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选择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极大鼓舞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一时间,各地纷纷提出要建设低碳城市,有的甚至喊出了“零碳城市”的目标.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精神虽可嘉,却缺了点科学探索的精神.但凡科学探索,当是边实践、边总结,循序渐进,而非口号式,运动式的大干快上.所以,城市主政者要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搞明白何谓低碳城市?实现途径怎样?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适时出版了《中国城市低碳发展2011》一书,为低碳城市谋篇布局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引,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现有理论成果的研究与分析,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环境、低碳能源四方面出发,设定22个指标,构建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再结合实例研究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南京市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各个城市各个年份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一方面,能为城市相关部门制定低碳城市规划、申报低碳城市试点、监督低碳城市建设进度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城市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3.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途径.在分析国内外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主要包括:典型发展模式、定量评估与平台建设和制度设计等方面.要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制定科学的低碳城市规划,摸清低碳城市的演化机理,从城市系统结构、功能、能量流、物质流低碳化等4个方面入手,在城市规划中全面贯彻低碳经济理念.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预防以及应对环境变化所引发的恶果,各国正积极进行有关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杭州市的低碳城市发展为例,在分析了杭州低碳城市发展历史演进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了杭州市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特异性,进而提出了该市发展低碳城市的策略方案.研究发现,低碳城市的发展策略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重视法律框架和政策体系的构建,同时做到以人为本,立足地方实际,最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摘要:低碳产业、低威城市的名称都是与碳有关的新名词。所谓低碳产业或低碳城市就是在产业发展或城市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最低的能源消耗和最小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以减少产业发展或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本文从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的含义着手,分析了低碳产业发展的紧迫性、低碳产业发展的注意问题,提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新型低碳城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的低碳城市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其不仅反映了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即城市从以依赖碳基能源的发展模式向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更是城市居民生活理念及城市管理目标根本性革新.  相似文献   

7.
以杭州作为我国第一批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研究了杭州低碳城市建设的背景、基本原则、目标,重点分析了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杭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基本任务和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8.
首先,分析了低碳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其次,在对已有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述的基础上,基于系统科学的观点,提出了比较全面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从建设实践的角度,讨论了低碳城市发展的综合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9.
记者:罗书记,我们知道广元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第一个提出低碳重建,请你介绍一下广元低碳发展的主要成效. 罗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我们在重灾市中第一个提出低碳重建,我们着眼"建设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目标,突出"五个一"基本思路和"三个着力"工作重点,全力推动低碳发展.我市在荣获2009年"低碳中国贡献城市"称号后,2010年又获得"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称号.一是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人们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关注与行动也日趋强烈.低碳城市建设已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发展建设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城市低碳交通的健康发展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外低碳交通的发展成果为遵义市低碳交通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分析了遵义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遵义市低碳交通建设取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低碳城市的建设,应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靠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这3大支撑力量。而在这3个方面,我国的城市建设面临巨大挑战。低碳产业经济总量比重低,不能支撑低碳城市的发展:低碳技术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低碳城市发展的需要:低碳消费社会氛围没有形成,制约低碳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新道路。杭州市确立了环境立市战略,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推行低碳经济,实践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本文基于杭州低碳城市建设现状、特点,从组织领导、完善政策、建立激励调控机制、完善碳信息、研发低碳技术、培养低碳人才、产业与能源结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低碳生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效应评估方法构建及在深圳市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背景下,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为了指导实现城市有序健康的发展,初步提出了一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效应评估模型.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综合评估模型、系统动力学模拟模型和调控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现状水平和未来演变趋势相结合的认知框架,综合考虑当地自然资源安全,定量表达社会活动、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确定指标调控方向和潜力.最后,基于该模型对深圳市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评估指数从2009年"IV级:较低"提升到2013年"III级:中等",在维持现状规模和高速发展速度下,2020年达到"II级:较高"水平(61.7),尽管保持增长趋势,但呈现增长缓慢甚至"饱和"状态.因此,依旧有必要优化调控深圳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深圳市低碳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强市"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前,低碳城市已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方向,很多城市已开展了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及建设实践。低碳城市主要通过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低碳交通模式、绿色建筑、绿色能源和城市碳汇系统来实现构建低碳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国际热点,而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对低碳城市理论和内涵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城市碳源/汇角度出发,以定量评价城市能源利用和土地利用造成的碳排放为目标,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了工业低碳指数、交通低碳指数、建筑低碳指数和土地碳汇指数4个二级指标及28个三级指标,并相应地设计了评价模型对各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简单直观,并且可以根据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而调整权重,进而保证了评价不同类型城市时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7.
崔健 《环境保护》2011,(7):63-65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聚集地,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人类排放总量的75%~80%.因此,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之际,各国都倍加重视低碳城市建设.中日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在城市活动与城市结构、"软件"与"硬件"建设、低碳产业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对这些差别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身的差距和问题,提高低碳城市建设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8.
王继斌 《环境保护》2011,(16):41-42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制定实施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力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成都已正式印发《成都市低碳城市建设2019年度计划》,首次提出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从6个方面、36条措施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预计今年底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900亿元。年度计划提出,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的目标是到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对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或低碳城市非常热衷,已经掀起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浪潮,这是因为“低碳城市”这张名片将会为城市发展带来许多机遇。首先,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其次,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与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促进和协调各地的优先发展领域,强化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创造国际合作的机会:目前在中欧战略合作框架下,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是合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