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叶苹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851-851
2007年7月28~30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在西安举行,主题是"推动资源科学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会议设立了"中国湿地保护与恢复"、"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资源生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湖沼近在我们的身边,它是使人产生美好、愉快的回忆的地方。然而,许多湖沼的水质却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从一九七九年日本公用水域的调查看,真正符合环境标准的只有百分之四十二。不仅源于琵琶湖的一些小湖沼未达标准,而且许多  相似文献   

3.
刘绮  梁松筠 《广州环境科学》2002,17(4):40-42,46
阐明了北黄海口滨海湿地这一由芦苇沼泽、海口湾、湖沼和近海水域等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点,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今后该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价值评估是制定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和政策的基础。本文综述了遗传资源价值评估的概念框架,分析了植物遗传资源、动物遗传资源、基因库的价值体系及评估案例,并提出价值评估可为遗传资源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可提升惠益分享谈判的议价能力、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区减贫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紧急行动起来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济南贩卖、食用野生珍稀动植物黑市调查记山东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木本植物500年生以上的银杏、桧柏、国槐、黄连木等古树名木。全省有野生动物480多个种和亚种,其中珍稀野生动物71种。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动植物资源,对维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日本由于原水水质的污染,每年都经常发生异臭味水的侵害。因此,对于富营养化的或者有可能形成富营养化的湖沼、水库、积水池[以下称为贮水池]来讲,在改善水质及保护水质的措施方面,采用了循环方式的“曝气装置”并对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调研近十年来西藏山南市境内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地质灾害分布特点,表明地质灾害多发生在7~8月,其次是5月和6月,4月和9月偶有地质灾害发生,山南市沿江一线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而且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有增多趋势。地质灾害时空布特征与山南市降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一致,说明降雨是触发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因素。造成地质灾害的降雨类型可分为两类:一是强降雨型,二是连续降雨型。西藏是各类自然灾害的重灾区,本文的研究在保护这个原生态资源和利用气候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稀土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必须有法可依。我国稀土资源保护立法路径可从转变稀土资源保护的立法理念、优化立法结构、平衡立法规范、科学合理设置权义责、立法权的理性配置等方面进行,力求确保我国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9.
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实施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模式 ,也是我国迈向 2 1世纪、加入WTO、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的观点、生态学的发展分不开。生态受到破坏 ,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生态保护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物质基础 ,是保护本代、后代 ,为世世代代造福的大事。党中央、国各院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明确指出“环境保护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能够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生…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态系统中杂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杂草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重要影响的伴生植物。杂草具有耐不良环境、生长快、繁殖力强等优良特性,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可利用杂草的优良基因作为农作物遗传改良的基因供体,利用其有用成分开发中医药,利用植物他感效应进行害虫生物防治,可开发成观赏植物,可作为先锋物种进行生态恢复、改良环境、促进养分循环、保护土壤微生物等。杂草的化学防除是导致杂草资源丧失的重要因素,寻找既利于杂草资源保护又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防除途径、杂草资源数据库的创建、杂草资源有益基因的发掘和开发利用,是杂草科学今后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洪湖生态环境及其水生资源开发利用的实例,对保护和发挥洪湖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生态模式进行了探讨,为达到稳定持续发展的水体生产力,合理利用资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环保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热带季风区的“林-胶-茶生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南海农场建设林胶茶模式16年总结。本场位于海南岛东北部重风害的草原台地。1958年建场,原以油棕为主,1975年改变方针,建林胶茶模式。经16年实践,显示出其优势和效益。比胶茶纯作提高经济效益40—200%和土地利用率50%以上,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改善了环境。其模式是我国热带地区减灾稳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的背景下,研究制定一套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模型,对于监测各地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状况、诊断自然资源利用问题、提出高效利用对策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18年全国分省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进行实证,结果发现:(1)全国自然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呈现东南地区向中部、东北部、西北部递减的趋势;(2)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限制因素不同;(3)评价结果总体上符合各省市的实际情况,指标体系可以结合评价尺度和区域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理论体系以及评价的技术手段,并为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进武汉的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发展,让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充分利用武汉的城市自然资源优势,进行环境治理改革,抓好全市沿江港口岸线资源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利用东湖生态风景区和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水质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加大生态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通过植树造林提高城市绿量,丰富山水格局。有效利用武汉的湿地生态环境优势,加快推进开展沿江绿化工作,结合污染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和沿江生态自然资源优势,进行污染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环保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5.
旅游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已经蓬勃发展起来.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自然文化资源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依托丰富具有特色的自然文化资源,黑龙江省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着重通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推进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借助生态产业园区的地理资源和新兴科技资源,进行生态园区和工业园区的柔性组合设计,平衡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价值关系,以环境生态保护为基础,以市场行为为主导,结合旅游资源和产业的整合,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通过生态产业园区带动地方城镇化建设,促进生态产业园区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统筹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大力倡导生态保护,建立生态环境与工业发展的平衡机制,提升生态产业园区的环境效益和市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闽南地区处于南亚热带,为全省纬度最低的一个区。本区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东南沿海自然资源尚需深度开发的区域。本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为了探索本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通过近两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四方面的合理利用途径,对于闽南经济开放区的国土整治和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由于森林的生态效益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特性,较大部分难以通过传统的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如何通过适当的措施将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部化,部分或全部地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对森林生态效益的提供者进行补偿,吸引全社会参与森林的保护与培育,即如何用经济杠杆解决森林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和公平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理清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展开研究和探讨。对发达国家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为我国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借鉴。分析国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具体实践,得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中需要完善的方面。最后,提出我国今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工作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淡水湖泊资源开发探讨——以东平湖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我国淡水湖泊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电、灌溉、航运等功能。并以东平湖为例,系统论述了它们的资源特征(自然环境、理化特征、鱼类生境、旅游环境),及其利用开发现状,并分级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特点。指出了我国淡水湖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湖水源不足,工业废污水的污染,水工建筑物阻隔河湖通道,滞洪淤积等,导致了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溯河入湖物种绝灭,湖体湮废等。最后提出了设计湖体水生资源得以开发的流域水资源调节控制规划;加强流域水土保持;有计划地进行湖底清淤;疏竣河湖接口通道,添建鱼道;编制利于水生动、植物生境的水利工程运营方案,设计高效静水资源开发方案等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大丰县生态演替过程是典型的淤长型滩涂的自然演替过程,人类活动的干予极大地促进了这一演替进程。以脱盐改土为中心的水利建设和一系列农田基本建设是加速自然生态系统向良好的人工生态系统演替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是开发经济的基础,在发展以本地农、林、牧、渔产品资源的加工业的同时,注意到本县的其他优势行业,将促进该系统的协调稳定与繁荣。重视新垦区的教育与科技等事业的建设,将促进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全面发展。在淤长型滩涂上的盐业,不但对其本身不利,也阻碍该系统的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