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由于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造成环境侵权的受害人不能及时、充分、有效的获得赔偿,而且污染企业难于承受金额巨大的损害赔偿责任,借鉴国外有关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立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实行一系列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社会化的方式,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和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等制度来解决环境污染受害人需要赔偿而巨额赔偿使污染企业难以承受的问题,从而使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污染致人体健康损害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健康损害赔偿立法显得尤为迫切.该文通过分析环境污染健康损害案例的特点、中国目前环境污染致人身健康损害案例赔偿情况现状及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赔偿内容及其标准、赔偿过程存在的难点等,提出了完善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赔偿方面的建议,包括建立环境健康法规体系、建立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专门鉴定机构及制度、保证赔偿金来源等,为新形势下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赔偿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总结日本的公害健康补偿制度、美国以及德国环境责任财务担保制度的工作机制、赔偿金来源、赔偿范围和赔偿内容等方面的经验,建议通过立法对高风险行业或设备强制要求其提供财务担保,财务担保的形式不应仅仅局限于环境责任保险;结合美国经验,在进一步对典型行业调研基础上,针对突发环境事件以及渐进性环境事件的人身损害、财产损害以及生态环境损害的担保范围、担保额度或额度计算方法等给出指导意见;参考日本经验,以典型行业为突破点研究制定人身损害认定以及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日本四大公害促使日本政府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害健康损害赔偿制度。这一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立法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一套独有的赔偿机制;民众发起的诉讼的推动;公害纠纷处理。尽管还有像水俣病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日本经验给我国带来以下启示:建立健全环境健康损害赔偿立法工作;重视诉讼对立法的促进作用;完善环境健康损害认定标准;确立预防原则为主的环境健康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在实施层面日益常态化,立法应被提上日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需要秉持本土化思维与系统观念对传统法学理论进行适度纠偏。在法律位阶与立法模式上,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专门法律对其予以系统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应正本清源,将生态环境修复作为立法的本位。为避免实践产生误解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所确立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和赔偿责任相对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宜采取“生态环境损害修复与赔偿法”的名称,并重点就损害判定等实体性问题的类型化和标准化、行政机关权责的厘清、索赔和修复流程的规范化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相关制度和改革的有序衔接四类问题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概述美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经历了从普通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最初,生态损害仅作为环境侵权损害的一种,由美国普通法赋予公共机构对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起诉权,从而实现赔偿请求。由于普通法提供的对生  相似文献   

7.
污染者因环境损害可能承担的责任,包含侵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行政罚款、行政强制等行政责任以及罚金等刑事责任。目前,三种责任之间缺乏统筹考虑,法律条款设计整体上偏重污染者损害担责,忽视环境风险预防。具体到损害担责有关条款,法律法规规定和司法解释之间、现有政策与法律之间衔接不足。理论上,三类环境责任之间具有内部可衔接性,应当坚持系统论,逐步完善环境责任与赔偿法律体系,统筹解决环境风险预防和损害修复、赔偿问题。近期应以制度建设为核心,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行积累案例经验,逐步修订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推动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远期应以规范环境责任与赔偿法律体系为目标,制定统一的环境责任与赔偿法,体系化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1990年油污法>及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没有加入《1969年责任公约》和《1971年基金公约》,而是通过制定《1990年油污法》而建立了国内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笔者曾于1993年前往美国就此问题专门进行了考察。在中国正在研究建立国内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之际,将美国的经验作一总结,希望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德司达公司偷排废酸案的若干不同诉讼判决为例,比较分析了同期相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判例的共同点,并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关联诉讼衔接规则的建立提出如下建议:在环境违法案件查处部门间以及与赔偿权利人间建立案件通报程序和证据收集与保存规则;对同一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确立统一的行政处罚与索赔磋商规则以及诉讼管辖和证据适用规则;确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数额和行政罚款、刑事罚金数额既协调一致又独立计算的规则;应当确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在程序上优于一般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则。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中共中央通过提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改革方案、制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等党内法规的方式,大大加快了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进程。其次,环境法的立法专门化工作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一是填补立法空白,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法》等7部法律。二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修改了《森林法》等19部法律。再次,传统部门法的法律生态化工作也取得了重大飞跃。“生态文明”理念成功入宪,《民法典》就绿色原则、生态破坏侵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作出了专门规定;《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了污染环境罪的刑档,新增了破坏自然保护地罪,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等两项新罪名;《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授予了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等。此外,生态文明地方性立法在环境权、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作出了可圈可点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环境保护理论的不断拓展,环境资源有价的理念逐步深入到管理层面,环境资源有偿使用也逐步成为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部分省份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环境资源有价理论相关内容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中更加完善,本文在环境资源有价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探索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并介绍其在山西省的实践应用,期望利用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环境污染事故也到了一个高发期.如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损害赔偿保障体系,对贯彻落实环保法的污染责任险至关重要.分析了发达国家现有公害病的补偿资金来源与形式,将其分为环境责任险、环境赔偿基金、环境税收、社会捐赠等,并对以上健康损害赔偿模式是否适用于中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赔偿的经济保障体系.虽然中国在环境责任险领域已有一定的基础,但真正涉及健康损害的责任险工作却十分薄弱,其它健康损害赔偿的经济保障措施,如用于支付健康损害的环境税收体系、环境赔偿基金、社会捐赠体系等尚不完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就中国现阶段亟待开展的健康损害赔偿模式进行剖析,以期为探索适用于中国的健康损害赔偿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初探——厦门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是环境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它通过调节人类生产活动行为来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本文以厦门市汀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建立汀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确定了汀溪水库引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计算出了汀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2004年—2006年的生态补偿量,并提出了符合保护区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的生态补偿方式,对构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松华坝水源地水源保护政策的效果和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水平,认为需建立补偿机制。提出了将原水销售中的部分收入反馈到水源地和往用水城市搬迁移民等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5.
Worker health an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not always considered simultaneously when attempting to reduce or eliminate hazardous materials from our environment. Cleaner Production-Pollution Prevention (CPPP), as primary prevention, has the ability to shift worker health and safety strategies from control to prevention, where exposure prevention precedes exposure control.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Cleaner Production-Pollution Prevention in the form of toxics use reduction (TUR) on worker health and safety at three printed wire board facilities covered under the Massachusetts Toxics Use Reduction Act. In-depth case study analysis, including an assessment of each facility’s health and safety status, explores the root causes of the worker health and safety changes attributable to the TUR interventions. 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er health an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in the corporate structure; we can identify the factors driving companies to reduce toxic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ir plants, as a single concern.While traditionally there have been divergent paths of practice for worker health an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two are closely connected. It is important, however, to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risk transfer/shifting between the general and work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void this risk shifting, worker health and safety perspectives and goals must be more clear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Cleaner Production-Pollution Prevention/TUR management system. This study opens a dialog around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 programs on worker health and safety. We realize now that while CPPP/TUR reduces exposure to toxic substances in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it also offers unique opportunities to reaffirm primary prevention principles in the work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6.
桑燕鸿  吴仁海  曾添文 《环境科技》2002,15(2):44-45,47
为了保护环境,使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应该建立环境补偿制度。环境补偿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从环境补偿的概念出发,对环境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为我国建立环境补偿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跨界河流水资源保护利益协调问题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难点。以太湖流域典型跨界河流太浦河为例,对比分析上下游水资源保护利益诉求,基于博弈理论,引入外部驱动(流域机构介入、激励约束政策)与内部均衡(生态补偿、断面水质考核)四种协调手段,探讨均衡太浦河上下游利益矛盾、激励上下游实现合作保护的协作机制。结果表明:(1)在引入协调手段的博弈模型中,实现了博弈系统向协作策略(达标,补偿)演化。(2)基于博弈分析结果,协作策略(达标,补偿)的实现与激励约束力度、补偿金额、水权、上游保护成本与效益等因素密切相关。(3)外部驱动机制有利于协调上下游河流功能定位需求差异,并调动上下游加强协作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内部均衡机制有利于弥补上游水权、产业发展等利益损失,并倒逼太浦河水质达标、保障下游取水安全。(4)构建的太浦河水资源保护协作机制,可为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建设流域“清水走廊”提供理论与决策支持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重要经济手段,生态补偿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建设项目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一个重要领域,但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理论和实践研究均相对较少。结合实际案例研究,文章初次提出了建设项目生态补偿概念、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建议加强两方面研究,建设项目生态补偿内涵和范畴确定;建设项目生态补偿方式及标准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