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环境风险是指在某个区域,将要发生的建设项目可能具有的突发性事故所产生的后果对该区域环境有害影响的可能性。目前环境风险评价主要集中在预测对人类健康(人类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资源(生态风险评价)的各种影响的发生概率。环境风险评价已从定量地评价和预测化学品的运行对环境未来影响的风险,发展到考虑物理干扰和生物链作用力的各种影响评价。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同,它是根据某区域现有环境的特点,综合考虑拟定行动方案对该区域危害的最小化和发展可持续最大化。如区域发展方向的本质是环境难以承受的,那…  相似文献   

2.
生态风险评价是污泥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美国污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阐述了污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定量研究方法,并对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探讨。文章建议我国应借鉴国外污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尽快建立适合我国污泥处置的生态风险评价标准方法和指南,以发挥其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煤化工行业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具体实例,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要求,对煤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价中,环境风险的等级确定、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与评价、风险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的制定等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浅议经济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开发区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的区别入手,分析了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的特点,并对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阐述。通过实例分析,提出了适合于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与模式,并提出在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我国土壤污染风险规制在专家遴选标准、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污染风险管控要求,以及风险管控措施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裁量。社会理性和科学理性的缺失形成了土壤污染风险行政裁量困局。土壤污染信息制度中“适时公开”的规定使得公众缺乏必要污染信息,弱化其参与程度,导致对行政决定合法性的质疑。此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专家遴选标准和论证规则的欠缺导致土壤污染风险规制科学理性的缺失。为此,需要建构关照事实和规范的协商式行政裁量模式,强调公众的实质性参与以弥合技术理性和公众理性的鸿沟。同时,在程序上确定专家遴选标准和风险管控标准的论证规则以保证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不妨碍行政裁量权灵活性和能动性的前提下,规范行政裁量权的行使,控制行政裁量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6.
土壤污染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土壤污染带来的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日益凸显.本文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在风险管控中的缺失问题,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土壤污染的风险研究发展成果,按照土壤污染的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分别进行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管理实践的总结与评述.文章着重指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在生态系统水平及区域流域尺度上缺失,评价方法未能与污染物存在形态完全匹配,评价指标还不能覆盖大部分重金属和有机物,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还没有实现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经济融入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每个企业应以先进的科学管理标准为依据,面对日趋复杂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有效地规避企业风险。文章以风险控制为原则,阐述了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改进原则,对财务风险内控体系的策划与建立进行了分析,提出多个标准体系应有机结合、最终有效地减小企业风险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王炜亮  张芳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7):609-611,616
突发污染事故风险评价方法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源评价结果关系到风险源的分类、分级和防范监管。概述了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和发展情况,从企业、公路、区域三类风险源对环境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对我国环境风险评价方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明浩  程先富 《四川环境》2010,29(6):127-132
洪水灾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是科学有效地防洪减灾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对洪水灾害风险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从气象、水文水力、社会经济、遥感与GIS和土地利用5个方面对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常用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列出了常用的评价因子。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风险预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以及开展环境风险预测的必要性,探讨环境影响评价中风险预测的方法并列举出工程实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职业是经济社会分层的表征,职业指导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从就业形势、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大学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缺失等方面对高校就业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将职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机制、目标、方法和内容等各个层面,实现大学生有序就业,完成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开发性金融部门探索绿色投资倒逼其低碳转型之路,相应的气候变化对其绿色投资的影响和风险值得深入研究。运用气候压力测试模型、WITCH模型和气候VaR对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绿色投资的气候冲击影响、气候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极端气候冲击会对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投资价值及其投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绿色债券的票面利率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各异,国家开发银行随着气温的上升而增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随着气温的下降而减少;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绿色投资气候风险各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绿色投资的气候风险相对较大。研究成果为我国开发性金融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转型和绿色投资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邹国俊 《四川环境》1993,12(4):72-75
本文阐述了环境科研、监测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特点和运动规律,以及奖金运用、管理、核算、效益、评价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型势下,财务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是解决传统生态治理项目公益性强而经济效益较差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总结了“EOD+PPP”模式、投资人+EPC模式、ABO模式、政府专项债券和创新型贷款模式等五项模式的特点与应用案例,并从地方政府支出角度剖析了各种模式的适用条件。本文认为,当前 EOD模式的运行难点包括:产业培育周期较长,投资回报不确定性较大;开发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缺少标准化制度体系;金融机构缺乏积极性,配套投融资考评体系建设不足。最后提出 EOD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通过关联产业一体化实施、协同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风险管控评估、规范应用投融资模式为完善EOD投融资模式创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不改变单位内部理财机制、资金支配权和财务管理的职能下,取消单位现有的银行账户,由核算中心统一在银行开设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支付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会计档案。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相似文献   

16.
对杭州市环保系统的人才总量、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分析;针对杭州市环保系统存在的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和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教育培训、壮大基层队伍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正处于攻坚期,但部分政策一定程度上缺少具体执行标准和规范,难以执行到位,法律法规碎片化、分散且难以评估执行效果。本文从美国治理非点源的国际经验出发,梳理了联邦层面的法律法规、农业环境管理机构的运作形式以及州层面流域管理规划和非点源控制计划。最后,根据国际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建议要求各省在农业规划中加入推进农业流域治理清单;二是建议制定流域地表水质达标规划,实现点源与非点源联合管理;三是建议形成最佳管理实践规范技术指南,并对执行者进行相应补贴,形成监管机制;四是建议建立农业绿色补贴制度,鼓励地方形成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要介绍了双重预防机制的由来、内涵,分析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法律条文要求,结合中国石油企业生产安全风险防控现状,分析了石油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存在的思想认识不深刻、管理制度和标准要求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强宣贯、培训和交流,完善管理制度和标准,优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流程与方法等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前景广阔,挑战重重,在数据共享、数据开放、应用创新、技术落地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的发展和特征,阐释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梳理了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难点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当前形势下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思路和建议,包括树立全局性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观,推动环保业务全流程数据管理,形成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数据体系,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环境管理新业态、以创新精神做好大数据应用等.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multimethod study designed to clarify influences on wildfire hazard vulnerability in Arizona’s White Mountains, USA. Findings reveal that multiple factors operating across scales generate socially unequal wildfire risks. At the household scale, conflicting environmental values, reliance on fire insurance and firefighting institutions, a lack of place dependency, and social vulnerability (e.g., a lack of financial, physical, and/or legal capacity to reduce risks) were found to b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wildfire risk. At the regional-scale, the shift from a resource extraction to environmental amenity-based economy has transformed ecological communities, produced unequal social distributions of risks and resources, and shaped people’s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in everyday life. While working-class locals are more socially vulnerable than amenity migrants to wildfire hazards, they have also been more active in attempting to reduce risk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disastrous 2002 Rodeo-Chediski fire. Social tensions between locals and amenity migrants temporarily dissolved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disaster, only to be exacerbated by the heightened perception of risk and the differential commitment to hazard mitigation displayed by these groups over a 2-year study period. Findings suggest that to enhance wildfire safety, environmental managers should acknowledge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hazardous landscapes, the incentives created by risk management programs, and the specific constraints to action for relevant social groups in changing human-environmental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