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准的极大改善,但也导致了空前的资源消耗。目前,中国在资源消耗方面正一个接一个地超越美国,成为第一资源消费大国。这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应对挑战,节约资源、绿色消费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本期“思考与探索”与您讨论的是绿色消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邀请了环保界知名人士分析个人绿色消费行为将如何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地改变中国的消费状况,并开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及其技术的健康发展,建设部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于2004年8月27日发布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实施细则(试行)》于2004年10月18日印发。《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规定: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  相似文献   

3.
正绿色建筑起源于西方,是源于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生态危机和资源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自我反省。绿色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归纳起来,绿色建筑设计应当遵循和谐原则、适地原则、节约原则、舒适原则、经济原则。我国作为建筑业大国,被国际建筑界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绿色建筑发展背景,阐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和设计主旨,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建筑相结合探讨了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王亚京 《环境教育》2009,(10):64-66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_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详细阐述了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能源结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中国电力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采用新型发电技术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并开发新能源,重点对绿色电力进行分析,提出积极发展绿色电力。  相似文献   

7.
绿色建筑是减少建筑物负面效应的最佳途径,是建筑业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绿色建筑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比传统建筑面临着更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绿色建筑的开发和供给必须充分发挥多方面驱动因素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的系统回顾,对影响绿色建筑项目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全面梳理。首先,对绿色建筑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其次,构建包括外部驱动因素和内部驱动因素两个维度的分类框架,其中外部驱动因素包括法律法规、激励措施、评价体系、市场需求,内部驱动因素包括道德责任、声誉形象、人类福祉。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读者评刊     
正@范启安:《有钱也不能任性》点到了当下一些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的"软肋",尤其是拜金、拜物、极尽奢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害越来越严重,攀比、炫耀、浪费现象大行其道。要让低碳生活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常态。@张伟超:《绿色建筑,让城市更自然》一文向读者介绍了英国、日本、德国的绿色建筑情况。绿色建筑是源于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生态危机和资源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自我反省。面对目前的环境现状,我国也应该加快相关政策的制定,加大支持建设绿色建筑的力度和步伐。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这里所说的新能源是指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是绿色能源,即不会产生污染的能源。新能源的发展将催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新能源是能源和谐行动,能够推动能源民主化。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推进能源和谐行动,促使经济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记者为此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研究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绿色大学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的地位,并着重论述了培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工程技术人才绿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了公共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和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具体内容,为工科院校绿色大学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韩晶  陈超凡 《绿叶》2013,(6):91-96
巴西通过发展绿色能源不仅使得工业发展转型,同时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使得绿色生活在巴西成为主流,从而真正起到引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核心作用。依靠提高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平衡来推动经济转型,这种发展模式是实现绿色增长的必由之路。巴西的绿色发展经验,启示我们要加强对环保的投入  相似文献   

12.
《绿叶》2017,(9)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追求发展模式更科学、发展路径更合理、发展质量更优质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和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功能区建设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功能区建设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为国民提供公平普惠的生态产品,提升国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创新和绿色已经成为今后驱动经济转型的两个最重要的因子。从绿色创新发展的资源环境维度、经济社会文化维度出发,以区域绿色创新与发展为主线,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旨在系统梳理区域绿色创新的微观影响因素与过程,分析绿色发展问题的内涵与演变。绿色创新发展来自于多重因素与制度在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知识与新技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而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可持续现代化与城市转型。在国内外的绿色实践中,总结了能源可持续利用、节能服务业与低碳城市建设等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4.
雷晶晶 《绿叶》2016,(4):45-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绿色建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作为整体人居环境的组成因素,"绿色建筑"因为人类的活动才饱含活力,而人类的绿色意识更是实现绿色目标的"软保障"。  相似文献   

15.
税永红  周宇 《四川环境》2006,25(3):119-122,126
消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资源消耗的过程。随着地球上有限资源被不断地消耗,因消费而引起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摆在了人们弱面前。本文介绍了绿色消费及其产生的背景,简析了目前中国的消费现状及国内外绿色消费与环境标志产品,提出了促进中国的绿色消费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CIEPEC2007打造四大主题馆◇中国国际绿色建筑主题馆和中国城市循环经济主题馆近年来,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于是开发建设节能与绿色建筑就变得十分重要。虽然经过近20年的努力,建筑节能工作得到了推进,然而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每年新建的房屋建筑大多数仍为高能耗建筑,据报道建筑能耗已占我国总能耗的37%。为了加强发展节能建筑,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示范工作,CIEPEC2007将设立中国国际绿色建筑主题馆和中国城市循环经济主题馆。北京泰格尔展览有限公司将作为这两个主题馆的招展执行单位。这两个主题馆展出的内容及范围为: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是中国旅游资源宝库,但生态环境脆弱,保护西部生态环境是发展西部旅游业必须遵循的前提,而打造中国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是西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介绍了中国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立了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的模型,构造了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的管理系统,并提出了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8.
赵昂 《绿叶》2013,(1):127-133
中国能源工业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未来.中国必须推行以低碳、高效、清洁为目标的能源行业的变革,实现绿色经济。为此.能源决策的公众参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投资和电网改革是能源系统改革必须关注的三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绿色经济是一种既注重生产经济发展,又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我国矿山企业传统经济评价往往忽视或过度简化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节能指标的量化经济评价,亟待改进。以“费用一收益”经济分析思想为基础,从生产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节能降耗四个方面综合构建了矿山工业企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应用指标体系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唐元 《绿叶》2010,(12):31-34
突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继续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绿色发展战略是重要途径。环境资源约束、应对气侯变化、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需求是决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三重原因。12条措施建议,旨在促进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