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共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施,缓解了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由于管理目标冲突、经费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共管的实施范围及可持续性。通过采取构建科学的共管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生态教育等措施,突破共管的制约因素,促进了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于1956年建市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一个类型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自然保护区实行的是抢建性政策,过度注重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扩大,忽视了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科研宣教、经费保障、人员编制以及社区共管等一系列影响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致使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以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针对保护区的建设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相当落后的经济状况和对资源的强烈需求等问题,深入研究资源管理的产权状况,探讨目前存在的产权不合理性,并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区社区共管产权建设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以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针对保护区的建设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相当落后的经济状况和对资源的强烈需求等问题,深入研究资源管理的产权状况,探讨目前存在的产权不合理性,并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区社区共管产权建设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四个维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发展与保护带来了新机遇.探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建设中存在问题.从生态伦理、生态补偿、环境立法和耗散结构理论四个维度视角出发,厘清了社区共管模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构建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管理新构想,认为社区共管模式应是一种在生态法则基础上,由政府主导、社区参与、资源共享、权力均等、义务均担,生态环境有序健康演进和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双赢模式.本研究旨在为实现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科学性提供支撑和范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自然保护区周边仍有大量必须依赖保护区资源才能发展的社区。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是否和谐,是优化保护区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滇池南岸白鱼河口湿地社区共管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白鱼河口湿地保护面临的威胁及实行社区共管的基础.结果表明,白鱼河口湿地社区共管是解决湿地管护机构对环境和资源的强制性保护与区内居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补给谁”和“补多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生态补偿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传统的通过计量保护区正外部性以确定生态补偿数量的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违背经济学原理,二是与管理体制不符且法理不足。据此,并考虑到中国相当数量的保护区“没有保护好”的主要因素是保护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干扰,论文认为应通过控制保护区社区的负外部性来达成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通过生产函数理论分析,发现通常情况下保护区社区的经济产出与土地面积单调正相关,因此在没有生态补偿的情况下,保护区的划建会使周边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解决周边社区对保护区干扰的根本途径是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发展替代产业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以此认识为基础,文章提出了“虚拟地”概念并发展了定量方法来确定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最低标准,采用武夷山保护区的数据进行了这一方法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文军 《环境》2001,(9):10-11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我国的一些自然保护区开始经营旅游项目。到了90年代,更多的保护区开始向公众开放。据1998年中国人和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100个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有82个自然保护区已经开展了旅游经营,其中63%是从90年代开始的。除了政府对保护区的经费投入短缺外,旅游在保护区的广泛兴起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因素促成:全球范围内对于保护区的保护思想已开始从一草一木都不能碰的封闭式保护转向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开放式保护;市场经济在中国已经开始融入各行各业,保护区也不例外;我国国民  相似文献   

10.
社区既是国家公园管理的主要相关者,也是保护和利用的主要参与者。对中国国家公园来说,由原住民和其居住环境共同形成的社区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公园的生态要素,理论上应该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人"生命共同体。但国家公园的"人、地"约束和"钱、权"制度缺失或不配套对社区成为共同体造成了障碍,只有形成符合国情的社区共管模式,才可能形成共抓大保护的生命共同体。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可以根据社区社会资本特征将社区划分为三类,并制定差别化管理模式和政策引导,这样才可能使社区成为国家公园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成为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多位于穷乡僻壤,经济发展落后,保护区内人口较多,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容易激化,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保护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保护区所在地群众的贫困与发展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就不可能真正保护好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他自然资源.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主动争取政府支持、广泛融合社区群众、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国南方集体林区自然保护区社区共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紧密,如何统筹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总结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基础上,从建立社区沟通与参与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社区社会服务水平、弘扬传统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五个方面为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发展提出了具体对策。本研究旨在推动自然保护区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以辽宁海棠山和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当地社区视角,借助田野调查、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和掌握两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综合比较两个保护区所在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生态旅游发展的差异和所凸显的问题,并就两个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意见.通过对比发现问题和认识不足,只有在相互吸取教训和彼此经验互补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两个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资源保护社上保护区得到公众和政界支持的需要。必须指出,自然保护区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评价了一个现有国家公园所创造的对增进人类健康的作用,以及这类保护区对其社区健康状况的贡献。这里采用了一种实例研究的方法。据观测,在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附近的社区生活环境从保护当地自然文化遗产中得到了改善,提出了自然保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能够使当地社区持续生存并提高社区对邻近自然保护区所承担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正"冲刷"是一个环境装置和摄影项目,墨西哥艺术家亚历杭德罗·杜兰(Alejandro Duran)把冲刷到墨西哥加勒比海岸的国际垃圾变成了美观但令人不安的作品。在项目过程中,杜兰发现了来自六大洲58个国家和地区的塑料垃圾,这些垃圾被冲到了墨西哥最大的联邦保护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锡安卡恩保护区。他利用这些来自世界  相似文献   

16.
建立海洋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以及欧洲-大西洋公海海洋保护区的案例分析,概括了国外海洋保护区在体系完善、管理实践和协作维护等方面的经验。合格的海洋保护区管理机构需要有效的指导、监督及管理,应具备专业性、执行力和稳定性。对我国的启示:在国家层面上,需要一个经过充分研究制定的海洋保护区系统规划,对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应立法确立。沿海省份要配合国家系统落实本省辖区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也可以建立省级海洋保护区,并就特殊保护目标申请上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具体的海洋保护区应做好保护区管理规划和日常管理工作。地方社区可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地域风俗传承等方式,培养地方性人才直接参与保护区管理。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纳板河流域国家级保护区基本情况和社区经济现状及区域经济的特点,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建设的目标,提出了社区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组织的第二次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1995年10月在盐城生物圈保护管理区召开。大会传达了塞维利亚第二次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精神,讨论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活动计划。 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人与  相似文献   

19.
社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建设需要广大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在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培育健康的社区意识,社区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共居、共管、共建、共享"的最终目标,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也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宜居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居民健康的社区意识在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韶关市在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程中,要注重软实力居民社区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身建设和完善的项目,对于恢复受三峡工程影响的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保证麋鹿的食物来源、提升保护区的安全及科研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对保护区及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内植被和野生动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等产生一定影响,在人工草场种植过程中可能产生外来物种入侵的环境风险;针对上述影响,应采取避免、减缓、恢复和补偿、管理等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对保护区和保护对象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