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人与噪声多年前,英国首都伦敦就建立了一支“噪声警察”队伍,无论白天晚上,当你受到噪声干扰时即可呼叫,他们在一小时内赶到并测量噪声程度,如果超过规定标准即对肇事者处以罚款。噪声巡警还有权没收乐器及电子音响设备。其实在这之前,欧洲一些国家就制定了噪声标准,有噪声的企业都必须有噪声防护设备。  相似文献   

2.
多日气温都在摄氏30度以上。当人们舒服地躺在空调房里酣睡时,空调室外却是另一番景象:夏夜的城市街区,犹如蒸笼般的闷热。千家万户空调器散发的废热已明显地加剧了街区夜间的热岛效应。由于城市高楼众多,楼宇密集,夜晚人们活动少,空气流动比白天相对缓慢,在此情况下,无数空调器不断排放其积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由此造成气象灾害的数量日益增加。深入研究极端气候的变化特征,能够为预测和预防极端事件灾害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法和R/S分析法,选取10个极端气温指标研究了宁夏近50年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预测了未来该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的情形。结果发现:全天极端高温天数、白天极端高温天数、夜间极端高温天数、生物生长季和夏季天数分别以0.76、0.48、0.67、0.35和0.29 d/a的趋势明显增加,而全天极端低温天数、白天极端低温天数、夜间极端低温天数和最大连续霜冻天数分别以-0.40、-0.25、-0.66和-0.30 d/a趋势显著减少,极端气温年较差也呈下降趋势(-0.02℃/a),且空间差异明显;除极端气温年较差外,其它各极端气温指标与年平均气温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年极端冷指标和极端气温年较差在未来将继续下降,极端暖指标在未来将继续上升;宁夏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将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4.
数字     
《民防苑》2014,(6)
正3.6万处广东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纪家琪在5月24日举行的清华大学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论坛上给出了一组数据,暴露了中国城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3月底,全国油气管道排查出来3万处隐患,但是整改率没有超过10%。城市燃气隐患有3.6万处,整改率不超过1/3。  相似文献   

5.
高峰 《防灾博览》2010,(5):50-51
<正>今年夏天,中国北方奇热,很多地方超过了40℃。在北京,气温创下了60年来的新高。地面的温度达到了63℃,北京电视台的记者现场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鸡蛋打碎了,泼在马路的井盖上,三分钟后,鸡蛋被烤熟了。看看中国的城市,几乎是千篇一律,都是钢筋水泥筑成的森  相似文献   

6.
选取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两个指标作为雪灾脆弱性分析的因素,在灾情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参数估计方法确定灾情总体所服从的概率分布形式,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时,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均服从Weibull分布,且参数最优;从概率密度函数、累积分布函数统计特征来看,约80%的雪灾事件造成的受灾人口占年末总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下,约50%的雪灾事件的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在10%以下;从脆弱性曲线函数关系来看,过程降水量(雪)大于40cm时,受灾人口趋于稳定;过程降水量(雪)大于30cm时,农作物损失趋于稳定,且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一般不超过50%。  相似文献   

7.
潘建华 《灾害学》2019,(4):113-120
利用2005-2017年夏半年国家大监站的逐小时降水量资料,14个要素被设计来进行多角度分析。多数要素与地形高度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时段雨量最大值主要集中地是四川盆地西部,其次是贵州南部,云南南部边缘地带有少许站点,云贵高原主体及其与青藏高原交接带内没有最大值出现。多个要素在9到12时出现日变化最高峰。月际变化一般在7月出现最大值。随月份推进,强降水区会在贵州西南部、云南南部边缘出现后,跳跃到川渝地区出现。时段累积雨量最大值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多个要素的时间增加一倍时雨量增大10%到20%。以小时而言,西南地区降水几率平均为1/10,最多的可以达到1/4,最少的不到1/14。6月份降水时数最多,10月的雨时数仅次于6月,4月最少。连续时段与标准日界时段雨量的显著差异出现在川渝地区;白天12 h降水与夜间12 h降水的显著差异也出现在川渝地区。总体而言,连续时段的累积雨量大于标准日界的相同时间长度的累积雨量,白天降水量大于夜间降水量。  相似文献   

8.
正光污染问题于20世纪30年代由国际天文界提出,缘于城市室外照明使天空发亮对天文观测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范围最广的污染形式之一,极易被忽视。目前全世界有超过80%的人口生活在充满各种人造光的环境中。国际上通常将光污染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三类。白亮污染主要是指白天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材料反射光线后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内陆城市--植树胜于种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防灾博览》2004,(4):31-31
近年来,美化、绿化城市的活动在各地广泛展开,人们在发现自己所在的城市变绿了、变美了的同时,却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有些广场在改扩建以后,草皮面积虽然大,但是树木却不多;绿荫大为减少,大部分地面为大理石板覆盖,夏季的白天几乎不见人影。有些步行街在改扩建以后,夏日的街道显得格外空旷,尽管店内空调宜人,但仍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往日许多绿树成荫的街道在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春旱对春玉米幼苗长势的影响指标和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旱对春玉米幼苗长势影响田间试验分3个播种期(温度处理)和4个土壤水分胁迫处理。结果表明,在东北中部玉米主产区,玉米幼苗长势好坏主要取决于水分。玉米幼苗长势(叶龄、生物量和株高)与春季土壤湿度和土壤累积有效水量的关系模式均为二次函数。干旱胁迫降低玉米苗期生叶速度和植株高度,减轻生物量,严重抑制幼苗营养生长。玉米春旱的指标是:W在18%~19%之间,或H在45~54mm之间为轻旱;17%~18%或40~45mm为中旱;17%以下或少于40mm为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11.
在2009年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CO2的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要削减40%~45%。为分析"哥本哈根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利用国外较为成熟的动态气候经济区域综合评估模式(RICE),设置了我国2005-2050年的6种碳排放情景,且以成本-效益为主开展了该系列情景下的经济评估。结果表明:到2050年,碳强度分别减排30%~35%,40%~45%和50%~55%情景的成本效益比分别为0.28~0.48,0.13~0.18和0.07~0.1。我国CO2减排表现出高成本低效益,且是以我国经济增长的减缓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为代价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当今全世界人口已突破50亿,而城市人口已占40%左右,据估计2000年全世界,要有60亿以上的人口,其中有一半多将居住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由于工业膨胀和人均水消费量的提高,需水量已增长到超过天然来源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地下水被取竭,而且受到很难恢复的污染。人口密集的城市,特别是大都市,每一个工业区和居民区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液体废物——废水。对废水不加处理,任其排放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编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和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构建了综合城市化水平(C1)指标和综合自然灾害强度(QC)指标;运用数字地图技术,在模型与图谱互馈过程中,实现了中国城市承灾体与致灾因子的综合定量评价,编制了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图.将中国区划为3个一级区,即沿海城市灾害区、东部城市灾害区和西部城市灾害区,以及15个二级区和22个三级区,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和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震是一种不分国界的全球性自然灾害之一。据有关资料报道,本世纪全世界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60万人,近50年粗略统计,经济损失已超1000亿美元,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一大城市和人口高度集中的重要地点位于地震活动带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地震学家B.Bllham最近研究了本世纪末全世界100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大城市,发现有40%的大城市位于板块边缘200km范围,或紧靠曾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到2035年将有6亿人口生活在这些城市里。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地震灾害对策。  相似文献   

15.
薛华 《防灾博览》2010,(6):72-81
<正>泸沽湖面积50多平方公里,海拔2690米,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达93米,透明度高达11米,最大能见度为12米,湖水清澈蔚蓝,是云南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  相似文献   

17.
水源地呈缩减态势中国的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全国大、中城市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约一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城镇周围以及排污河道两侧、引污灌溉区污染尤为严重。河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区域,浅层地下水已呈现面状污染态势。全国不  相似文献   

18.
纪雯 《防灾博览》2012,(2):86-86
中国人一年的工作时间在全世界属最高之列.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近1/3的人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7%的中国上班族,通常每天工作9到11个小时;相比之下,全球比例为38%.每天工作11个小时以上的中国上班族为5%.在中国的大城市,超过60%的白领面临着过度劳累引发各种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张永领  游温娇 《灾害学》2014,(1):109-114
城市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较高的地区,评估城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对于提高城市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市18个区县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了45个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指标,并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了16个独立性强的重要指标作为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评价指标;采用TOPSIS方法对上海市18个区县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进行了评价,揭示了上海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区域特征,为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综合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灾害学》2019,(1)
以1966-2016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定量分析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造成生命损失的地震次数为143次,占成灾地震(有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地震)的25%。成灾地震平均每年发生9. 45次,而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2. 38次。(2)中国大陆致死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突出,重特大地震对累计地震死亡人数作用明显,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呈高度集中的特点。(3)中国大陆地震灾害分布广,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28个省份发生过成灾地震,因地震导致有人员死亡的省份有18个,其中河北省、四川省、云南省因地震灾害导致的累计人员死亡占全国的比例高达90%。地震灾害总体呈现中小地震在多震省份生命损失较小,在少震省份生命损失反而较大。(4)5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累计人员死亡高达34. 66万人,其中城市直下型地震贡献率高达71%。(5)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分布受人口密度影响显著,以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高西低,与地震发生频次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