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小宁 《绿叶》2008,(5):85-89
电影是呈现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和方式。作为导演,通过电影这种方式把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表现出来,并以批判的审美视角来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让人类对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所反省和彻悟,并使得人类重新定位自己,以爱的方式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的是一个电影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2.
以往每逢“地球日”(4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等纪念日来临时,各级政府、学校及社会团体等纷纷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有意义的活动,来纪念这些与环保有着密切关联的重要日子。然而,在今年这些“纪念日”里,世界各地却遭受了一种可怕的“非典性肺炎”病毒的侵袭。在我们恐慌和愤怒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反省一下: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对于这个孕育万物的地球母亲,我们究竟掩盖了多少贪婪和狂妄的暴行?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普同性与独特性之间存在张力,却未必相互矛盾。反省广泛存在的文化中心主义,尊重和理解异文化,就有希望克服现代性的局限,并期待多元现代性的到来。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保持文化多元性,促进现代社会良性发展,改善人类的处境,只要行之得法,就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社会是科技时代带来的。防范、降低科技风险,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尤其应强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总体上,科技的发展不由个人控制,它已经完全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中。社会的发展模式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因此现代人首先要反省生活方式。如果风险理论能促成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科学也将随之调整自己的节奏。  相似文献   

5.
梅雪芹 《绿叶》2010,(11):90-96
在圣巴巴拉泄油事件发生后,历史学者纳什亲身参与到当时兴起的民众环保运动中,他为此写下了著名的《圣巴巴拉环境权利宣言》。纳什本人在宣读宣言之后践行了自己的理想,积极投身环境史研究,尽到了作为教师和学者应尽并可尽的责任。他和其他历史学者的环境史研究,既指导了很多环保活动家的行动和思考,同时也使我们开始反省自身的行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对待的自然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环境问题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揭示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作用的类型、原因、特点,揭示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团体、不同人群之间的环境关系、环境矛盾的特点,以及环境问题与社会矛盾相互转化的状况,对如何消除环境冲突和摩擦,协调环境问题中人际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读者评刊     
正@范启安:《有钱也不能任性》点到了当下一些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的"软肋",尤其是拜金、拜物、极尽奢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害越来越严重,攀比、炫耀、浪费现象大行其道。要让低碳生活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常态。@张伟超:《绿色建筑,让城市更自然》一文向读者介绍了英国、日本、德国的绿色建筑情况。绿色建筑是源于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生态危机和资源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自我反省。面对目前的环境现状,我国也应该加快相关政策的制定,加大支持建设绿色建筑的力度和步伐。  相似文献   

8.
环境社会治理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突出短板。2020年11月13日,环境社会治理专委会2020年年会成功召开,多位专家学者从多种角度围绕“新时代环境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创新”进行了分享与讨论,对推动环境社会治理工作带来启示:一是环境社会治理是调整环境治理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制度手段,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完成从“物理”到“人文”的转变,体现平等参与的价值观。二是在转型期社会力量博弈变迁的背景下,环境问题须通过社会力量解决,并配套相应的环境社会治理新策略和手段,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三是坚持系统性思维,以目的为导向、理清治理主体和客体作用,协调布局环境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以环境社会治理核心要素、重点关注内容为抓手,构建环境社会治理体系。面对当前深刻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有必要进一步重点加强环境与社会相互关系与影响研究、环境社会风险防范体系研究、全民行动体系研究、关键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国有一个特点,凡事都是青年人打前阵,青年人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奉行功利主义,不争着出头露脸了。历史告诉我们,只靠年轻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青年人的冲劲与成年人的沉稳这两个力量应该结合起来达到均衡,让中国社会朝一个积极方向发展。这是"五四"走到今天值得反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马光军 《环境教育》2014,(11):44-45
正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的日渐枯竭,环境的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各国的共识。由于建筑业本身所固有的能源消耗特性,因此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认为建筑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绿色建筑是对资源浪费,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反省后的必然选择。所谓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与日俱增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迫使人们渴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可是,现实生活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却是: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目标。因为,近几个世纪以来,经济需求与社会、环境需求之间争夺的结果,常常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却是社会、思想、文化、环境的滞后、退化。至今,  相似文献   

12.
杨汝坤 《青海环境》2011,21(3):100-103,122
文章围绕社会管理与创新,阐述了环境管理与创新是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题中之义、重要内容,分析了青海省加强环境管理与创新所面临的形势,在认真思考加强全省环境管理与创新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加强环境管理与创新工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绿叶》2012,(6):110
6月18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北京市电力公司协办、达尔问环境研究所承办的"电磁环境的科学与社会认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电磁环境的科学与社会认知"。会议内容主要涉及:辐射环境的基本知识、前沿无线电技术及其电磁环境安全、国外电磁环境问题演变历程及现状、北京市不同人群磁场曝露水平调查、通  相似文献   

14.
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文玉 《四川环境》2004,23(1):100-104
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两方面的问题,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科技发展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认为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在体现公平性、可持续性、协调性的基础上,建立以生态思维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伦理观、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有机增长,不断完善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年伊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传来消息,199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春回万物苏,在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生灵面前,人类应深深反省作为自然的主宰者,应如何顺应自然,开发自然,而不致违反自然法则导致自然的报复.环境保护,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包括你、我、他一切人类朋友与自然界万物之间休戚相关的联系.这里,人的主宰只是相对的,生态平衡才是绝对的,为了人类自身的幸福,必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以求得她为人类生存提供久远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体系中、“环境文化”是个全新的概念。其实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环境文化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国的环境文化更是有着悠久的传统,几乎与人类文化萌芽相同时,环境文化就已经出现了。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环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为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环境文化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校环境教育是为了以教导学生关爱环境,善用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并妥善处理相关的环境问题。学校环境教育的宗旨:引导学生了解人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角色与互动关系,增进相关的环境知识、技能与伦理,以期有意识地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并保护人类社会生活环境,进而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学校环境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学校环境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环境教育的客观要求,偏离了这个对象,环境教育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达到目的。1.从人地关系来看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从图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但是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往往又忽视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普遍被各国人们所接爱今天,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来分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本文从环境资源有无价值出发,进而分析、比较了商品与环境资源的价值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提出了环境资源的正价值和负价值,然后又进一步分析了环境资源正价值和负价值社会经济的关系。最后文章提出了环境资源价值与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关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吴卫星 《绿叶》2011,(8):87-93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环境立法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总体上进一步加剧。我国环保困境的根本成因是政府环境规制的失灵,而其根本出路则在于引入"社会合作"理念,创建绿色公民社会。在《环境保护法》修订中,应当认真对待和创立(或完善)公民环境权、环境NGO结社自由、PRTR制度与公众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只有引入社会监督,才能有效克服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20.
《环境教育》2011,(1):28-29
环保社会组织是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从事各类环境保护活动,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环保社团、环保基金会、环保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多种类型.为促进环保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环保社会组织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制定本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