较大。所以适度利用天然草地、保护野生动物和综合开发盐湖资源,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乃是开发藏北高原生物矿产资源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农牧结合的功能、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民族众多 ,民族生存方式及资源利用形式的牧业化 ,构成了高原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通过剖析透视高原农牧结合的功能特征 ,认为高原已形成核心农区、农区边缘地带、核心牧区、牧区边缘地带等4种可供选择的农牧结合生产模式 ,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原农牧业的有机结合 ,才有可能切实加快推进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从而确保高原各民族人民的食物安全。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城镇化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青藏高原由于地处高寒偏远 ,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落后封闭状态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城镇发展缓慢 ,至1952年青藏高原全境解放时其城镇发展水平很低。其后四十多年来 ,青藏高原城镇得到了很大发展 ,城镇化进程加快。由于自然与人文环境具独特性 ,青藏高原城镇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独具特色。高原城镇发展表现为总体落后 ,局部发展加速。城镇化现状特征表现为城镇数量少 ,规模小 ,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空间上集中在河谷地区 ,呈沿交通线分布格局 ;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设施落后 ,职能单一 ,缺乏吸引与辐射能力 ,城镇间经济联系弱 ,未能形成高原城镇体系。高原城镇化主要动力是自上而下型的政府投资拉动 ,然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投资主体 ,城镇化动力正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 ,本区具有林业资源丰富 ,可利用价值高 ,但资源分布和质量比较差的特点。要促进该区林业资源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走以保护为主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综合开发和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然资源生态服务重要性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又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和产品提供五类生态服务,采用NPP定量指标法识别中国自然资源生态服务的重要区域,并进一步分析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自然资源生态服务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约占总面积的1/4,以东北山地、江南地区、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部等水源涵养能力强、水土保持较好、防风固沙水平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为主;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生态服务重要性差异显著,耕地资源的产品提供服务重要性显著,林地和草地资源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及生物多样性维护服务重要性均较显著,水域主要提供水源涵养服务;各生态服务重要性在空间上均显著集聚,自然资源综合生态服务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长白山、浙闽山地、武夷山、南岭山地、秦岭山地、滇西南地区和藏东南山地等;自然资源综合生态服务重要性的空间分布与农业自然带/亚带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热带和温带地区的重要性级别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自然资源管理及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A级景点为例,基于GIS 技术,通过最近邻指数、K指数、热点聚类等方法分析中国2 424 个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中国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所有景点的平均可达时间为125.88 min,60%的景点可达时间在90 min 以内;可达性在全国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景点的县域可达性呈强集聚格局,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