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可持续的综合发展模式,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两个跨越"具有重大意义。2006—2014年间四川低碳发展水平逐年增长,但增速缓慢,经济、社会、能源等高碳化特征依然明显,针对四川低碳发展的现状和资源禀赋,建议从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消费、低碳环境、低碳科技等探索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汤伟 《绿叶》2010,(3):28-33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而低碳技术变迁的动力机制需要政府政策的刚性压力去创造.政府政策刚性压力又和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框架有关——只有全球性框架下的主权国家的法律性承诺,才会转化为国内真正的政策刚性压力。但政府政策也存在失灵,造成低碳经济的“潮涌”和过剩。低碳经济要真正成功,需要制度创新,确保两点:低碳产业经济上的合理性;低碳技术内部、低碳技术内外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3.
依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以明确其工业转型重点突破口,即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化和环境保护强化。通过构建新常态下六盘水市RMIF分析框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的资源产业、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工业化与城市功能演化等各阶段多维度进行了研究与评价,以明晰六盘水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基础、条件与方向,借鉴并整合传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提出六盘水市工业转型升级总体思路,并对该思路下"内生增长+内生发展+外生发展"的三大转型升级路径进行详细分析。以六盘水市为例,对新常态下西部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服务外包产业的经济效应、国际趋势及对中国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荣春 《绿叶》2011,(12):62-68
作为社会经济效应突出的绿色新兴战略性产业,服务外包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承接地,但是从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实力看,与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从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推进国际外包市场的多元化、政策理念创新和工具创新,以及进一步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生态环境等角度发展服务外包行业,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5.
为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及相关文献,确立新发展格局下碳中和影响因子集,运用ISM模型分析碳中和目标的影响因子及实现路径。结果表明:①ISM模型是一个包含18个因子的6阶锥形系统,大致呈现从宏观环境—技术发展—市场体制的发展逻辑。②出台低碳发展激励政策、强化低碳技术专利保护等因子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基础与动力;实现绿色现代化进程是实现碳中和最直接的影响因子与内涵;丰富碳交易市场体系、加快减碳与去碳技术等因子则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完善激励引导政策、健全碳市场体系和加快低碳技术创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其对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依托生态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方针,建议南京市着力推进低碳产业链、新能源集聚区、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经济载体、低碳城市建设五大工程体系,并提出了政府主导、技术支撑、市场引导、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声音     
《环境教育》2013,(9):10
"我也希望在座的企业、国外的企业在向中国中西部投资的时候,要注意保护那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绿色、低碳发展。走一条新路需要有新的理念,要有新的生产方式,也要有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低碳发展是我国西部城市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目前,模式设计是发展低碳城市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综合发展低碳城市的手段和目标,考虑建设的动力和支撑系统,结合低碳城市的关键要素、实施领域和最终效果,设计提出了"六位一体—多元互构—渗透过渡"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分析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六大关键领域:碳汇碳捕捉、能源、产业、交通、建筑和生活等。兰州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我国西部类似地区发展低碳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段红霞 《绿叶》2012,(1):45-51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以绿色发展的模式提供经济持续和高速增长的机会。绿色转型要求企业自身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到低碳发展。企业绿色转型最关键的是创新,特别要在思维方式、管理模式、技术以及产品和服务等方面采取创新行动,才能有效推进绿色转型。此外,政府和消费者从政策和企业竞争力的角度促进了企业转型,而低碳社会的构建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的社会环境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构建经济—环境系统模型刻画了CO2排放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利用多目标投入—产出规划预测了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整体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下提高我国发展平衡性、包容性的速度要求;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总量的持续增长要求强化经济和能源向低碳转型的倒逼机制;"退二进三"的经济服务化将是我国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的逻辑主线。  相似文献   

11.
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环境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是"十三五"工作的重点之一。应用SCP范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层面分析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总结环境服务业特点及问题,主要包括: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盈利水平不高,市场集中度较低;产品差异化程度低,技术和产品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政策、贸易等存在壁垒,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等。最终根据分析结果及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市场、模式、贸易等层面提出环境服务业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化工产业园区化是政府合理规范化工园区且将化工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关停并搬迁至化工园区内的产业集聚化,是解决目前中国化工产业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政策之一。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刻画了化工园区、化工产品、化工园区管委会、企业和公众四个核心子系统的关联,在此基础上,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博弈模型将参与者简化为政府(包括化工园区管委会)、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公众(化工生产企业现址影响半径内的居民群体),并分别构建了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模型与公众参与下的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模型。根据模型推论,此两类情景博弈的纳什均衡都可以为(政府行政政策,企业按期搬迁入园)或(政府经济政策,企业按期搬迁入园)。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驱动机制,是在作为外在驱动主体的政府和公众的引导和监督下,作为内在驱动主体的化工生产企业,在各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实现其"按期搬迁入园"的机制。进而得出化工生产企业与化工园区"按期匹配搬迁入园"、提升化工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差异化地一企一策及建立公众和企业与政府的三方对话机制的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以来中国低碳发展进展及政策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已经比较系统地构建起推动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发展目标体系、规划体系和体制机制,及时开展中国低碳发展进展及政策评估,对于反映政策进展与成效、识别问题与挑战、指导下一阶段的低碳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起包含35个评价指标的中国低碳发展指数,对2010—2018年中国的低碳发展进展和政策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十二五"以来,中国的低碳产业发展进展显著,但二氧化碳排放控排水平、能源领域的低碳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低碳发展政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但低碳发展政策目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足,管理体制、制度建设、配套机制均有待完善。本文建议,围绕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低碳发展的政策目标,以碳排放总量管理作为2020年以后我国低碳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有序推动低碳发展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管理的信息机制和资金机制建设,抓好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碳排放增量管理工作,加强对已发布的低碳发展相关规划、控温方案、低碳试点示范的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需求转变、茶产业品牌多样、国际竞争激烈、消费方式转变、技术更新迅猛的新时代背景下,滇红茶产业面临市场定位不精准、市场战略聚焦差、营销概念老旧、产品增量不增值等阻碍产业发展的问题。从凤庆滇红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挑战和面临的发展形势和产业融合、品牌塑造、茶文化打造等角度入手,探寻新常态下红茶产业创新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建企业环境守法引导机制框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减慢,部分企业资金缩紧,难免出现逃避监管、偷排漏排等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只有转变对企业的传统监管模式,从单纯的行政执法向行政执法与守法激励相结合模式转变,建立企业环境守法引导机制,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企业自觉调整结构,创新技术,发展绿色产业,从而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本研究基于环境规制、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理论基础,提出构建企业环境守法引导机制的基本框架由行政监管、经济激励、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四个方面构成,并分析目前我国企业环境守法引导机制建设存在不完善问题,建议从完善行政监管执法机制、健全经济激励政策、加强企业环保意识培养、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等方面间接和直接引导企业环境守法。  相似文献   

16.
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公共性出发,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选择,促成了以淡视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均衡策略,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坏"的纳什均衡,而新常态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达成好的纳什均衡提供了改革保障、法制保障和经济保障,因此,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解套环境保护的"囚徒困境",最重要的任务是借助政府这一外力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以打破原有的"纳什均衡",通过建立健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政策措施和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实现对绿色发展的激励等措施,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达成理想的"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17.
厉无畏 《绿叶》2010,(Z1):33-38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绿色经济的范围最广,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两个分支,三者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一国发展绿色经济,很难;中国的绿色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和世界技术。在中国的绿色实践中,由于政策、市场不配套,以及观念、效益、规模、技术的制约,出现了"政府热、企业民众冷"、"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绿色发展?除了人的消费观念要低碳化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上要有突破,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我国环境管理与改革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十三五"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下,环境管理机遇和挑战并存。污染欠账多、污染随着产业转移、政策执行走样、排污收费覆盖面窄、收取率低等,制约环境管理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生态环境形势的十分严峻性,以及对污染治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应当有一个清醒认识。扭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状况,满足城乡居民日益高涨的环境诉求,必须调整环境管理思路,加快改革步伐,扭转环境保护"弱势"格局,厘清环境管理、环境事业和环境市场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排污许可证为依据的管理主线、以环境标准为准绳的倒逼机制,以环境司法裁定为常态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创造一个人人守法、企业自觉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即使气候变暖不严重,也要发展低碳经济,因为化石能源的耗尽是或早或迟的事情。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有机、生态、高效农业,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计划加市场,是低碳中国可行的好模式,千万不要舍近求远、弃中求洋。  相似文献   

20.
本期导读     
《绿叶》2016,(4):5
正"十三五"是中国开创未来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低碳循环经济被明确为企业、产业、园区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循环经济是将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线性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发展模式,目的在于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较低的环境成本,实现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要求社会主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