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生物滞留设施对城市地表径流低浓度磷吸附基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城市地表径流是淡水水体磷的重要来源之一.国际上生物滞留设施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控制,其中基质组成是影响生物滞留设施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探讨了紫色土与河砂混合作为生物滞留设施基质吸附去除城市地表径流低浓度磷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山地城市重庆不透水地表(包括居住区道路、商业区道路、停车场以及交通干道)径流TP浓度变化范围为0.04~7.00 mg·L-1,均值为(0.75±1.08)mg·L-1;TDP浓度变化范围为0.02~0.46 mg·L-1,均值为(0.15±0.10)mg·L-1.根据重庆降雨特征与不透水地表径流磷污染特征,生物滞留设施规模为10%不透水面积,预期服务时间10a,基质对城市地表径流P的预期吸附量需达到7.5 mg·kg-1.中、酸性紫色土草酸浸提态Fe、Al含量影响P吸附能力,紫色土P吸附能力与草酸浸提态Fe和Al含量与磷含量之比(OR)呈显著正相关,20%紫色土与80%河砂混合基质可以满足重庆生物滞留设施基质对城市地表径流P的预期吸附量要求.20%紫色土与80%河砂混合基质(厚度60 cm)对P浓度0.30mg·L-1的进水长期模拟运行,出水P浓度均低于0.05 mg·L-1.利用紫色土和河砂混合基质吸附去除水文过程与水质变化情况下的城市地表径流低浓度P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复合床生态滤池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复合床生态滤池(MMEEF)是利用由微生物和蚯蚓为代表的微型动物共同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对城镇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处理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滤床由植物性填料层和惰性填料层组成.复合床生态滤池处理初沉池出水,水力负荷为2 0m3·m-2·d-1,出水SS小于5mg·L-1,CODCr去除率为74%~87%,NH 4 N去除率为30%~50%,TN去除率为25%~40%,TP去除率为40%~57%.水力负荷降低,NH 4 N去除率和硝酸根浓度的增加量4 N去除率增加,硝酸根浓度增加,NH 与碱度减少量成正相关.惰性颗粒层在硝化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蚯蚓对生态滤池的正常运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现场试验河道以"缓流沉淀+生态河床+悬浮生态岛+生态滤坝"为主要工艺的河道水体原位生态净化工程,重点描述了工程的主要构筑物、技术参数以及功能作用,工程建成后,对微污染河水的实际净化效果进行研究。实践证明,采取河道水体原位生态净化措施对水质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COD、NH_3-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 26%、32. 19%和17. 72%,改善了水体溶解氧环境,系统下游出水水质基本稳定能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典型集约化猪场废水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9年3月~2011年11月废水水质调查监测数据,运用《畜禽场环境质量评价准则》中单项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等方法,研究珠江三角洲典型集约化猪场厌氧发酵处理过程中各工艺阶段废水污染特征,并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监测结果表明,所有监测值中,除pH和重金属外,其它污染因子含量普遍超过排放及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猪粪水中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FC)、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其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98×109个·L-1、158.61 mg·L-1、5 608.68 mg·L-1和1 984.34 mg·L-1,猪场沼液中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总磷、氨氮(NH+4-N)和悬浮物(SS),其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10×106个·L-1、81.76 mg·L-1、476.24 mg·L-1和464.58 mg·L-1.生态风险评价表明,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固液分离后的高浓度废水,其分布呈现从分离后废水>冲栏废水>沼液递减的趋势特征,其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1.41、6.91、5.27,均达到重度污染级.因此,分离前后猪场废水属高浓度、高风险废水,绝对不可直接排放和农田灌溉,经厌氧处理后的猪场沼液中粪大肠菌群、总磷、氨氮和悬浮物是潜在的强生态风险元素,在长期直接排放或农田灌溉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有进一步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集成混凝与硅藻土预涂膜分离技术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厂出水以作为回用水.在混凝-预涂膜分离一体化设备内同时实现混凝剂反应、絮体生长、固液分离3个过程.结果表明,对于总磷浓度为5.0 mg·L-1、COD为100 mg·L-1的城市污水厂出水,投加聚合氯化铝75mg·L-1、膨润土100 mg·L-1,初始滤速为2.26 m·h-1时,出水总磷低于0.3 mg·L-1、COD低于30 mg·L-1.滤速与过水体积之间存在联系.混凝-预涂膜分离一体化处理单元的处理效果优于混凝-微滤单元,出水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达到了高效分离的目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多层渗滤介质系统去除城市雨水径流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屋顶和机动车路面雨水径流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用于去除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多层渗滤介质系统,进行污染雨水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对屋顶和机动车路面雨水径流有机污染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CODMn平均去除率为80%左右,出水浓度小于4mg·L-1,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BOD5的去除率达50%以上,出水值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同时,系统的净化能力主要发生在垫层及地基土层0.3m以内,污染严重的机动车路面径流在土柱底部也能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砂砾科"垫层对CODMn和BOD5,的去除效果稍好于"无砂混凝土"垫层.  相似文献   

7.
饮用水源突发挥发酚污染应急处理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为期2个月规模为4m3·h-1的中试试验,考察了常规给水工艺(混凝、沉淀和过滤)对突发挥发酚污染原水的处理情况.重点考察了活性炭吸附、臭氧预氧化和高锰酸钾预氧化等3种应急工艺的除酚效能.结果表明,常规混凝沉淀对挥发酚的去除率低于10%,砂滤在12h内可起到拦截挥发酚的作用,3种应急工艺均可提高挥发酚的去除效果,起到应急的作用.其中活性炭吸附对挥发酚的去除率可达44%;在0.5mg·L-1的投量下高锰酸钾预氧化可达到50%的除酚效率;臭氧预氧化可使沉淀出水挥发酚达标(0.002mg·L-1),挥发酚去除率约99%.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普遍存在的冬季处理效果差等问题,研究了在处理系统中构建天然蛭石缓冲单元及其吸附饱和后进行生物再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1.4 m3·m-2·d-1(COD:150~350mg·L-1、NH 4-N:10~30 mg·L-1、TP:1.0~4.5 mg·L-1)和蛭石层填充高度≥60cm的条件下,无植物天然蛭石缓冲单元可至少在45d内保持出水各项水质指标达到一级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从而可基本满足人工湿地在植物换季时期的处理需要,而且,增加系统含氧量和蛭石用量可提高体系缓冲性能.在夏秋季温度较高的条件下(25~30℃),利用微生物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和植物根系的吸收与复氧功能,可有效提高蛭石再吸附的能力,其中有植物的湿地单元90d后蛭石吸附容量的再生率可达88.2%~91.3%,生物再生过程的动力学方程符合指数关系,植物种类、干湿交替时间和碳源对蛭石生物再生过程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型丝状绿藻去除城市水体污染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霞  李小平 《环境科学》2008,29(1):52-5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分析了以大型丝状绿藻为主的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对城市景观河道劣Ⅴ类水质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去除作用,以及其他不同胁迫条件下的水质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处理系统具有显著的N、P等污染物质去除效果,TP及TSS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50%和72%以上,同时PO3-4-与NH4 -N的去除率也分别可达90%和85%以上.在高污染物质浓度(TP>3.0 mg·L-1、TN>22.0 mg·L-1)条件下,TP平均去除率为89%,TN为45%,而低浓度污染物(TP<0.50 mg·L-1、TN<10.0mg·L-1)条件下,出水PO3-4浓度低于0.1 mg·L-1,NH4 -N低于2.0 mg·L-1.试验期间,大型丝状藻类生物量增长了38.78%,同时大量单细胞的蓝、绿藻类出现在水槽壁表面.出水DO浓度随着大型丝状绿藻生物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给水厂污泥改良生物滞留填料除磷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王建军  李田  张颖 《环境科学》2014,35(12):4642-4647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土壤、给水厂污泥对磷的吸附特性,采用生物滞留模拟柱,考察生物滞留技术对城市径流中磷的去除效果,评价以给水厂污泥改良填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给水厂污泥对磷的吸附能力远大于土壤.在进水磷浓度为1.0 mg·L-1条件下,传统填料模拟柱出水总磷随着进水量的增加浓度逐渐增大,而改良填料模拟柱表现出稳定的长期去除效果,经7个月的连续运行,改良填料模拟柱出水总磷的浓度仍小于0.050 mg·L-1,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根据静态吸附实验估算结果,相同的控制条件下,添加4%给水厂污泥的改良填料对磷的吸附能力约为传统填料的4倍.无定型铁铝的沉淀、吸附作用是改良填料截留进水中磷的主要机制,工程应用中可在填料中添加4%~5%比例的给水厂污泥以提高生物滞留设施控制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市政污泥生物碳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江山  薛强  王平  刘磊 《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1):1246-1251
采用市政污泥在300℃缺氧条件下制得污泥生物碳,研究了污泥生物碳添加量、溶液pH及吸附反应时间对溶液中Pb2+、Cu2+、Zn2+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因素影响机制及污泥生物碳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 结果表明,污泥生物碳对溶液中重金属的去除率与重金属水合离子半径呈负相关,随着污泥生物碳添加量的增加,溶液中重金属的去除率不断增加,但单位吸附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重金属吸附量随溶液pH的增加而增大,当溶液初始pH为6.00时,污泥生物碳对溶液中Pb2+、Cu2+和Zn2+的吸附量最大,分别达42.941、25.769和12.484mg/g. 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可有效描述溶液中重金属离子在生物碳上的吸附过程,重金属在污泥生物碳表面的吸附主要受化学反应控制,Pb2+、Cu2+和Zn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39.747、6.849和10.004mg/g,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Pb2+>Zn2+>Cu2+.   相似文献   

12.
Chelation of heavy metals by potassium butyl dithiophospha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otassium butyl dithiophosphate (PBD) was developed and introduced as a new chelating agent for heavy metal removal. The synthesized PBD were characterized by IR and NMR. The e ects of pH, chelating agent dosage, and other heavy metal ions on the performance of PBD in Cd2+ removal from water a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elating agent could be used to treat acidic heavy metal wastewater. The Cd2+ removal was not a ected by solution pH value within the range of 2 to 6. The Cd2+ removal rate could reach over 99%. Therefore, the deficiency of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using hydroxide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 can be overcome.Without the need for pH adjustment, the method could save on costs. If Cd2+ co-exists with Pb2+ and Cu2+, the a nity of the chelating agent with these three heavy metal ions was in the order of: Cu2+ > Pb2+ > Cd2+. Through PBD chelating precipitation, all the contents of Pb2+, Cd2+, and Cu2+ in wastewater met the standard levels through a one-step treatment. The one-step treatment process was superior to the process (sectional treatment is required) of precipitation with hydroxide. When the pH was between 3 and 11, the amount of leached chelated Cd2+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obtained by precipitation with hydroxide. Therefore, the risk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uld be further reduced.  相似文献   

13.
齐晓雪  张宸  于江华 《环境工程》2022,40(8):171-177
利用废弃玻璃和水泥块制备一种新型轻石,研究了其对Cr3+、As3+、Pb2+、Cu2+、Zn2+的吸附效果及吸附竞争影响。采用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模型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其吸附作用,并考察了轻石的循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轻石对Cr3+、As3+、Pb2+、Cu2+、Zn2+的吸附量分别为64,110,79,161,161 μg/mg;轻石吸附重金属主要与其表面的官能团和化学键有关,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均可由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较好模拟;当5种重金属共存时,吸附竞争性。5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顺序为Cr3+>Cu2+>Zn2+>As3+>Pb2+;使用0.1 mol/L的HCl作为解吸剂,轻石经过6次循环使用后,5种重金属的去除率仍在50%以上,说明新型轻石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循环使用性能,所制备的新型轻石吸附剂符合当下"以废治废"的治理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硫化物沉淀法处理含EDTA的重金属废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运用MINTEQA2模型对模拟重金属废水和EDTA萃取液中重金属离子形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Na2S沉淀法处理含EDTA的重金属废水. 结果表明:没有含EDTA的重金属废水,Cd2+,Cu2+,Pb2+和Zn2+是重金属离子的主要形态;而在含EDTA的模拟重金属废水和重金属萃取液中,重金属络合物是重金属离子的主要形态. 在c(EDTA)为0的条件下,Cd2+,Cu2+和Pb2+的去除率达到100%,而Zn2+的去除率仅为57.0%;随着c(EDTA)的增加,相同c(Na2S)对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率逐渐下降. 在一定c(EDTA)的条件下,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率随着c(Na2S)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相同c(Na2S)的条件下,Zn2+的去除率较Cd2+,Cu2+和Pb2+低. 工程实例进一步表明,Na2S能够有效去除含EDTA重金属萃取液中的重金属离子,而完全去除Zn2+则需要高浓度的Na2S.   相似文献   

15.
滩涂土壤淋洗过程中盐分变化及其对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对滩涂土壤的淋洗实验,对在不同脱盐阶段,土壤孔隙水的盐分离子与土壤中各重金属含量及各重金属不同形态的含量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脱盐阶段的土壤孔隙水,淋洗后较淋洗前各盐分离子的下降率分别为:Na^+80.3%、K^+73.5%、Mg^2+86.6%、Ca^2+90%、Cl^-81.8%、SO4^2-98.2%...  相似文献   

16.
剩余污泥为底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铜废水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剩余污泥作为阳极底物,CuSO4溶液为阴极溶液构建了双室有膜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研究了MFC的启动,污泥的降解,Cu2+的去除和阴极还原产物的性质.结果表明,Cu2+可作MFC的阴极电子受体,在外电路电阻为1 000 Ω,Cu2+浓度为6 400 mg/L的条件下获得的稳...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对人工污水进行静态模拟净化试验,研究了在pH为4,5,6,7和8的条件下,无重金属及ρ(Cu2+),ρ(Zn2+)和ρ(Cd2+)分别为0.05,0.5和5 mg/L时,固定态和悬浮态蛋白核小球藻对污水中磷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悬浮态,固定态小球藻由于海藻酸钠的包埋稳定性较强,磷的去除率较高;②小球藻磷的去除率受ρ(重金属)影响,随着ρ(重金属)的升高,磷的去除率降低,重金属产生的胁迫作用增强;③Cu2+对固定态和悬浮态小球藻的胁迫作用较Zn2+和Cd2+大,而Zn2+和Cd2+对固定态和悬浮态小球藻的胁迫作用随着ρ(重金属)的变化而有所差异;④pH对小球藻磷的去除率的影响随重金属种类、质量浓度及时间的变化而不同,Zn2+和Cd2+存在时,小球藻磷的去除率最高一般出现在pH为8的弱碱条件下,而Cu2+存在时小球藻磷的去除率受pH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膜系统处理电镀废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膜系统处理二级排放电镀废水,研究在不同的进水条件与操作条件下,膜系统分离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及回收废水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膜系统去除二价及以上重金属离子非常有效,当系统的运行压力为0.65 MPa,进水pH在6~8,进水流量和回流比分别维持在1 m3/h与1.0左右,膜系统对Cr3+、Cu2+、Ni2+去除率分别可达99.3%、98.9%、98.6%;废水回收率达35%,运行成本仅为1.6元/t;运用膜系统处理二级排放电镀废水可产生显著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海洋赤潮生物原甲藻对重金属的富集机理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为了探讨海洋赤潮生物原甲藻及其藻壁多糖的重金属富集机理,用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活藻体和甲醛杀死的藻体分别进行重金属离子Cu2+、Pb2+、Ni2+、Zn2+、Ag+、Cd2+的生物吸附实验.重金属生物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可在30min内完成,pH对吸附的影响较大,适宜范围是5.0以上.用热水法提取的藻体多糖对上述6种离子的混合液吸附量约为藻体的5倍,比较藻体与多糖对6种离子的吸附结果可知,藻体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主要是藻壁多糖的作用,红外研究表明,-OH和-CONH2基是吸附的活性中心.机理研究对于利用赤潮生物进行重金属废水处理、赤潮的化学治理以及研究海水中重金属离子的迁移转化规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选取蒽醌染料酸性蓝129(AB129)为研究对象,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在以NaNO2为催化剂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Cu2+、Ni2+、Mn2+、Co2+、Cr3+、Fe3+6种金属离子助催化剂对AB129降解的影响.染料溶液初始浓度固定为100mg/L,初始pH值为2.5,氧气压力为0.5MPa,温度为150℃,当助催化剂:NaNO2:AB129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2:0.6:1时,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6种金属离子的催化活性大小依次为Fe3+>Cu2+>Cr3+>Co2+>Mn2+≈Ni2+,并且在NaNO2/FeCl3体系下,反应2h后,AB129的脱色率达到了10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NaNO2/FeCl3体系中COD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反应4h后,NaNO2和FeCl3联合使用相对于单独使用FeCl3和NaNO2时,体系COD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1%和45%,达到了68%.结合UV-vis光谱图可知,AB129分子最终矿化为CO2和小分子有机物.可能的催化循环机理为反应过程中M(n+1)+/Mn+、NO、NO2和ONOOH之间发生循环转化对体系产生催化作用,其中ONOOH和助催化剂离子被认为是起氧化作用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