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气质联机法分析水中N,N-二甲基苯胺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水中有机污染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目前国家尚没有N,N-二甲基苯胺的标准分析方法,但在工作中时常能遇到N,N-二甲基苯胺的监测分析.通过对采用气质联机法分析水中N,N-二甲基苯胺的方法的研究,希望能为国内环保监测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与技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优化了用顶空-气质联机法测定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实验条件,为今后的相关工作做一些准备。  相似文献   

3.
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实用分析方法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危害性严重的一类持久性有害污染物。含量极微,测定难度大。通过试验对比了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富集技术和液相色谱、气质联机测定方法对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是实验室条件下,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优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13X分子筛处理含苯胺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天然岩石矿物为原料,经过较简单的工艺过程合成的13X沸石分子筛用于吸附水中苯胺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分子筛对苯胺的吸附速率非常快,吸附时间为10min时,吸附基本害饱和;一般当分子筛用量为10g/L时,水中苯胺的去除率达95%;随着pH值的增加,苯胺在分子筛上的吸附率减小;温度增加,吸附率有所增加,但常温下,苯胺的吸附率也能达到93%;13X分子筛对苯胺的最大吸附量可达10mg/g,其吸附规律较好地符合Furendlich吸附等温式;饱和了苯胺的分子筛,用质量浓度为20%、温度为60℃的氯化钠溶液洗脱,解吸率近于100%,且解吸后的分子筛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仍能吸附苯胺;说明采13X分子筛处理含苯胺废水,不仅吸附效果好,而且再生能力也强,为实际处理含苯胺废水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美国Entech公司Summa罐采集大气样品,7100型大气预浓缩系统提取和富集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省去了繁琐的有机物提取和净化工序,避免和有机溶剂接触,将样品直接输入气质联机进行分析。利用这种方法定性分析了某油罐区的大气成分.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中含有成分复杂的环己烷、苯和萘的衍生物,这些化合物的浓度远远大于居民区同类化合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美国Entech公司Summa罐采集大气样品,7100型大气预浓缩系统提取和富集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省去了繁琐的有机物提取和净化工序,避免和有机溶剂接触,将样品直接输入气质联机进行分析。利用这种方法定性分析了某油罐区的大气成分,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中含有成分复杂的环己烷、苯和萘的衍生物,这些化合物的浓度远远大于居民区同类化合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高锰酸钠去除水中苯胺的动力学和机理。结果表明:高锰酸钠能快速去除水中的苯胺,其表观动力学方程为r=0.453C_AC_B~(1/2)。反应的速率常数κ与温度T成正相关,其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9.136kJ·mol~(-1),指前因子为1165.34mmol~(-1/2)·L~(1/2)·min~(-1)。水中苯胺是被高锰酸根和新生态的氧氧化而去除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液相色谱法应急监测水中苯胺含量,对突发应急情况下及时掌握水中苯胺含量,并为相关部门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采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附载型二氧化钛光电催化降解苯胺机理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以附载在镍网上的TiO2为催化剂,研究了水中苯胺光电降解行为和机理.结果表明在有氧存在时光催化能有效降解苯胺.苯胺为1.89×10-4mol/L时,其量子产率为8.12%.缺氧时,光反应不能进行,但外加阳极偏压能使光催化反应进行并能大大提高苯胺的降解速率.通过GC-MS技术确定其降解中间产物主要有硝基苯和偶氮苯等,它们可最终矿化为NH+-4、NO+-3和CO2.  相似文献   

10.
桐壳基活性炭对水中苯胺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桐油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桐壳由于含碳量高,可作为制备活性炭的理想原料之一,这是农林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考察了桐壳基活性炭对水中苯胺的吸附规律,以及在不同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活性炭投加量、溶液pH值等条件下,桐壳基活性炭对水中苯胺的吸附性能,希望能为桐壳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及含苯胺废水的净化处理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妍  王童  周生坤  张美娟  张亚茹  张泽仁  吴翠平 《环境工程》2021,39(10):191-196,156
土壤作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源与汇,研究污染物在其中的吸附行为对探明污染物环境归趋和生态风险意义深远。以苯胺为代表性污染物,在综合分析我国12种地带性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基础上,探讨苯胺在土壤-水界面分配规律以及该吸附行为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2种地带性土壤对于苯胺的吸附能力差异明显,其中,黑龙江黑土吸附苯胺能力最强,理论饱和吸附量最大;2)考虑到部分土样的吸附等温线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用Freundlich模型拟合土壤吸附苯胺的等温线;3)12种地带性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显著;4)有机质含量对苯胺土-水界面吸附行为影响最为显著: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对于苯胺的吸附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2.
水中几种有机污染物的SPE-HPLC联用测定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酚类及硝基苯是水中一类重要的优先控制污染物。通过对固相萃取 (SPE)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 (HPLC)联用技术的研究 ,得出对于含酚类及硝基苯的水样采用 2 0 0mg的键合硅胶C1 8柱在水样pH值为 3 .0和过柱水样为 40mL时可得到较好的萃取及测定结果 ,从而提出一种对水中酚类物质及硝基苯测定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7种苯胺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实验表明,以ZORBAX Eclipse Plus C18 (3.5μm,2.1×150mm)色谱柱为分离柱,乙腈-水(2mmol/L甲酸铵)为梯度洗脱的流动相,在电喷雾质谱正离子模式下,7min内可以分离目标化合物;在1~200μg/L浓度范围内,7种苯胺类化合物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添加水平分别为0.8、4.0、20.0mg/L时,目标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68.5%~102.2%、71.4%~89.4%、62.0%~78.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6.9%;利用本方法对长江南京段平水期(2014.4)、丰水期(2014.8)和枯水期(2014.12)的14个采样点的环境水样进行检测,检出4-硝基苯胺、2,6-二乙基苯胺、3,4-二氯苯胺和4-异丙基苯胺4种苯胺类化合物,且4-硝基苯胺在3个时期14个采样点均能检出;风险商值法评估长江南京段水体中4-硝基苯胺的生态风险为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本方法是用固相萃取法萃取水和废水中的多菌灵,取浓缩纯化后的有机相直接进样到高效液相色谱仪,用二极管矩阵检测器检测,根据保留时间外标法定量.  相似文献   

15.
由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过程等污染,临沧市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现状不容乐观。为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应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环境调查,尽快科学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完善饮用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水质监测制度,严格执法、强化环境监管。  相似文献   

16.
史锦  薛罡 《环境工程》2011,29(2):116-118
采用固相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结合的方法测定了水样中痕量阿特拉津的含量,研究了最佳固相萃取条件:选择洗脱液为乙腈,过样流速为5.0 mL/min。最佳的色谱条件:流动相为乙腈和水,温度为2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2 nm。阿特拉津质量浓度在0.05~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219.71x+2.2343,回收率平均值为98.46%,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环境水样的分析测定,操作简单,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7.
DPD光度法测定水中余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曹连城 《环境工程》2003,21(1):65-66
本研究介绍的对氨基 N ,N 二乙基苯胺 (DPD)作显色剂时 ,不但显色迅速 ,而且显色稳定 3 0min左右 ,常温下 ,显色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 ;线性范围宽 ,余氯在 0~ 10 0 μg 5 0mL时 ,遵守比耳定律 ,摩尔吸光系数达 1 1× 10 4。测定 μg量级的余氯时 ,相对标准偏差≤ 11 5 % ,最大吸收峰为 5 5 3nm ,方法操作简便 ,快速 ,用于水样及回收率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苯酚毒性大、难降解,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物,同时也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文章介绍了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环境水体中苯酚的分析方法。实验条件,色谱柱VP-ODS(150×4.6 mm,5 um);柱温25℃;流动相:V(甲醇)∶V(水)=46∶54,检测波长为λex/λem=215/300 nm,进样量20 uL。测定结果,苯酚的线性范围0.20~100 mg/L,r=0.999 3,检出限0.1 mg/L。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对环境水体中苯酚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We have observed the evaporation of acoustically levitated water drops at 0 and 32% relative humidity in a moving gas stream which is nearly saturated with methyl salicylate vapor. The initial evaporation rate is characteristic of a pure water drop and gradually slows until the evaporation rate becomes that of pure methyl salicylate. The quantity of condensed methyl salicylate exceeds its Henry's law solubility in water by factors of more than 30–50. This apparent violation of Henry's law agrees with the concentration enhancements in the liquid phase found by glotfelty et al. (1987, Nature235, 602–605) during their field measurements of organophorus pesticides in fog water. Under our conditions, visual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e presence of two liquid phases, thus invalidating the use of Henry's law. A continuum evaporation-condensation model for an immiscible two-component system which accounts for evaporative self-cooling of the drop correctly predicts the amount of methyl salicylate condensed onto the water dro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