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化肥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状况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农田排水与径流对地表水体的污染,渗漏对地下水体的污染和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破坏加剧污染物流失等3个方面综述了我国近年来在化肥、农药非点源污染调查与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选取广州市流溪河流域典型农业集水区--新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降雨地表径流进行定点监测,探讨降雨-径流条件下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和不同利用类型的地表景观对非点源污染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在降雨事件下,污染物输出浓度总体上高于日常非降雨条件的污染物浓度,T-N、T-P和CODCr的平均输出浓度分别是非降雨条件下的3.8倍、7.8倍和32.1倍;整个降雨-径流过程中,降雨初期是非点源污染物流失的高峰期,污染物浓度变化总体趋势滞后于降雨强度的变化,但与径流量变化趋势总体上相似;从不同地表景观径流产污来看,经生活区的径流CODCr输出浓度显著上升,水田田面径流是引起水体环境N、P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城市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分析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已经成为非点源污染的一个新生点,通过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概念、污染物来源及成分分析,系统地整理了有关国内外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研究的资料,为我国的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雷州半岛为研究区,利用2000-2003年问南渡河与九洲江,以及赤坎水库与鹤地水库的4年常规监测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对雷州半岛地表水体非点源污染物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河流与水库的水质均是以氮污染为主,水体有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同时,两河流在雨季都不同程度受到了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而只有赤坎水库明显受到了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雷州半岛地表水体非点源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因此,只有合理调整流域和库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才能有效降低非点源污染所带来的地表水体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5.
进行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识别出污染关键源区,可以提高非点源污染控制成效。通过清单分析定量核算农业非点源污染物(COD、TN、TP)排放量及排放浓度,并以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和污染类型划分为研究基础,探讨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方法,提出了区划原则、分区方法和命名方法。该区划结果可以实现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分级管理和分类控制。最后,以江苏省的64个县(市、区)作为基本单元(市辖区除外),采用该方法进行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  相似文献   

6.
以珠江三角洲北部新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源类型法,在流域范围内建立林地、果园、旱地和水田四个全封闭的农业用地单元,并对四个单元出口处的径流量进行同步采样,分析COD、BOD、氨氮、总氮和总磷等污染物的负荷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地表水存在着明显非点源污染现象,不同源类型,地表径流的污染程度不同.(2)不同源类型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强度不同,其中水田、旱地单位面积非点源负荷强度较大,果园、林地各项污染物的负荷强度相对最小.受地表扰动、施肥等人类活动影响,流域内水田、旱地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发生的关键源区.(3)流域范围内,不同源类型农业非点源负荷总量不同,其中,果园各项污染物非点源负荷总量最大,其次是林地,水田、旱地非点源负荷输出总量较小,流域范围内,源面积成为影响非点源负荷总量的主要因素.(4)相应的非点源污染治理不仅是关键源区,同时应关注大面积流失区.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道路地表径流污染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道路地表径流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水体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2006年8月-11月,通过对成都市9条不同类型道路6次降雨径流水质的监测分析,探讨了成都市路面径流污染的现状、成都市道路地表径流的污染负荷及道路地表径流中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成都市道路地表径流中污染物SS、COD、TN、TP的含量高,浓度均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级标准。成都市道路地表径流的年污染负荷为LCOD=3.1×104t,LTN=1.19×104t,LTP=1174.9 t,LZn=109.46 t。SS浓度与污染物COD、TN、TP、Zn浓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R2>0.8)。可以通过控制径流系数、削减径流中的污染物含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3个方面的措施来进行道路地表径流污染的削减。  相似文献   

8.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计算机模型是极其有效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和污染负荷估算的定量化工具,为非点源污染评价、管理和控制提供了可靠依据。文章综述了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发展概况及其研究不足,并对模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由于非点源污染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形成机理模糊、管理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未来非点源污染的量化模型研究及其与量化模型有关的相应参数研究、模型与GIS集成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北京城市道路降雨径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婧  马琳  史鑫源  华蕾  荆红卫 《环境化学》2011,30(10):1814-1815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研究的深入,包括城市道路在内的路面径流逐渐引起了关注,但是国内对于整个城市路面特征的系统研究较少,仍旧需要大量的相关基础性研究,才能对城市路面径流污染普遍特征做出合理有效的识别和分析.本研究根据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划和道路等级设置采样点,对路面降雨径流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0.
香溪河流域坡耕地人工降雨条件下土壤氮素流失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径流小区原位监测试验方法,对香溪河流域高风险输出源类黄棕壤坡耕地氮素随不同径流形式和泥沙的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径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次暴雨径流过程中,地表径流量约占总径流的68.44%,壤中流为31.56%.总氮、溶解态氮、NO3--N和NH4+-N的径流流失量分别为1.869、1.524、1.404和0.018kg·hm-2,壤中流流失总氮、溶解态氮、NO3--N的贡献率均在70%以上;地表径流氮素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壤中流以溶解态为主.次暴雨径流过程中氮素总流失量为2.90kg· hm-2,其中地表径流水相氮素流失量占14.56%,泥沙吸附态流失量占35.51%,壤中流流失量占49.93%.提高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控制壤中流养分流失,对非点源污染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评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黄虹  邹长伟  陈新庚 《生态环境》2004,13(2):255-257
提出非点源污染较全面、准确的概念,总结归纳出非点源污染9个方面的来源,综述了国内非点源污染模型及其控制管理的研究情况,并针对目前国内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及其控制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文章认为,在模型方面,应把微观机理模型推广到宏观尺度,与大型流域管理模型相结合,而污染物风险分析功能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专家系统软件等是研究重点;在控制管理方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人工模拟与野外实验相结合、应用经济手段等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乃明 《生态环境》2002,11(1):101-103
农业非点源污染因其对水体污染的普遍性而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及近年来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3.
城市面源污染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研究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及排放负荷,为城市面源防治提供借鉴有重要意义。在内江市将城市下垫面按照水文效应和面源污染特性不同划分为屋面,庭院,交通道路,城市水环境四类,每类下垫面中选取一定数量的点进行监测,根据选取的典型点位的监测结果,研究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及污染物负荷,结果表明:(1)各类下垫面中,交通干道污染质量浓度普遍较高,屋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相对较低,交通干道 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5.31 mg·L-1、280.20 mg·L-1、0.35 mg·L-1、2.29 mg·L-1、4.06 mg·L-1;屋面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5.56 mg·L-1、117.25 mg·L-1、0.13 mg·L-1、2.03 mg·L-1、3.63 mg·L-1。(2)不同材质屋面中,沥青屋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普遍较高,陶瓦屋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相对较低。沥青屋面 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3.4 mg·L-1、56.0 mg·L-1、0.181 mg·L-1、2.529 mg·L-1、5.254 mg·L-1;陶瓦屋面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0.8 mg·L-1、45.4 mg·L-1、0.106 mg·L-1、2.099 mg·L-1、4.167 mg·L-1。(3)单次降雨COD污染负荷在34.6~73.7 t之间,相当于整个城区城镇生活污水不加处理排放1天;根据3次降雨监测结果估算全年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排放量分别为2177.1 t、2778.3 t、3.855 t、41.410 t、69.133 t,城市面源COD污染负荷是城镇生活源的近20%。(4)各类下垫面中,屋面的污染物排放负荷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庭院、交通干道、一般道路、城市水环境,一次典型降雨中,屋面对COD污染负荷的贡献率为30.9%,庭院为28.7%,交通干道为24.7%,一般道路为14.9%,城市水环境仅为0.8%。(5)各类下垫面中,交通干道的初始冲刷效应最明显,其次为一般道路、庭院、屋面。根据分析得出结论:城市面源中COD、悬浮物的污染不容忽视;不同下垫面呈现不同的污染特征,屋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较低,但由于面积贡献率大,污染物负荷贡献率较高,均在25%以上,交通干道、一般道路五类污染物由于质量浓度较高,各污染物负荷贡献率均超过其面积贡献率,可作为城市面源防治的重点;截留和处理城市降雨初期径流对于城市面源污染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探讨并完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政策、管理与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以上海郊区农村为例,梳理总结农村面源污染及其控制现状;在肯定当前治理效果的同时,识别其局限性,指出农业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不协调、农村发展模式转变下制度与服务体系的相对滞后是根本原因;针对当前农村面源污染重要的贡献者——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分别从改革农业补贴制度、重构实现农村多重价值的制度以及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等方面给出了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Protection of the water quality of Lugu Lake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a unique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resource. Not only point source pollution but also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ibute to degradation of water quality. A GIS-NPS model, with 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 (L-THIA), was used to evaluat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land-use change impacts on non-point source (NPS) pollution. The land-use patterns of 1995 and 2005 were analysed to determine the changes in Lugu Lake watershed. A 30-year (1974–2003) precipitation dataset was used to estimate mean annual surface runoff and NPS pollutant loads.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land-use categories to average annual runoff and NPS pollutant production were assessed with a unit contribution index (UCI). Results show loss of agricultural land (by 44.9%), while forest, grass/pasture and residential land increased to different degrees from 1995 to 2005. At the same time, annual average NPS pollutants, TN, TP, TSS and BOD loads all decreased, while heavy metal lead increased by 6.87%. The UCI formulated in this research was a more useful method to assess land-use impact on NPS pollutants than simple investigations of the percentage land-use change. Agricultural and residential land changes had more impact on NPS pollutants and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ain source types. Suggestions on regulating land uses and management proposals for protecting lake water quality in Lugu Lake watershed are made.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施肥及作物生长对田间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分别在节瓜地布设不施肥、无机肥、无机肥+有机肥、有机肥、有机肥+多肽肥、多肽肥等6种施肥处理的小区,并于节瓜生长的初瓜期、盛瓜期、清藤期采用放水浸泡土壤的方法,测试不同施肥及作物生长状态下田间非点源产污强度。研究表明:在节瓜的生长过程中,各试验小区非点源产污强度呈现初瓜期〉清藤期〉盛瓜期的趋势。各营养元素的主要输出时段有所差异,总N、NH4-N的为初瓜期,总P、总K的为清藤期,NO3-N的为盛瓜期。在灌溉水作用下整个作物生长阶段的非点源产污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肥、无机肥+多肽肥、无机肥+有机肥、不施肥、多肽肥、无机肥,试验表明该多肽肥具有一定的减污效果。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农业环境污染及其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慨述了广州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指出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养殖业废水直接排放和频繁使用农用化学品也对农业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提出了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控管理体系、推行农业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面源污染控制、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等污染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