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在水体中造成了严重的残留问题。为了寻找到清除水体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的方法,文章实验比较了包埋法、交联法固定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清除效果,发现交联法固定的β-内酰胺酶类对抗生素去除效果优于包埋法。基于抗生素对大肠杆菌抑制效果的实验,发现不同的β-内酰胺酶类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其中NDM酶、KPC酶对氨苄和卡纳抗生素的去除效果最佳。经交联法固定的NDM酶能有效地去除氨苄,且可多次重复使用。β-内酰胺酶类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分解剂,在降解环境中残留抗生素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PE-HPLC-MS/MS)对广西九洲江地区的6个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和出水中的喹诺酮类抗生素(QNs)进行检测,分析不同处理工艺对QNs的去除情况,并对检出的QNs进行冗余分析,探究其与环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进水中诺氟沙星(NFX)检出浓度最高,其次是环丙沙星(CPX)、氧氟沙星(OFX)和恩诺沙星(EFX),QNs在进水和出水时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52.1~1 374.9 ng/L和44.4~147.1 ng/L;污水中QNs的总去除率为66.6%~92.5%;Na+、K+和总有机碳(TOC)与多数QNs呈正相关关系,Ca2+、Mg2+、pH值与多数QNs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炔雌醇(EE2)的主要危害以及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其的处理能力,指出现有污水处理厂对EE2的去除效率仍较低,微生物降解是去除EE2等类固醇雌激素的主要途径。总结了EE2微生物降解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EE2在异养代谢降解、硝化共代谢降解、异养共代谢降解、微生物协同降解和降解功能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共代谢是EE2的主要去除机制,未来可开展微生物学共代谢机制研究,以提升EE2的去除效率,有效控制水生态和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4.
杨静 《中国环境监测》2021,37(1):156-164
为测定污染土壤中的6种低残留喹诺酮类抗生素(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恶喹酸),全面优化了一种联合加速溶剂萃取(ASE)、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 3种检测技术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甲醇和0.1 mol/L EDTA-McIlvaine缓冲液(1∶1)进行加速溶剂萃取,经Bond Elut Plexa型HLB固相萃取小柱富集纯化,土壤中6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基质效应因子控制在0.84~1.04。在0.2~100.0μg/L(以恶喹酸计)质量浓度范围内,目标化合物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6种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9~0.75μg/kg,加标回收率为60.9%~89.9%。该方法自动化程度和准确度较高,可极大程度地降低基质效应,提高测定方法的灵敏度,适用于土壤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效节能的现代处理技术。研究表明,用光催化氧化处理有机物的降解效果良好。文章综述了光催化处理的反应机理、提高半导体光催化剂活性的途径、几种光催化技术在废水、废气处理中的应用,以及光催化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再生水中多环芳烃(PAHs)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比较了不同来源PAHs在土壤中行为的差异性。提出通过制备吸附材料、采用膜技术和高级氧化等手段去除再生水中的PAHs,通过增强土壤吸附性、提高微生物活性及筛选高效吸收降解植物等阻控技术防治再生水农灌过程带来的PAHs污染,指出采取多种方法协同降解再生水-土壤-植物系统中的PAHs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机理进行了综述,并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膜集成污水再生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水处理方法无法满足以再生回用为目的的污水深度处理的要求,必须依靠与膜技术的组合与集成来实现。应用于污水资源化的膜技术有微滤、超滤、反渗透、纳滤及膜生物反应器等。通过微滤或超滤处理二级废水,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细菌、胶体和病毒,出水可达到杂用水标准。通过纳滤、反渗透对三级废水进行进一步处理,可去除废水中的溶解性杂质(有机物及有害矿物质),处理后水质可以达到自来水标准。通过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建设小区中水回用工程以及对工业和市政污水处理装置进行技术及规模升级。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废水中5种喹诺酮类抗生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高浓度有机废水中5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水样经HLB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净化,12 ml甲醇洗脱、浓缩并加入内标溶液后,定容至1 mL待测。以C18柱为分离柱,含0.01%甲酸的甲醇-含0.01%甲酸的水溶液为流动相,目标物质在10 min内分离。在0.25~1 250 ng/mL范围内,目标物质线性关系良好(R20.99)。基质加标试验结果表明,纯水中的回收率为61.40%~91.92%,废水中的回收率为54.92%~101.87%,检出限为0.25~2.5 ng/L,方法定量限为0.36~3.99 ng/L。应用该方法对21家猪场的64份废水样品进行分析,5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出频率为47%~95%,平均检出浓度为980~5 734 ng/L。该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水中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等5种喹诺酮类抗生素,优化了前处理和分离检测条件。5种目标化合物在6.5 min内完成分析,在1.00 μg/L~10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3 ng/L~1.0 ng/L,空白和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为81.5%~116%,平行测定的RSD为6.0%~14.1%。  相似文献   

11.
大气氟污染的植物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大气氟污染与植物叶片中含氟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一定时间内大气中氟浓度与植物叶片的吸氟量和积累量呈正相关,且相关关系极显著;(2)植物叶片中的含氟量与测定点距污染源的距离呈负相关,距污染源越远在一定时间内植物叶片中含氟量和氟的积累量越低,依此可将污染区划分成严重污染区、中度污染区、轻度污染区和相对清洁区四类;(3)在树木生长期(5~9月份)内,叶片中的含氟量随生长时间的增加呈直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燕荣  于雪峰 《干旱环境监测》2002,16(4):195-196,F004
综述了近年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用于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最新进展,这些有机污染物包括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酚类、芳香烃类等)及其它化合物(DMP、甲硫醇恶臭气体、制药废水等)。此外,对藻类固定化技术作了简介,并对固定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结合国内外研究,从典型有机污染物微生物修复机理、降解菌株的筛选、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及微生物修复技术的表面活性剂和电化学强化等方面综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方向和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采用EV生化、生态组合净化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工艺的运行效果、污染物的去除途径及温度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一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该工艺结合了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的优点,能有效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和粪大肠菌群,且处理效果稳定.温度对有机物、总磷的去除效率影响较小,对总氮、氨氮去除效率影响较大,在冬...  相似文献   

15.
南方某市水源水、自来水的致突变活性现状与改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mes试验方法评价现有水处理工艺与模拟水厂水处理工艺对水的致突变活性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水源水的致突变活性呈阳性,T(传统处理)工艺出水致突变活性进一步增强;BT(B为生物处理)工艺能使致突变活性降低,但仍为阳性;BTC(C为活性炭)、OBTC(O代表臭氧)组合工艺能有效去除和控制水中的致突物,使水的致突变活性转变为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在对“厌氧池+跌水充氧接触氧化池+水耕蔬菜型人工湿地”生物生态耦合技术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生物与生态处理单元各自的主要去除对象和效率,为生物生态技术的合理耦合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在进水COD、TN、TP质量浓度波动范围为51.20~211.12,28.29~122.12,1.26~5.97mg/L时,出水平均质量浓度为15.80,5.51,0.34mg/L,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污水中COD、TN、TP的78%,85%,50%的去除是在生物处理单元完成的,而TP的达标排放还必需生态处理单元的参与。整个处理技术处理效果良好,运行费用低,适合在条件允许的农村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了解环太湖区域药品及个人护理用品(PPCPs)环境污染现状,于2016年9月对太湖以西常州区域水体中典型PPCPs污染水平进行了调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 MS/MS)检测分析了24种PPCPs在常州区域水体中的赋存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常州区域水体中24种目标PPCPs均被检出,PPCPs质量浓度总量范围为51.08~325.79 ng/L,20个监测点位中,红凌桥检出PPCPs总量最高,达325.79 ng/L;水体中优势污染物为双酚A和诺氟沙星,双酚A在黄埝桥检出的质量浓度最高,达158.53 ng/L,其次是新河口和红凌桥,质量浓度分别为65.57和57.86 ng/L;诺氟沙星在红凌桥检出的质量浓度最高,达75.12 ng/L。喹诺酮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在常州流域内基本呈均匀分布;激素类、大环内酯抗生素、神经镇痛类和心脏病类药物质量浓度与人口密度大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二氯甲烷液—液萃取预处理水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炼油厂生化曝气池进、出水,腈纶厂干法纺丝废水及其经SBR小试处理的出水中二氯甲烷可萃取的有机组分,并半定量地评估了生化处理对这些有机组分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炼油厂生化曝气池对酚类及芳烃类化合物的去除效果较好,而长链脂肪烃的去除率相对较低;腈纶干法纺丝工艺废水中可萃取的有机组分主要为N,N二甲基甲酰胺,其相对含量大于95%(m/m),该废水经SBR小试处理后,原水中各种可萃取的有机化合物均得到分解,结构发生了变化,但不能全部彻底地转化为CO2和水。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浴提取法处理羊八井地热区土壤和植物样品中可溶性氟,并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提取液及地热水中的氟。结果表明,地热水中氟离子最高为162 mg/L,土壤和植物中水溶性氟分别为347 mg/kg~937 mg/kg和189 mg/kg~164 mg/kg。氟离子在不同植物中的分布差异较大,嵩草属植物富集氟离子的能力最强,故可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对高氟地热水、土壤净化处理,以降低氟污染。  相似文献   

20.
用混凝脱色-CASS技术处理绒线印染废水,有效地解决了废水的脱色和COD的去除问题,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纺织染整工业污水排放标准,该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