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大量研究已确证陨石是保留原始成分和结构特征最多的太阳星云凝聚物,而小行星带又是陨石的源区。因此,本研究在对陨石的化学成分、矿物学和岩石学特征,以及目前对太阳星云压力密度的计算和蒸发-凝聚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陨石的凝聚成因,从而为建立小行星区乃至整个类地行星区的星云凝聚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彗星化学     
<正> 概述 彗星是太阳系的一类奇特的小天体,大多沿扁长的椭圆,甚至沿抛物线、双曲线轨道运行,轨道的半长轴、偏心率和倾角弥散较大。彗星公转的方向多为顺向,但也有逆向。彗星富含挥发组分,说明彗星形成在太阳星云的低温区,且保存在远离太阳的区域(温度<100K)。彗星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太阳星云凝聚  相似文献   

3.
实验凝聚岩石学是在低压高温条件下,对太阳星云早期的凝聚过程进行模拟实验研究的科学。本文介绍了该学科的由来及近况,并对其天体化学意义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正> 陨石可划分为球粒陨石及分异的陨石两大类。球粒陨石是由星云形成的,而且从未熔融过,球粒陨石可以看成是太阳星云内的沉积岩.其它主要的陨石类型是由分异的陨石构成的,这些陨石通常是在行星体内导致分异作用的熔融过程形成的.分异陨石是重要的,因为它们提供了有关火成岩分馏作用的过程怎样在行星体内发生而不是在地球内部发生的证据。另一方面,球粒陨石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古老的太阳星云作用过程的信息,这种作用过程导致形成第一个岩石,并由这些岩石导致形成行星。  相似文献   

5.
依据天文观测、天体化学、理论计算和模拟资料,论述了太阳星云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太阳县云演化的动力学、热力学及化学剖面,指出太阳星云后期是不均一、不平衡演化的。  相似文献   

6.
在论文(Ⅰ)中所述陨石成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小行易区的太阳星云凝聚模型;星云的不同氧逸度区的中间层是各类球粒陨石的形成区;各区的中心层是各类非球粒陨石的形成区。小行星区的最外部是C1陨石的形成区。各氧逸度区的边缘层则是类C1陨石的形成区。从而推断与组成原始地球的星子成分最接近的陨石(包括铁陨石、顽辉石无球粒陨石、顽辉石球粒陨石和类C1球粒陨石)的成分,并依据这些陨石的成分和地球核幔质量比等计算出近似于原始地球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根据球粒陨石全岩组成、球位和碳质球粒陨石难熔包体的元素丰度分布特征揭示的陨石母体早期化学分怕的证据,论述了太阳星云条件下球粒陨石母体经历的化学分馏过程,难熔元素、亲铁元素和挥发性元素各自的化学分馆特征,这些特征保存了母体早期形成过程——凝聚阶段的信息,说明凝聚作用是太阳系原始行星母体经历的主要化学分馏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第四届国际地质年代学、宇宙年代学和同位素地质学会议上,约有30篇讨论陨石中同位素组成的异常和宇宙年代学的论义。近20年来,根据地球、月球、太阳和各类陨石中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证实了太阳星云经历过同位素均一化的过程,使太阳系各天体的同位素组成极其相似,因而整个太阳系是来自同一团星云物质,即太阳系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正> 对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Wetherill指出,由于近十年来对行星的形成进行理论研究的结果,现已完全清楚,地球是在足以使硅酸盐岩石和金属发生熔融(至少是发生部分熔融)的高温条件下形成的。(正如我们已指出的,虽然当时太阳星云可能已经变冷,但由于微星体冲击的动能使地球在  相似文献   

10.
<正> 地壳中铀含量(2.5×10~(-4)%)几乎比地幔岩中的(3×10~(-7)%)高三个数量级,并且在酸性岩中最高(3.5×10~(-4)%),这在地球化学上迄今还是一个谜。下面我们将根据地球是由冷却的原始星云凝聚而成的观点,来谈谈地壳富铀的可能设想。在这种情况下,铀在地球物质中的富集应大致是均一的。铀在球粒陨石型的陨石中(1.5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从大气、水体、火山作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深部地质等诸方面讨论稀有气体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应用前景。它的脱气模式、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在油气资源研究中的意义、在地球热场中的特征,对研究极块活动的作用都作了简明介绍。其次本文对稀有气体宇宙化学,对三类成因的稀有气体的行为、意义、特别在研究陨石热历史、宇宙线照射史及太阳星云的分馏凝聚过程、元素的起源过程,月球的稀有气体作了简要的介绍。此外还介绍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应用Poincare映射和Pitchfork分岔的数学模式解释了行星角动量传递和小行星带的存在。早期太阳星云是均匀的,小行星体形成星云塌缩后,首先分岔为由难馆物质和挥发性物质构成的两大前行星群。随后由于主涡旋的产生使这两大前行星群各自分岔为相应的行星。在主涡旋失稳过程中,其边沿卢生的次级小涡旋演化为卫星。在这两大前行星群之间的过渡区域演变为小行星带。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球粒陨石都遭受过热变质作用,结果其结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均发生了变化。这种热变质作用是由于太阳星云凝聚产物吸积形成的陨石母体或小行星受到迅速加热所致。热能来自吸积能、中短半衰期核素的衰变能、~(235)U的诱发裂变能和长寿命核素的衰变能。由于受热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具有不同热变质程度的产物,即不同岩石类型的陨石。本文对属于不同化学群和不同岩石类型的球粒陨石的热变质特征和物理化学条件作了专门的综述,同时还对几种球粒陨石母体可能的热模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正> 通过对原生陨石的研究,已经获得有关原始太阳星云起源的大量资料,其中包括Clayton等(1973)发现~(16)O过剩,Gray和Compston(1974)发现现已绝灭的~(26)Al(半衰期=7.2×10~6年)就地衰变生成的~(26)Mg过剩;Nishimura  相似文献   

15.
星云湖浮游植物和水环境特征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0年9月(丰水期)和2011年3月(枯水期)对星云湖水环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星云湖枯水期各营养盐分布较均匀;而丰水期藻类的大量繁殖打乱了水体中营养盐的均匀分布。对水生态调查结果显示,星云湖丰水期叶绿素a含量最高达到了736.56 mg/m3,位于螺狮铺和大庄河附近,浮游植物总量最高达到6.1×109个/L,蓝藻为优势种;枯水期叶绿素a含量最高达到了89.28 mg/m3,位于陈家湾和河咀附近,浮游植物总量最高达到1.04×109个/L。通过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星云湖浮游植物总量与叶绿素a和总氮呈显著性相关关系,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星云湖水环境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别,水质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星云湖水华防治工作中,建议重点应关注各湖湾区域,尤其是南部区域的螺狮铺和大庄河附近。  相似文献   

16.
本文较全面介绍了星子堆积理论,并依据多学科资料阐述了地球形成的7个过程:前太阳星云分子云阶段;尘粒形成阶段;无级序小星子形成阶段(<10km)。星子级序生长阶段;星子序级分化阶段。地球及类地行星两阶段堆积:原地球阶段和上地幔补堆积阶段;陨石及残余星子冲击阶段。论述了地球形成理论的一个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太阳的味道     
<正>中午,太阳正挂在空中咧着嘴笑,像一个圆滚滚的大皮球。我呆呆地望着红红的太阳,问妈妈:"糖的味道是甜的,药的味道是苦的,那太阳的味道是什么?"妈妈笑眯眯地说:"你可以自己出去找找呀。"于是,我出门去找太阳的味道。我刚走没多远,就看见小风的妈妈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星云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并为湖区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湖区表层沉积物中Cu、Zn、Pb、Ni、Cr、Cd、As、Hg等重金属含量,研究了其风险特征及污染来源组成.结果表明:①仅Ni、Cu含量尚未超过星云湖的背景值,其余元素均出现累积,Hg含量是星云湖背景值的2.13倍,潜在生态风险最高.②星云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入湖河流和湖盆地势相关,表现出由河流输送向湖心扩散的趋势,高浓度区均分布在湖心深水区和特定河口位置,Hg的分布异于其他元素,呈西北湾>南部>中部的特征.③西北湖湾潜在生态风险最高,Cd、As是主要贡献元素.④星云湖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来自自然源(占比为43.32%)、工业源(占比为25.89%)、农业源(占比为20.52%)和交通源(占比为10.27%).研究显示,星云湖自然源重金属污染贡献最大,人为源相对较低,但湖区重金属污染处于较高水平.星云湖的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可能会持续加剧,其中Hg是污染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滇中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1988~2005年总氮、总磷浓度的变化研究,发现抚仙湖全湖总氮平均浓度为0.179mg/L,总磷平均浓度为0.009mg/L;星云湖总氮为0.926mg/L,总磷0.075mg/L;杞麓湖总氮为2.446mg/L,总磷0.055mg/L.抚仙湖水质明显优于星云湖和杞麓湖,星云湖次之,杞麓湖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星云湖流域磷矿开发污染历史的分析,并将星云湖与杞麓湖各污染源入湖污染负荷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磷矿开发是造成星云湖TP污染负荷较大的重要原因。磷矿开发对星云湖TP输入量为58.66t/a,占总入湖污染负荷的2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