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员密集场所突发火灾事故应急疏散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针对人员密集场所空间结构特征和火灾事故特点,从场所的疏散通道、疏散设施、人员聚集特性及应急疏散管理等方面辨识了突发火灾事故人员应急疏散能力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场所应急疏散空间的评估因素、评估指标以及以疏散路线、疏散照明和疏散标识为主的场所应急疏散能力检查表,提出以人员群集指数、人员群集流量系数来反映人员群集流动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火灾蔓延对疏散路径的影响状况将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疏散风险划分为较高、一般、较低三级。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应急疏散能力评估对于确保火灾中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场所的疏散优化设计、日常消防监管以及疏散应急预案的合理制定和日常疏散演练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量化行人对导向标志的认知作用,不仅有助于分析疏散过程中导向标志对行人疏散的影响,也对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设施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行人对导向标志认知过程的基础上,确定了行人对导向标志认知过程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引入人员密集场所行人疏散过程建模中,利用元胞自动机提出基于导向标志可见域的行人疏散模型。通过Matlab编程对模型进行实现,并以商场超市作为模拟场景算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导向标志的设置有助于减少行人总体疏散时间、个体疏散时间和行人平均疏散距离,提升整体疏散性能。导向标志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对于疏散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人员密集场所是我国群死群伤火灾多发的场所。据中国消防网站数据显示:以人员密集型企业为例,2010年以来就发生了9起重特大火灾,死亡240人,占到全国同期重特大火灾死亡人数的58%,令人震惊。火灾发生之后,有关单位往往对防火和管理工作进行详细调查,深刻反思,却容易忽视事故中的疏散逃生问题。分析我国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疏散逃生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整改方法,是减少这类场所火灾死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密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型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能力.应用群集动力学理论方法,在密集人群群体流动过程和个体流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对已有的人群疏散数学模型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意义.以实际人群密集场所为例,进行数值仿真,寻求一定人流密度和疏散时间约束下的最佳疏散通道宽度以及关于开放疏散出口数量的最佳疏散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疏散效果.为有效解决应急环境下密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可用于指导密集场所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改进,以及疏散过程中的调度管理优化等.  相似文献   

5.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疏散性能化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的特点和现行规范适用上的局限性问题,本文就公众聚集场所火灾条件下的人员疏散性能化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以安全疏散为主线的性能化分析技术体系,确定了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总体目标和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指标可接受阈值。通过火灾场景设计和烟气蔓延模型的运用,归纳总结可用疏散时间的计算模型;通过分析现有疏散需要时间计算模型的不足,提出利用当量疏散速度解决疏散模型中火灾对疏散过程影响的问题。研究结果对建筑火灾疏散安全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国的安全疏散性能化分析方法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Pathfinder的某高校图书馆人员疏散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Pathfinder计算机安全疏散模拟软件(试用版),对典型人员密集场所某高校图书馆人员疏散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导入学校图书馆的建筑施工图合理简化建立疏散模型。然后通过Pathfinder软件进行人员疏散模拟分析研究了图书馆是否使用备用疏散楼梯对疏散时间的影响,量化了使用备用楼梯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楼梯内人员疏散速度缓慢是导致该楼人员全部疏散完毕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同时,模拟、分析、比较、计算出在所需安全疏散时间(RSET)的条件下图书馆所能容纳的最大人流量。  相似文献   

7.
铁路站房作为特殊的公共建筑场所,具有空间高大、人员密集等特点,对消防疏散指示功能有较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ARY智能应急疏散指示系统在汉中铁路站房中的应用实例的介绍,阐述了ARY智能应急疏散指示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系统组成,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铁1号线A站乘客疏散行为实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铁作为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如何在突发事件下合理快速的组织地铁乘客疏散至安全区域,是地铁运营部门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对北京地铁1号线A站常态下人员疏散情况的实测,分析研究不同人群在不同地点的疏散速度及乘客在疏散路径选择上的差异等行为特征,并通过实测,统计出乘客从站台疏散至地铁各出入口所需的时间。研究结果为地铁乘客疏散行为特征研究及疏散计算模型边界条件的设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地铁不同人群疏散行为特征调查问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地铁安全事故频发,地铁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和脆弱性日益突出。地铁作为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突发事故,乘客的疏散行为难以控制,造成疏散极度困难。因此,如何在突发事件下合理快速的组织地铁乘客疏散至安全区域,是地铁运营部门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合理有效的应急疏散方案首先需要了解乘客的疏散行为特征,例如,乘客疏散时的路径选择、对安全知识的了解以及疏散行为和心理特性等。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地铁突发事件下不同人群的安全意识及疏散行为特性进行初步的调查分析研究,以供地铁人员疏散研究和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疏散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建设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涌入,这为城市消防工作带来了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一些公共营业场所,人口密度大、管控难,一旦发生火灾,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人员疏散,会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当前人员密集场所在消防监督检查效果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直接制约了消防安全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要根据火灾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强化工作要点,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1.
建筑疏散指示标志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引导疏散的思路,实现紧急疏散时合理、有效地引导人员逃生,提出了以疏散人员到出口的距离、出口宽度和出口区域人员密度三个因素为基础的出口选择模式作为建筑疏散指示标志的设计规则;研究了仅考虑距离因素选择出口时疏散人员分配失衡的现象,展示了以人员到出口的距离、出口宽度、出口区域人员密度三个因素为基础的出口选择引导模式对建筑疏散的优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距离、出口宽度和出口区域人员密度三个因素来确定疏散指示标志设计的规则,避免了人员密集建筑场所“就近出口”带来的不利因素,实现了疏散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1、人员密集场所在营业、生产、工作期间或集体住宿的老人、幼儿、住院患者、学生、员工休息时间将疏散通道、疏散楼梯或安全出口锁闭、封堵或占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不畅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灯被遮挡、覆盖的,应该当场改正。当场不能改正的,限期改正。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问题,定量地描述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估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将人群、设施、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作为主要因素,结合实测数据和专家打分数据计算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指数,并对风险指数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局部最高密度对人群密集场所的风险影响最大,利用采集到的人群数据以及专家打分的定性指标可以实现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快速评估,进而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人员密集场所提出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高校突发火灾时人员疏散行为及心理,在参照其他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设计大学生疏散行为及心理特征调查问卷,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采用皮尔森卡方检验对应急个体特性、应急意识、应急经验、应急疏散条件与应急疏散心理及行为反应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取11组存在显著相关变量组。结果表明:男生在突发火灾时更冷静、自主,更愿意帮助他人;应急疏散心理及行为与消防安全关注程度、应急疏散设施及环境呈明显的正相关。因此可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专业的消防教育及演练、完善疏散引导设施、增强安全出口的导向性等提高学生的应急疏散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公共建筑内随机分布的障碍物可能对突发事件下密集人群疏散过程中人员速度、路径选择行为产生影响.考虑较为密集人群疏散过程与宏观流体流动过程的相似性,用连续性方程描述人群密度变化过程,结合障碍物对人员运动行为的影响,建立了考虑障碍物影响的人员疏散宏观模型.采用该模型计算重现了疏散出口附近的高密度人群拱形和椭圆形分布,定量分析了障碍物以不同概率分布于建筑内不同位置时对疏散过程中人员密度演化以及完成疏散所需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震后城市老旧片区中长期避难疏散阶段避难效率和资源分布,考虑避难场所服务覆盖交叉区域内人员疏散的无序性,以某城市典型老城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震后人员远程疏散特性及中长期避难需求建立固定避难场所吸引度体系,并通过NetLogo多智能体动态仿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0.8 km、1.0 km和1.2 km时,片区内人员均可在49 min内完成疏散,满足规范中对于固定避难1 h内疏散时长的要求,疏散效率较优。基于优化的服务半径和人员疏散需求,对避难场所场地风险、有效面积、避难设施进一步量性优化,为片区固定避难场所合理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广东视窗     
深圳:光明区开展联合排查执法行动保全区安全形势稳定2月26日,光明区应急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元宵节“夜查”及烟花爆竹“打非”联合排查执法行动。检查组重点检查了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控制室值班、巡查人员是否在岗在位,消防安全制度是否落实,每日巡查记录是否完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灯、灭火器配置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制定节日期间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员工是否具备消防安全“四个能力”;“三小场所”是否违规住人、是否存在电动车违规充电、是否违规使用明火做饭等。  相似文献   

18.
在参照了商场、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疏散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设计了地铁乘客疏散行为特征调查问卷,并在北京地铁1、2、5号线客流较大的东单站、西直门站及天通苑站获取了551份调查问卷。针对突发状态下的地铁出行乘客特性与疏散行为的相关性问题,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法进行了综合分析,获取了10组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变量组及14组存在一定相关性的变量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铁出行乘客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与使用地铁出行的频率是影响人员疏散的显著相关因素,而性别与身体状况是人员疏散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评估复杂建筑人员密集区域发生突发事件时的人员疏散能力,结合人员疏散的移动速度、疏散时间、人群密度等3个方面的动力学控制方程,构建复杂建筑人员密集区域的人群疏散数学模型;以某商场突发事件为例,分别用该模型和Pathfinder软件模拟的方法,计算该商场人员疏散时间。结果表明:移动速度、疏散时间、人员密度等三者相互影响、控制,最终影响疏散效率;人群疏散数学模型与Pathfinder软件仿真模拟的疏散时间相符,并且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反映出疏散时间主要与建筑物的楼层数目、人群移动速度、人群密度以及楼梯的物理参数等有关;该模型预判出疏散人员在楼梯口易发生堵塞且最占用疏散时间。  相似文献   

20.
城市人员密集场所是发挥城市功能和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火灾等各类城市突发事件风险日益突出。需要有科学、有效的应急能力评价和应急处置指挥决策为公共场所的人员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对城市密集场所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针对火灾事故对城市人员密集场所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人员密集场所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