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H2S、HS^-、S^2-,存在于悬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酸可溶性金属硫化物及未电离有机,无机类硫化物。水中硫化物含量与气象因素及环境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在硫化水物测定中,影响因素很多,如:样口采集,样品固定,样口予处理,最终滴定及操作不当均会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本文针对S^2-测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为提高硫化物测定精密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鸭绿江口溶解态磷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鸭绿江口溶解态磷的含量,存在形式与氯度,总悬浮物质量(TSM)等因素的关系,并同其它一些河口磷的行为进行比较,对混合区域溶解知性磷(SRP)的增补现象和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鸭绿江河口溶解态总磷主要以活性磷的形式输入黄海,是一低海区。在氯度1.5的海区,磷近似认为是一保守元素。TSM和SRP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河口区域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活动,可能控制着SRP和溶解有机磷(S  相似文献   

3.
鸭绿江口溶解态P、Si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初步讨论了鸭绿江口溶解态 P、 Si 的地球化学行为。与我国其他主要河流相比,鸭绿江口中的 Si O2 -3含量较北方河流高,接近于南方河流水平,为952 μmol/ L,这主要由上游流域盆地的气候及自然条件所决定。而 P O3 -4 由于上游水库中浮游生物的消耗含量偏低,仅为020 μmol/ L。鸭绿江口 Si O2 -3 的行为是保守的,主要受物理过程的影响; P O3 -4 则表现出明显的再活化  相似文献   

4.
天津汉沽生物稳定塘藻类群落变化与污水净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沽生物稳定塘建成后的藻类调查结果表明,随污水的净化,藻类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入水口至生态塘出口,藻类的种类数,种类多样性指数d值不断上升,出水口平均达26.8种,累积达56种;d平均为1.42;优势种由耐污种逐渐变为中污种;藻类的数量随污染物浓度的下降而上升,平均为41155.6×10^4个/L。水中的SS,BOD5,COD,NH3-N,PO4-P等的浓度与藻类的种类数呈直线相关,与藻类  相似文献   

5.
辽河口营养要素的化学特性及其入海通量估算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本文根据1992年5月和8月辽河口水域营养要素的两次实测结果,讨论了溶解态无机氮(NO3^--N、NO2^--N、NH4^+-N)、活性磷酸盐(PO4^3--P)和活性硅酸盐(SiO3^2-Si)在辽河口水域的含量,分布特征,化学特性及其入海通量。结果表明:辽河口水域溶解态无机氮含量范围为12.13 ̄222.70μmol/L,活性磷酸盐含量范围为0.71 ̄2.81μmol/L,活性硅酸盐含量范围为  相似文献   

6.
SeawaterintrusionincoastalareasofYellowSeaandBohaiSeaShengXuebin;SunJianzhong;DaiZhaohua(ResearchCenterforEco-EnvironmentalSe...  相似文献   

7.
聚硅酸硫酸铁混凝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61,自引:3,他引:58  
以硅酸钠、硫酸和硫酸铁为原料制备聚硅酸硫酸铁混凝剂(简称PFSS),考察了PFSS在不同条件下水解产物表面的ζ电位变化情况,研究了Fe/SiO2摩尔比和投加量对PFSS除浊效果的影响,试验了PFSS的最佳混凝pH范围与Fe/SiO2摩尔比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其混凝机理.结果表明,Fe/SiO2摩尔比对PFSS水解产物的ζ电位、PF-SS的混凝效果以及PFSS适宜的最佳pH值范围都有影响;当Fe/SiO2摩尔比达1.5左右时,PFSS的混凝除浊效果趋于最佳.  相似文献   

8.
环境中二噁类物质的来源与降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些典型二口恶口英类化合物如多氯代二苯二口恶口英(PCDDs)和多氯代二苯呋喃(PCDFs)的结构、性质和来源等,并着重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二口恶口英类物质等化合物的检测和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地解决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环境污染问题.从处理石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 株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和处理焦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 株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2 、 F S3 .研究了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 F S2 、 F S3 对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最适降解条件,并比较其降解特性.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 F S2 、 F S3 最适酸度分别为p H6 .5 ~8 .0 、7 .0 ~8 .0 和7 .0(8 .0 ;温度为20 ~35 ℃、15 ~35 ℃和15 ~35 ℃.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 F S2 、 F S3 对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其半寿期: F S1 < F S2 < F S3 .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是一株高效的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降解菌.  相似文献   

10.
水稻土中胱氨酸分解产生含硫气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在室内培养情况下南京水稻土中挥发性含硫气体的释放.结果表明,该土壤中产生H2S、羰基硫(COS)和二甲基硫(MDS)气体.当土壤中加入胱氨酸后,检测到甲硫醇(CH3SH)、二硫化碳(CS2)、COS、H2S和DMS气体.除DMS之外,这些气体的释放量随胱氨酸添加量增加而增加.据此推测,水稻土中胱氨酸的分解可能是CH3SH、CS2、COS、H2S等4种气体产生释放的来源之一.在厌氧条件(充氮淹水)下检测到的含硫气体低于好氧条件(普通大气淹水).光照、pH值、土壤含水量等对含硫气体的释放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61—2014年中国干燥度指数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采用中国1961—2014年530个气象站数据,运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发量,并结合降水量计算中国1961—2014年干燥度指数(Aridity index,AI),然后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对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4年中国整体、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干燥度指数均呈显著减小趋势,而南方地区干燥度指数呈微弱减小趋势,北方地区干燥度指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中国干燥度指数的突变发生于1986年,而各个分区的突变时间有所差异。2)1961—2014年中国整体、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干燥度指数变化主周期均为28 a,南方地区稍晚1 a,青藏地区提前2 a,所有地区均在主周期上经历了变大—变小—变大的过程。同时所有地区也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次周期变化。3)整个中国、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潜在蒸散发量的减少和降水量的增加,共同引起了干燥度指数的减小。在北方地区,年降水量的显著减小和潜在蒸散发减小引起干燥度指数呈现微弱增加趋势。在青藏地区,潜在蒸散发的微弱增加和降水量显著增加引起干燥度指数呈现显著减小趋势。4)中国干燥度指数在空间格局上和降水的分布相反,呈现出西北大、东南小的特征。北方地区整体干燥度指数偏小,但中部区域降水相对减少,蒸发能力增强,导致干燥度指数相对偏大。南方地区气温较高,蒸发能力强,但雨量充沛,是我国干燥度指数最小的区域。西北地区较为干燥,降水少,蒸发强,是我国干燥度指数最大的区域。青藏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以及东部地区较为丰富的降水量,使得干燥度指数由东向西逐渐增加,呈现西干东湿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比较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论文首先明晰了黑土及黑土区的概念与范围界定,将中国东北黑土区分为典型黑土区与黑土区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三大黑土区在成土条件,开发利用过程、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在自然条件上虽然三大黑土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我国东北黑土区由于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更易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国外两大黑土区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比我国黑土区相对早一些,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国外两大黑土区主要以风蚀为主,我国东北黑土区则是以水蚀为主,但风蚀面积也较大;国外两大黑土区在耕作制度、土地使用政策、水土保持资金投入、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及科学试验等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对有效的措施,我国在这些方面还相对滞后。通过对国外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借鉴与思考,提出了我国东北黑土区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青岛大气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来源及环境效应,利用安德森采样器连续采集青岛近海2008年1~12月大气颗粒物分级样品,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其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并讨论其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NH4+、K+、Cl-、NO3-、PO43-、SO42-主要存在于粒径小于2.1μm的细粒子中,Na+、Mg2+、Ca2+、F-则主要存在于粒径大于2.1μm的粗粒子中.各离子的粒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NH4+、K+和SO42-四季均主要分布于细粒子中,而Mg2+和Ca2+则主要分布在粗粒子中,两者均在3.3~4.7μm出现峰值;Na+在春、夏、秋3个季节主要存在于粗粒子中,集中分布在3.3~7.0μm粒径范围内,而在冬季则集中分布于0.43~1.1μm且细粒子含量高于粗粒子;春季Cl-在粗粒子中分布较多,尤以2.1~3.3μm范围内的最为突出,而其他3个季节均是细粒子比例明显偏高;NO3-春、夏两季在粗、细粒子中的含量各占50%,秋、冬季节均为细粒子占多数;PO43-夏季只出现在0.65~1.1μm以及>11μm的粒径范围内,粗粒子占95%,其他3个季节则是细粒子含量较高;春季F-在3.3~4.7μm出现峰值,夏季各粒径均未检出,而秋、冬两季粗、细粒子各占50%.K+、NH4+、F-、Cl-、NO3-、SO42-和PO43-受供暖期燃煤取暖的影响较大.K+和NH4+在供暖期和非供暖期峰值均出现在0.43~0.65μm粒径范围;F-供暖期在0.43~0.65μm和3.3~4.7μm粒径段出现峰值;供暖期Cl-的峰值出现在0.43~0.65μm粒径段,而在非供暖期,则出现在2.1~3.3μm的粗粒径段;SO42-和NO3-在供暖期和非供暖期的峰值均出现在0.43~0.65μm和3.3~4.7μm粒径段;供暖期PO43-的最大峰值出现在0.43~0.65μm粒径段,而在非供暖期其最大峰值出现在3.3~4.7μm粒径段.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11月在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分别采集表层海水、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样品,进行了石油烃含量分析.依据石油烃含量检测结果,分析了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以及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水平和种间差异,并对3种介质中石油烃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最后探讨了贝类体内积累的石油烃及对贝类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中甲基汞的影响,在免耕冬水、垄作免耕、厢作免耕、水旱轮作和常规平作等5种耕作方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地,分层采集土壤和上覆水样品,分析了汞及甲基汞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免耕冬水、垄作免耕以及厢作免耕条件下土壤总汞含量在10~20 cm层最高,其中免耕冬水富集效果相对明显;而水旱轮作和常规平作处理则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其中水旱轮作更有利于汞的迁移转化.免耕冬水、厢作免耕、常规平作土壤甲基汞含量在剖面的分布规律与土壤总汞类似,除水旱轮作土壤汞甲基化能力在底层比表、中层较强外,其余4种处理则相反.5种耕作方式下稻田上覆水中溶解态汞(DHg)和溶解态甲基汞(DMe Hg)含量均随水深而增加,且水旱轮作和常规平作相对较高.各处理孔隙水中DHg含量与该层次土壤总汞含量有关,两者在土壤剖面上的波动趋势基本相同.免耕冬水、垄作免耕的孔隙水中DMe Hg含量及DMe Hg占DHg比例均在10~20 cm层出现最大值.水旱轮作和常规平作的孔隙水DMe Hg含量则相反,在10~20 cm层有最低值,两种处理的DMe Hg占DHg比例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上升.不同处理孔隙水中DMe Hg含量及DMe Hg占DHg比例均大于对应处理上覆水的值.  相似文献   

16.
2018年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吉  曹念文 《环境科学》2019,40(11):4743-4754
利用主动式遥感卫星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者卫星观测(CALIPSO)提供的激光雷达资料,重点分析了2017-12~2018-11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大气中532 nm气溶胶消光系数,气溶胶退偏比,气溶胶色比以及各类型气溶胶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气溶胶的光学参数随高度变化的研究表明,与对流层高空相比,一般在对流层低空中气溶胶消光能力更强,气溶胶粒子更规则,气溶胶粒径更小.对气溶胶的光学参数随季节变化的研究表明,与冬春季相比,一般夏秋季在对流层高空中气溶胶消光能力更强,在2 km以下气溶胶粒子更规则,在对流层高空中气溶胶粒径的范围更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全年中污染沙尘气溶胶出现的频率最高,为37. 481 6%,夏秋季烟尘、污染大陆与洁净海洋气溶胶出现的频率比冬春季高,而夏秋季沙漠沙尘气溶胶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研究状况,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81-2017年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研究期刊论文数据,借助CiteSpace软件文献分析功能,梳理了近40年来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相关研究的发展态势与热点。结果表明: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1981-2017年间的中英文论文发文量增长迅速,英文论文数量在2013年后大幅超过中文,体现了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研究的高热度与国际化;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研究的区域、内容和深度不断增加,2000年前主要关注营养盐的含量与分布特征,2000年后的研究内容扩增为营养盐的类型与含量、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环境效应与引发机制、调控与治理等方面。新时期,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研究应加强各类营养盐的形态与转换机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与机理、生态环境效应与调控方面的研究;同时,应提升营养盐实时监控技术研究,在流域科学与地球关键带理论下开展入海流域-河口-近海营养盐一体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黄、渤海区沉积物中磷的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冯强  刘素美  张经 《海洋环境科学》2001,20(2):24-27,41
对1998年9月和1999年5月的渤海航次、1998年5月南黄海航次、1999年8月北黄海航次所采集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样品中总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黄、渤海沉积物无机磷占总磷的70%-80%,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次之。受海流及陆地河流注入的影响,渤海海区沉积物中无机磷的总磷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黄河口附近,而黄海海区沉积物中无机磷和总磷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南黄海的西南部;整个黄、渤海海区无机磷和总磷含量的最小值则出现在山东半岛的成山头附近与朝鲜半岛西海岸之间的海区。由于海流作用及生物扰动,所采集的柱状样品中磷的含量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趋势还是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含量略高,向下销有减小。  相似文献   

19.
2011年~2012年对青堆子湾16个站位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并将12个沉积环境因子、10个水环境因素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4个季节共调查到大型底栖动物80种,秋季物种数最高,春季、冬季最低,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4个季变化较大;(2)优势种秋季为5种,春季为6种,夏季为2种,冬季为1种,主要集中在环节动物门;(3)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是秋季最高,夏季最低,远岸海域较高,近岸海域较低;(4)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秋季、冬季主要为沉积环境因素,春季、夏季主要为水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王楠  毛亮  黄海波  张进忠  周培 《环境科学》2012,33(3):802-809
为研究平原地区都市农业区域地表水非点源氮素的时空分异特征,揭示非点源氮污染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连续监测了上海南汇新场镇果园村地表水中总氮和无机"三氮"(硝态氮、铵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①水文期和土地利用类型共同影响地表水中氮素的空间分布.受果园影响的地表水中硝态氮(NN)浓度较高,铵态氮(AN)浓度较低,各监测点氮素浓度在多雨期差异较大,在少雨期差异较小;受居民区和工厂影响的地表水中NN和AN浓度相差不大,各监测点氮素浓度在多雨期和少雨期差异都较大.②冬、夏季风风向可能影响果园村地表水中氮素的空间分布.③春雨期总氮(TN)、NN和AN的空间变异大,梅雨期和冬季少雨期略大于秋雨期和盛夏少雨期;亚硝态氮(SNN)与之相反.④5月溶解性有机氮(DON)是果园区地表水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占TN的质量分数达到76.1%;其它季节则以溶解性无机氮(DIN)为主,占TN的质量分数平均达到83.2%.⑤果园区NN的季节变异比居民区大,居民区AN和TN的季节变异比果园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