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当前配电网停电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配电网停电数据管理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配电网停电数据管理平台的实现方法。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配电网停电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停电故障的预警、告警和原因分析,可对监测范围内停电信息进行全局检索和综合展现,为停电故障的治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针对吴忠市区配电网继电保护配置无法满足配电自动化运行需求的问题,以配电网网架结构、继电保护配置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配电网继电保护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继电保护配置的方案,有效解决了城市配电网继电保护无选择性、无法躲过励磁涌流误动等问题。应用结果表明:优化方案能够满足城市配电自动化运行需求,提高了供电可靠性,确保了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针对传统的配电网抢修模式和电力内网移动抢修模式抢修效率低、故障恢复时间长、不满足供电可靠性要求等问题,提出了基于PMS2.0系统的配电网故障抢修平台建设及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平台融合了资产、业务、营销、地理信息等多种数据资源,实现自动接单、派工、故障研判、工单合并、抢修过程可控、抢修现场可视化,提高配电网故障抢修效率,缩短用户停电时间,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所需的“变电站运行画面远程调阅”应用业务,对电子式切换器、远方终端、图形网关、第三方应用软件4种常见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比了其优缺点。分析结果表明:第三方应用软件、图形网关2种方式更适合“变电站运行画面远程调阅”应用业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新能源场站的大规模集群化接入不仅增加了连锁故障的发生概率,也恶化了故障发生后的电网运行状态。为适应电网运行分析的新要求,以新能源机组和无功补偿装置实际运行工况为依据,研究了一种用于预测新能源场群连锁故障路径的仿真计算方法。通过基于大电网数据的仿真算例分析,得到了某新能源场群在典型约束条件下的详细连锁故障路径。结果表明:基于新能源场站机组实际情况建立的仿真模型更适宜于连锁脱网路径的仿真预测。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末端业务流程存在岗位过于细分、职责分散、业务链条长,系统“内耗”大等问题,以“管控省级集中、业务末端融合”为重点,提出了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末端业务流程优化策略。应用结果表明:该策略实现了营销信息系统全业务、全流程、全岗位的功能迭代升级和末端业务流程优化,显著提升了营销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有较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配电网中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等负荷的接入率越来越高,配电网的网络架构和功能趋于复杂,在电网运行中带来不少问题。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新形势下,对宁夏宁东地区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等负荷的接入以及宁东基地用户侧的用电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主动配电网建设的思路及初步治理措施,对宁东地区“十四五”电网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电网运检业务孤立、缺乏与相关业务系统联动性,不能延伸至配电网等问题,对制约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设备(资产)运维精益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支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覆盖公司运维检修业务,贯穿技术监督全过程的特点。实现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向运检业务信息平台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江建华  李素贞  李杰 《灾害学》2001,16(1):23-28
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生命线地震反应仿真研究中的应用,以上海市内环中心城区为背景,以供水系统为例,运用网络可靠性分析法进行了给水管网的震害预测,在此基础上以GIS功能强大的软件ArcView为开发平台,创建了可视化的上海市水管网地震反应仿真真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0.
结合城市配电网地埋电力电缆接头点多、量大、分布较广等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CAN-BUS 总线分布测量和 GSM/GPRS 无线通讯的城市配电网电缆接头温升在线监测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综合设计方案、逻辑架构组成、现场分散采集系统,以及上位机管理站网络化动态检测平台的功能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解决了地埋电力电缆运行中接头温升故障率较高且监测不方便等问题,提高了设备可靠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地震与环境生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瑾冰  郭安红 《灾害学》2001,16(3):87-91,96
基于地震环境生态破坏的实际资料,我们讨论了以下的问题;(1)从Ⅸ度地震烈度开始就会引起环境生态的破坏;(2)初步划分Ⅸ-Ⅻ度情况下地地震对环境生态破坏程度;(3)得出了在发生6.7级-8.5级地震时环境生态破坏的面积;(4)提出了地震引起环境生态破坏的恢复和补救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城市和农村社区防灾减灾手册和挂图的设计和编制,包括设计和编制原则、编制流程、手册和挂图的内容与结构、挂图编制的主要表示方法以及编制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3.
高架路桥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修政  徐世芳 《灾害学》2000,15(4):55-60
对近年来美、日等国的高架道路和高架桥梁所遭受到的地震破坏以及破坏原因进行了概述,对其在高架路桥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所要取的抗震措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15.
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突发性、瞬时性、毁灭性和次生灾害的连发性、给人类生存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了现代科技对科技期刊的影响以及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科技期刊要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科技期刊编辑要及时了解科技发展,培养和树立信息意识,掌握电子编辑手段与技能,早作“转岗”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对编辑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epresents one of the first attempts to analyse the many ways in which Facebook and Twitter were used during a tornado disaster. Comparisons between five randomly selected campus samples and a city of Tuscaloosa, Alabama, sample revealed that campus samples used Facebook and Twitter significantly more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tornado, but Facebook usag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fter the event. Furthermore, differences in social media usage and other forms of communication before the tornado were found for age, education, and years lived in Tuscaloosa. Generally, age and education were inversely proportionate to social media usage. Influences on shelter‐seeking actions varied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rs and three random samples of non‐social media users; however, it appears that social media respondents were likely to be using a smartphone simultaneously to access warning polygon information, to receive text message alerts, and to listen or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cues.  相似文献   

18.
试论长江三峡库区地震、地质灾害及其监测、预报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大量资料对长江三峡库区的地震、地质灾害现状与蓄水后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性作了深入的分析与客观的评估,从科学对策到技术措施对减轻这些灾害的可能 性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文中指出,长江三峡库区的防灾问题是一项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与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要防患于未然,基于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成因大致相同,监测方法相似,相互又存在伴生,连发的紧密关系,建议将两个灾害的有关管理部门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取长补短、将多个监测小网合成一个大网阵,联成一个大体系,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这是长江三峡库区防灾工作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9.
沙尘暴的活动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郁耀闯  赵景波  李天堂 《灾害学》2006,21(2):55-58,63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沙尘暴活动的特点、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分析表明,沙尘暴活动的搬运动力和沙尘来源区物质所处状态是沙尘暴活动与否的决定因素.因此,降低沙尘暴搬运动力和改变沙尘来源区地表物质所处状态是防治沙尘暴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地震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2/5,约占同期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2。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震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加严重,如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