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2012年9月底对莱州湾沿岸河流和邻近海域表层水体中Chl a和相关环境参数的调查,分析了Chl a在该区域的分布、影响因素、富营养化状况以及变化趋势。莱州湾沿岸河流Chl a浓度平均值为51.9 g/L,邻近海域为3.9 g/L。在沿岸河流,与Chl a呈显著正相关的仅有悬浮颗粒物(SPM),而在邻近海域,与Chl a呈显著正相关的有SPM、PO4-P、NH4-N、NO3-N。氮和磷都是莱州湾近岸海域Chl a的限制因子,其中氮的限制作用较大。莱州湾沿岸河流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主要表现为过度和高度富营养化,近岸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则主要表现为低度富营养化。沿岸河流高浓度的氮磷汇入,将会促进莱州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生长,进而导致莱州湾近岸海域Chl a浓度增加并有可能使该区域的富营养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初步探讨了综合利用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和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的生态互补性净化网箱养殖沉积物中的氮、磷污染物的研究。结果表明:玉足海参的活动能增加海水中NH4-N、NO2-N、NO3-N、PO4-N、TN(总氮)、TP(总磷)和叶绿素a(Chl-a)的浓度;半叶马尾藻的生长活动能显著降低水体中的NH4-N、NO2-N、NO3-N和PO4-P的浓度,并抑制海水中浮游微藻和沉积物表面微型藻类的生长繁殖。综合利用前者的释放作用和后者的吸收作用可以使网箱养殖沉积物中TN和TP的浓度有略微的降低,并有利于维持小水体环境的pH值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变化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4~2006年进行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探讨了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表层海水营养盐的污染现状、变化规律及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受到了DIP、DIN污染,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且DIN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DIP;除个别项目外,渤海湾赤潮监控区以S4站营养盐含量最高,原因是S4站靠近河口,大量生活污水排放所致;在赤潮多发期,表层海水N、P、Si含量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6月份营养盐含量最低,8月份最高。年际变化表明:NH4-N的年际变化最为明显,表现为逐年递减的趋势,而SiO3-Si的年际变化最小。赤潮监控区DIN一直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NO3-N占DIN含量的57%~78%。近年来DIN/PO4-P和SiO3-Si/PO4-P逐年增加,而SiO3-Si/DIN则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潮滩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对海湾营养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9月在胶州湾红石崖(HSY)和河套(HT)潮滩进行了沉积物-海水界面的营养盐交换通量培养实验,结果表明:DIN 在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的交换以NH4-N的扩散为主,交换方向是由上覆水向沉积物迁移,NO3-N 的扩散方向与NH4-N的相反;SiO3-Si的交换和PO4-P的相似在潮滩各站位均是由上覆水向沉积物的方向迁移,表明潮滩沉积物是水体中营养盐的汇.NO2-N、NH4-N、PO4-P、SiO3-Si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交换通量为净吸收,分别为河流输入通量的25、7、9、2倍.但NO3-N的交换是由沉积物向海水方向,通量仅为河流输入通量的20%.潮滩沉积物-海水界面受到大量底栖动物的生理活动及其它作用的影响,因此营养盐培养实验得到的通量与利用间隙水浓度梯度法估算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象山港海水中营养盐分布与富营养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根据2005年春季(4~5月)、夏季(6~8月)、秋季(9~10月)共15个航次象山港海域海水营养盐等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海水中N,P,Si营养盐的分布特征、时空变化及其结构,评价了水质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DIN的平均浓度为0.6581ms/L,3个季节中DIN均以NO3-N浓度为最高,平均值为0.6084 mg/L,占总无机氮92.5%,是象山港中DIN的主要形式;P04-P的平均浓度为0.0314 mg/L,SiO3-Si的平均浓度为1.14 mg/L.研究发现,象山港海水中DIN和PO4-P的浓度分别是24 a前的2.53倍和1.43倍.象山港海域平均Si:P,N:P和Si:N值分别为44.5,54.0,0.94,其中N:P值是24 a前的2.06倍;因此,PO4-P为限制因素.按照营养状态指数值,象山港海域3个季节,不论表、底层海水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港底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程度高于港湾口,一旦气象条件适宜,从春季到秋季该区域随时都会发生赤潮灾害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4~2008年每年3~11月份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监控区表层海水营养盐的监测基础资料,对监控区水域营养盐变化及其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近5 a监控区Si、N、P营养盐的空间波动程度存在明显年际差异,营养盐含量受监控区藻类等浮游植物的生命活动和陆源径流以及鱼、贝类新陈代谢强弱的共同影响。5 a来NO2-N、NH4-N和SiO3-Si的含量呈波动性升高,PO4-P含量保持稳定,NO3-N含量有所降低,Si∶P值上升比较明显,而N∶P和Si∶N值波动较大。2004~2005年监控区无机氮主要存在形式是NO3-N,2006~2008年主要存在形式为NH4-N。P一直是该海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潜在限制性因子。5 a来监控区海水符合养殖功能区的水质标准要求,未受到PO4-P和DIN营养盐的污染,处于贫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7.
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2002年4月30日~5月17日和2002年8月26日~9月10日东海两个航次硅、磷、氮营养盐12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采用连续函数拟合的方法计算了营养盐界面交换速率.结果表明,春、夏季SiO3-Si在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上均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转移,平均交换速率为4 12 mmol/m2·d.PO4-P、NH4-N、NO2-N和NO3-N则随站位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平均交换速率分别为-0.01、0.48、-0.02和-0.07 mmol/m2·d.平均两个航次的结果,SiO3-Si、PO4-P、溶解无机氮(DIN)在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分别为3 18×1012、-7 37×109和2.95×1011mmol/d,可提供维持东海初级生产力SiO3-Si的55%、DIN的5.1%.  相似文献   

8.
通过2005年6月对大亚湾两部的大鹏澳养殖海域进行沉积物柱状样采集分析,探讨了间隙水中NH4-N、NO3-N、NO2-N和PO4-P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柱状样间隙水中NH4-N、PO4-P平均含量分别为325.3μmol/L、20.4 μmol/L,远高于贝类养殖区及对照区.网箱养殖区NH4-N、PO4-P、NO2-N 平均扩散通量在三个区域中均居首位,分别为692.9、36.5和6.1 μmol/(m2·d),贝类区次之.网箱养殖大大提高了营养盐由沉积物向海水界面的扩散通量,使养殖海域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污染内源.  相似文献   

9.
椒江口春季水体异养细菌及氮、磷细菌的生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5月7日~5月15日,对椒江口海区水体中可培养异养细菌、有机磷细菌、无机磷细菌、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数量进行调查,分析上述各微生物类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5类细菌之间及与Chl a、DO、NO3-N、NO2-N、NH3-N、PO4-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椒江口春季水体中,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介于(1.15 ...  相似文献   

10.
象山港海域N、P和CODMn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20多年来(1984~2005)象山港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的基础资料,建立象山港海域CODMn、DIN和PO4-P的时间序列,用平均差值法、最小二乘法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法3种趋势分析方法,统计检验了该海域CODMn、DIN和的PO4-P的长期变化趋势。并用相关分析和影响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CODMn、DIN和的PO4-P年际波动与富营养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象山港海域DIN和PO4-P的年平均浓度长期以来均呈增加的趋势,而CODMn呈降低的趋势;象山港海域富营养状态指数E长期以来一直呈降低的趋势,这与CODMn相同,与DIN和PO4-P的变化趋势相反。CODMn的变化与富营养状态指数E呈显著的正相关,DIN和PO4-P的变化与富营养化状态指数E呈弱的正相关;CODMn,DIN和PO4-P对富营养装态指数E的影响因子分别为6.9822,2.2449和3.3836,CODMn对富营养状态指数E年际变化的贡献程度远大于DIN和PO4-P。当CODMn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的时候,海水营养状态指数E的变化不能真实反映海域营养盐的含量变化特征,富营养状态指数E在表征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揭示了中国第Ⅰ代海水富营养化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13年6、8、10、11月对莱州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不同季节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P)平面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3年莱州湾DIN和PO4-P均呈现出较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中,夏季受陆源输入显著影响,DIN和PO4-P浓度最高,50%的站位DIN含量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其次为秋季,45%的站位DIN含量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而春季最低,31.25%的站位DIN含量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4个月份PO4-P含量均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N/P比值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表明整个莱州湾海域处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ⅥP)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表层海水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5年3月和8月杭州湾的海水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特征以及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杭州湾表层海水无机氮变化范围为0.36~4.22 mg/L,活性磷酸盐的含量范围为0.014~1.51 mg/L,化学需氧量含量范围为0.56~3.18 mg/L.该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严重,表层海水已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调查站位EI均大于1.该海域表层海水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富营养化指数高值区均与陆源入海口、养殖区、排污口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营养盐和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9年5月、7月、10月和2010年1月4个航次对烟台四十里湾养殖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分布、季节变化、主要控制过程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结果表明,四十里湾海域营养盐的分布整体趋势是近岸高,由近岸向外部海域递减;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高值区出现在调查海域东部。DIN的季节变化表现出冬高、秋低、春夏居中的趋势,整体上变化不大;SiO3-Si和PO4-P浓度均为春季最低。在春秋季P为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在夏季,N/P>30,P也是一个潜在的限制因素。四个季度培养结果表明DIN总体上由上覆水交换到沉积物中;近岸区沉积物是PO4-P的汇;调查区域SiO3-Si的扩散方向均是从沉积物到上覆水中。四十里湾沉积物释放的SiO3-Si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小;与其他浅海环境相比,四十里湾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通量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青岛市-胶州湾为研究对象,选取胶州湾水体中DIN、PO4-P和COD年均浓度为环境指标,以青岛市人均GDP为经济指标,分析了1980~2010年胶州湾水体环境质量变化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州湾水体中DIN浓度随时间呈线性增长趋势,但与青岛市人均GDP的拟合关系具有显著的EKC单峰曲线特征,人均GDP约4.5万元/a时出现转折点,此后DIN浓度随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胶州湾水体中PO4-P和COD浓度与青岛市人均GDP呈现N型曲线关系,人均GDP约5.2~5.7万元/a时出现转折点。胶州湾PO4-P浓度随时间呈波动上升,但因胶州湾生态系统中P营养盐相对不足,PO4-P浓度会受到初级生产过程的影响,其随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完全由污染治理相关的经济活动所控制;COD浓度随经济发展有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能够显示经济发展的贡献,但更多地反映了点源治理的影响。点源、非点源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是环境经济关系改善的主因,充足的环保投资则是其经济保障。本研究可为认识其它沿海城市的环境经济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3年7月15日、2003年11月4日、2004年2月29日和2004年5月25日在渤海湾多项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应用单因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该海域海水的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渤海湾水体整体呈现富营养化,主要为无机氮严重超标;另外,春季水体有机污染较为严重,秋季无机磷含量也达到富营养水平.无机氮、无机磷、COD以及营养状态指数(EI)的时空分布大体呈现北高南底,近岸大于外海的趋势,分布趋势与历史资料基本吻合,但比历史同期无机氮、COD浓度增加,水体富营养状态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2006年春季东海赤潮高发海域溶解态无机营养盐的分布和含量,并初步分析它们与赤潮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营养盐浓度较高,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相比,无机氮和无机磷的超标率分别为54%和34%,杭州湾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调查海域由于受沿岸长江等河流输入的影响,营养盐浓度自近岸向外海快速递减,等值线几乎与海岸线平行.另外初步分析了一次赤潮生长消亡过程中各种化学参数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春季桑沟湾海域贝类养殖对海水中营养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11年春季对桑沟湾海域8个监测点的营养盐的变化特征和历史资料的研究,分析了桑沟湾水域溶解性无机氮(DIN)、总氮(TN)、活性磷酸盐(PO34-)和总磷(TP)浓度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估算了贝类养殖的排泄物对海水污染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溶解性无机氮的平均浓度为0.106 1 mg/L,NO3-N为主要存在形式,占溶解性无机氮平均含量的78.3%,NH3-N、NO2-N分别占溶解性无机氮平均含量的14.2%和7.5%。总氮的平均浓度为0.234 7 mg/L,溶解性无机氮浓度占总氮浓度的45.2%。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浓度为0.013 3 mg/L,总磷的平均浓度为0.024 78 mg/L。春季桑沟湾贝类养殖对该海域海水磷含量的贡献率比氮的贡献率大,N/P为17.63,营养水平基本属于贫营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培养实验测定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DIN和PO34-的排泄率和生物扰动作用对胶州湾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探讨了菲律宾蛤仔养殖对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的影响.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能够排泄DIN和PO34-,但其生物扰动能够改变沉积物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减少排泄物中的DIN和PO34-向水体释放.在生物扰动作用下,菲律宾蛤仔排泄的DIN和PO34-中,仅有37%(DIN)和34%(PO34--P)最终释放到水体中.在考虑生物扰动作用的影响后,养殖菲律宾蛤仔每年从水体滤除的生源要素中仅有19%的氮和17%的磷以无机营养盐形态完成再生过程返回到水层中,其余部分以渔获量、生物难于利用形态或埋藏的沉积颗粒形态从水层中清除.菲律宾蛤仔生物扰动条件下沉积物向水层释放Si∶N∶P的速率比约为5∶18∶1,其中Si∶N和Si∶P比远低于菲律宾蛤仔从水体中滤除的颗粒物.因此菲律宾蛤仔养殖能够加速生物硅沉积,加剧胶州湾水体中Si限制.  相似文献   

19.
天津近海富营养化及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1995—2010年监测数据,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天津近岸海域氮磷营养盐、有机污染物和富营养状况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在天津近岸海域的48个监测时段中,有81.3%的监测时段处于富营养状态,有39.6%的ρ(DIN)和16.7%的ρ(DIP)超过海洋水质四类标准,有89.6%的ρ(CODMn)符合海洋水质一类标准;氮和磷为主要污染物,污染物质量浓度和富营养状态的季节性差异显著. ρ(DIP)、ρ(CODMn)和营养状态指数的年际变化主要呈下降趋势,ρ(DIN)呈先下降后显著上升的趋势;ρ(DIN)、ρ(DIP)和ρ(CODMn)在空间分布上基本遵循近岸高、远岸低的规律,其中ρ(DIN)和ρ(DIP)均显著呈带状分布,并且基本为北高南低. 防治天津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是削减丰水期和平水期入海径流的氮负荷以及北部海域入海径流的磷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