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法,在水温24~26℃,盐度33.2条件下,开展了Hg2+和Cd2+对大珠母贝幼贝(壳长1.03±0.15 cm)与合浦珠母贝幼贝(壳长1.34±0.22 cm)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Hg2+对合浦珠母贝幼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205 mg/L、0.144 mg/L、0.125 mg/L和0.123 mg/L,安全浓度为0.001 23 mg/L;对大珠母贝幼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306 mg/L、0.206 mg/L、0.192 mg/L和0.191 mg/L,安全浓度为0.001 91 mg/L。Cd2+对合浦珠母贝幼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3.937 mg/L、16.643 mg/L、13.957 mg/L和12.792 mg/L,安全浓度为0.127 92 mg/L;对大珠母贝幼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5.368 mg/L、22.053 mg/L、14.206 mg/L和11.824 mg/L,安全浓度为0.118 24 mg/L。上述结果表明Hg2+的毒性比Cd2+的大。Hg2+和Cd2+对大珠母贝与合浦珠母贝的毒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多因素实验,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对铀(U)、锰(Mn)和砷(As)的富集规律及锰、砷对铀富集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铀浓度>75 mg/L、锰浓度>25 mg/L或砷浓度>25 mg/L均会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同时,铀、锰浓度在0~100 mg/L范围内其浓度与吸附率呈负相关,砷在0~100 mg/L范围内其吸附率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75 mg/L时吸附率最高,达到86.09%。多因素实验发现,砷浓度低于60 mg/L时促进枯草芽孢杆菌富集铀,>80 mg/L则抑制。<40mg/L的锰增加铀的富集,浓度高于60 mg/L锰对其铀的吸附产生抑制作用。锰和砷通过抑制细菌生长、竞争菌体表面负点性基团、改变菌体物质特性等方式影响菌体对铀的吸附。  相似文献   

3.
仿刺参幼参对Cu2+的蓄积及Cu2+慢性胁迫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0 ~12℃条件下,研究了仿刺参幼参暴露于Cu2+浓度为0.010 mg/L、0.012 mg/L和0.050 mg/L的海水中75 d,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及对Cu2的蓄积情况.结果表明,Cu2+浓度为0.010 mg/L和0.012 mg/L组中幼参未发生中毒现象,存活率均为100%.前者体长、体重增长率与...  相似文献   

4.
经消油剂处理的石油水溶组分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研究溢油经消油剂处理后对刺参幼参的危害,进行了如下试验:(1)表皮分别涂抹原油、0号柴油和消油剂;(2)消油剂分别处理原油、0号柴油所形成的水溶组分(chemical enhanced 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CEWAF)和消油剂对幼参的96 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1)仅0号柴油和消油剂使幼参出现较短时间的收缩,表皮均未溃烂;(2)由高浓度至低浓度组先后出现部分幼参收缩、排脏、附着力下降,甚至表皮长疱、溃烂或死亡等现象,原油CEWAF对3月龄和4月龄幼参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95%置信限)分别为246.09(211.16~286.81)mg/L和399.15(374.71~425.19)mg/L,4月龄幼参在0号柴油CEWAF浓度为125.89和19.95 mg/L时出现72 h内100%死亡和96 h内100%存活的现象,消油剂浓度为6 000 mg/L时幼参死亡率<50%。  相似文献   

5.
大型海藻对重金属镉、铜的富集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人工培育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活体为实验材料,在低浓度Cu2+、Cd2+污染水体中,进行龙须菜对Cu、Cd富集的模拟实验,探索龙须菜对Cu、Cd的污染水体的修复,以及龙须菜食品的安全性.应用两箱动力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曲线拟合,对拟合优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龙须菜对重金属Cu、Cd的生物累积符合两箱动力学模型,并获得龙须菜富集Cu、Cd的吸收速率常数(Ku)和排出速率常数(Kc).当Cu2+的浓度£50mg/L、Cd2+的浓度£20mg/L时,经过28 d的暴露,随Cu2+、Cd2+的暴露浓度以及暴露时间增大,龙须菜中Cu、Cd的含量升高.龙须菜对Cu、Cd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15.4~51.1和13.9~55.7,基本随实验水体中元素的暴露浓度升高而降低;排出速率常数分别为0.023~0.070和0.030~0.050,与暴露浓度无明显相关性.理论平衡状态下龙须菜中Cu、Cd含量(质量分数)随水体中暴露浓度升高而增加.龙须菜对Cu、Cd的生物富集因子分别为663~1008和463~1113,Cu、Cd的生物半衰期分别为23.1 d和20.1d.  相似文献   

6.
镉对厚壳贻贝急性毒性及对其鳃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用东海区常见种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开展了镉作用下的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的实验研究。根据预实验结果设计了2.92、3.34、3.81、4.36、4.98 mg/L 5个Cd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镉对厚壳贻贝24、48、72、96 h LC50(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4.85(4.30~5.47)、4.15(3.77~4.57)、3.55(3.25~3.89)、3.10(2.81~3.42)mg/L。厚壳贻贝于不同亚致死浓度镉(0.194、0.388、0.775mg/L)溶液中连续暴露8 d,结果显示,暴露初期鳃组织中SOD、CAT、GSH-Px的活性随镉浓度升高而升高,整个暴露期间三者均呈先升后降的规律。厚壳贻贝鳃中SOD、CAT、GSH-Px对水环境中镉反应敏感,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可尝试将三者共同作为指示海洋重金属污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Zn2+、Co2+和Mn2+对人工湿地基质生物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金属离子Zn2+,Co2+和Mn2+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物膜混合液中添加Zn2+能在短时间内(6h)迅速提高生物膜的酶活性,增加多糖含量,浓度为2mg/L 的Zn2+可以在较长时间(72h)内保持生物膜的酶活性并且促进多糖的积累.Co2+和Mn2+对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及多糖含量的影响较为相似.当Co2+浓度<1mg/L、Mn2+浓度<2mg/L 条件下,6h 时,对脱氢酶活性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随着Co2+和Mn2+离子浓度的增加,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所研究的浓度和时间范围内,Co2+和Mn2+对多糖含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臭氧氧化作为水处理工艺中预处理或深度处理的手段之一,在饮用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已被广泛应用。文章以研究有机物急、慢性毒性的模式生物——斑马鱼胚胎为模型,对2-萘酚及其臭氧氧化溶液的急性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萘酚对斑马鱼胚胎具有明显的致畸和孵化抑制作用,胚胎的死亡率随暴露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24、48、72 h的LC50值分别为(7.39±0.65)mg/L、(6.49±0.48)mg/L、(6.27±0.52)mg/L。臭氧氧化可以有效去除2-萘酚,并降低其急性毒性,急性毒性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后续的生物处理和污水达标排放。初始浓度为25 mg/L的2-萘酚溶液在实验条件下,经臭氧氧化12 min后去除率达100%,反应35 min后,溶液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消失。结合胚胎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和液相色谱/质谱、离子色谱的中间产物分析表明,2-萘酚臭氧氧化产物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作用大大低于2-萘酚,臭氧处理能有效降低2-萘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电解锰废渣的浸出毒性及生石灰固化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乐  降林华  段宁 《环境工程》2017,35(12):139-143
我国电解锰废渣产量大,污染物的浸出毒性较强。锰渣堆放方式粗放,渣库管理落后,且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导致大量污染物迁移到周边的土壤及水体中。为了解决锰渣的无害化处理问题,在分析其浸出毒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生石灰固化技术对锰渣的浸出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锰渣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可溶性Mn~(2+)和NH_4~+-N,含量极高,严重超标;利用生石灰的吸附、包裹及化学反应作用,能有效将可溶性Mn~(2+)固化为难溶Mn O_2,同时将NH_4~+-N转化为气态NH_3,浸出液中污染物浓度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当生石灰添加量为10%,锰渣含水率为27%,预搅拌时间40 min,预静置时间3 d,锰渣浸出液中可溶性Mn~(2+)浓度降为2.60 mg/L,固化率达99.8%,低于5.0 mg/L的标准限值;NH_4~+-N浓度降为21.23 mg/L,脱除率为96.73%,低于25 mg/L的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0.
实验生态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比较研究了96 h内不同浓度Cd2+和Pb2+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急性毒性效应,分析了不同配比的两种重金属离子的复合作用对目标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单一污染物胁迫条件下,Cd2+、Pb2+对菲律宾蛤仔的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740 mg/L和31.116 mg/L,其对应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677 mg/L、1.844 mg/L。Cd2+的毒性效应更强。(2)Cd2+和Pb2+的复合毒性效应表明:在所设定的不同浓度配比条件和实验时间下,Cd2+、Pb2+对目标生物均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纳米银(AgNPs)对反硝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的毒性作用,选择室内培养方式,探究纳米银对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的生长抑制、氨化作用、同化吸收NH4+-N、细胞膜表面结构和活性氧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银可抑制细菌生长,抑制效果与浓度和暴露时间呈正相关。添加10 mg/LAgNPs在硝化培养基中,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生长抑制率12h后达38.2%,而添加1 mg/LAgNPs时生长抑制率仅为11.5%。不同AgNPs暴露浓度条件下,4~6 h后生长抑制率均趋于稳定。暴露培养后的细菌生化活性降低,AgNPs投加浓度从1 mg/L提高到10 mg/L时,NH+4-N生成速率从2.77 mg/(L·h)降低至2.07 mg/(L·h),降低了25.3%;NH4+-N同化速率从5.52 mg/(L·h)降低至1.71 mg/(L·h),降低了69.1%。pH是影响毒性作用的重要因素,弱酸(pH 5.0)与弱碱(pH 9.0)均不利于细菌生存。通过毒性作用机理分析可知,纳米银可导致细胞膜表面凹陷破裂,膜内物质泄漏流出,细胞内发生活性氧的累积。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物紊动床反应器(BTBR),分别研究了氨氮浓度、溶解氧浓度和有机物浓度对硝化过程的影响,以及不同条件下短程硝化的实现方法及特点。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高浓度游离氨对硝化菌选择性抑制所获得的亚硝酸盐积累是不稳定的;在0.5 ̄1.0mg/L溶解氧下,DO成为增殖的限制基质,可实现亚硝酸盐稳定的积累;当进水NH+4-N为300mg/L时,出水硝态氮中亚硝酸盐氮比例稳定在80%以上。在DO浓度为2 ̄3mg/L的条件下,有机物浓度为200m gTOC/L时对硝化作用影响不大;DO浓度为0.5 ̄1.0mg/L、TOC为100mg/L时硝化系统即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东北地区低温(5~6℃)高铁、锰、氨氮(TFe:9~15mg/L,Fe2+:6~12mg/L,NH3-N:1.4~2.0mg/L,Mn2+:1.4~2.0mg/L)地下水的净化及解决同层净化中运行稳定性差、出水锰超标的问题,在水厂净化车间开展“两级曝气+两级过滤”工艺启动研究,采用差滤速和同滤速2种启动方式分别启动两级生物净化工艺.结果表明,2种启动方式分别在106,59d启动成功.同滤速启动可以有效的缩短两级生物净化的启动时间,铁、锰、氨氮去除负荷可达110.69,18.80,19.54g/(m2·h),沿程分析发现,铁在一级滤柱的60cm处即被去除至痕量;85.08%的氨氮在一级滤柱中去除,沿程各段去除均匀,14.92%的氨氮在二级滤柱中去除;锰的去除率和氧化活性去除区位受滤速及进水氨氮浓度影响较大,33.72%的锰在一级滤柱中去除,66.28%的锰在二级滤柱中去除,锰的去除仍然是滤池成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低温(5~6℃)高铁锰氨氮[TFe:9~15mg/L,Fe2+:6~12mg/L,Mn2+:0.8~1.2mg/L,NH3-N:0.9~1.4mg/L]地下水的生物同步净化,以水厂实地滤柱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该种水质下,以1.0,3.0m/h滤速启动生物滤柱,分别历经128,91d启动成功.铁和氨氮自启动之初出水即合格,锰的去除仍然是滤池成熟的决定性因素.溶解氧(DO)充足条件下,净化所需滤层厚度随氨氮浓度的升高而加厚,氨氮极限去除浓度为1.60mg/L.进水DO不足是限制氨氮继续提升的主要因素.滤速越大,锰的去除量越少,净化所需滤层越厚,滤柱极限运行滤速为8.0m/h.沿程分析发现,铁和锰的氧化去除存在显著分级,铁和氨氮在滤层内可同步氧化去除,锰的高效氧化去除区间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5.
选择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作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试验法测定了原油、燃料油分散液(WAF)以及添加消油剂后的乳化液(DWAF)对两种生物的毒性效应。采用概率单位算法并利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96h-LC50。结果表明,4种石油烃对栉孔扇贝和刺参的96h-LC50为:DWAF燃料油(1.14 mg/L,0.16 mg/L)> DWAF原油(1.39 mg/L,0.74 mg/L)> WAF燃料油(1.80 mg/L,4.10 mg/L)> WAF原油(3.40 mg/L,6.44 mg/L)。4种石油分散液对两种生物均有明显致毒效应;轻质油(燃料油)的毒性效应较重质油(原油)大;加入消油剂后石油烃毒性增强,并且对刺参的毒性增强更明显,建议使用栉孔扇贝和刺参共同评估海洋溢油生态损害。  相似文献   

16.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was used to assess adverse biological effects caused by acute and chronic Pb2+exposure in artificial seawater under controlled laboratory conditions. In 96-hr acute toxicity experiments,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showed a positive time/dose-dependent tendency,and the 96-hr LC50 value of Pb2+was 686.41 mg/L. The responses of enzymatic and non-enzymatic antioxidants in tissues including catalase(CAT),peroxidase(POD),superoxide dismutase(SOD),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malondialdehyde(MDA) and the content of total soluble protein(TSP),were investigated on days 1,4,7 and 10 after Pb2+exposure under chronic toxicity tes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ation of the antioxidant system in P. aibuhitensis depended on the Pb2+concentration and the duration of exposure time.Specifically,POD and SOD activities were induced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exposure and decreased to the control level on day 10 after exposure. Therefore,these two indexes could be used to indicate oxidative stress associated with P. aibuhitensis exposure to Pb2+.  相似文献   

17.
铬对水栖寡毛类赫德莱顠体虫(Aeolosomaheadleyi)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德莱Piao体虫(Peolosoma headleyi)为一种小型水栖寡毛类,行无性繁殖,室内培养容易,铬对其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为:24hLC50为3.55(3.16-3.90)mg/L,48hLC50为1.88(1.77-2.01)mg/L。低浓度慢怀试验结果为:无效应浓度(NOEC)为101μg/L,最大可接受浓度(MAEC)为101-102μg/L,慢性暴露10天后种群可的最高浓度为210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国船舶常用燃料油0#柴油作为实验油品,以常用作海洋污染物指示的栉孔扇贝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暴毒实验法分别开展了栉孔扇贝对0#柴油分散液和柴油乳化液的急性毒性效应、富集与释放特征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石油烃对栉孔扇贝具有较强的毒性效应,栉孔扇贝在柴油分散液中的96 h-LC50为2.68 mg/L,在柴油乳化液中的96 h-LC50为1.74 mg/L,二者均为高毒物质,消油剂的使用增加了柴油对扇贝的毒性;(2)栉孔扇贝在柴油乳化液中的稳态生物富集系数BCF1为404.6~91.75 mg/L,动力学生物富集系数BCF2为1973.80~327.06 mL/g,动力学吸收速率常数ku为8.89~0.71 mL/(g·h),均大于同浓度下在柴油分散液中BCF(292.2~49.6 mL/g、1412.4~106.5 mL/g)和ku(6.92~0.48 mL/(g·h)),表明栉孔扇贝对柴油乳化液有更强的富集能力与富集速率。  相似文献   

19.
微塑料污染已经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热点多集中于海洋微塑料及其生物学效应,对淡水生物潜在影响的研究还很有限。本文选择淡水模式动物大型溞(Daphnia magna)作为受试生物,以2 μm、20 μm和50 μm聚乙烯微粒(polyethylene,PE)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尺度微塑料对大型溞的急性活动抑制效应。结果表明,3种粒径的微塑料均可被大型溞摄入,并在肠道中积累,造成大型溞的活动抑制,并可能影响其脂类代谢;水中高浓度的PE微粒可粘附在大型溞体表,限制其活动,影响其摄食。在5~80 mg/L浓度范围内,2 μm PE微粒对大型溞的抑制率呈现线性增长趋势(96 h的EC50为50.86 mg/L);而20 μm和50 μm的PE微粒的抑制率随暴露浓度的增加呈现倒"U"形曲线。暴露48 h后,3种PE微粒的LOEC值分别为60、20和5 mg/L,即随粒径增大,毒性效应增加。粒径大小是影响大型溞摄入和积累微塑料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果为深入理解微塑料对淡水浮游动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