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讲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打个比方,一个人开着车子在马路上转一圈就留下了一个碳足迹。碳足迹已经成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流行语,飞机是最大的碳排放制造者,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席卷全球的低碳浪潮中,“碳足迹”这一名词尤其引人注意。碳足迹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它来源于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每一项活动、使用的每一项产品在排放中留下的足迹,就是“碳耗用量”;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可以针对个体、企业、组织乃至国家,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碳足迹也许就是开车上下班等日常的一些行为,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碳足迹则意味着在不同地区及不同行业排放行为的总和。  相似文献   

3.
2007年6月,英国政府的环境、食品管理机构及农村事务部分别在网站上发布了针对个人或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使得公众在上网时可随时计算自己每天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随后,美国、爱尔兰、中国的一些网站也纷纷出现了碳足迹计算器,这些网站同时给出了如何减小碳足迹的对应排放量的碳抵消(carbon offsets)途径。一般说,碳足迹计算器是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但国外也出现了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碳足迹的计算研究。  相似文献   

4.
《世界环境》2009,(2):94-95
GreenBiz网站2009年3月3日报道 最近对碳足迹的讨论有很多。许多公司都通过建立碳足迹来监测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由于严重的干旱,对水中的碳足迹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碳足迹创建了一个“可视化”的概念。可以使企业领导人和股东能够“看见”正在发生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其产品进行碳足迹评价,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提供的碳计量方程,如GHG Protocol、ISO14064、PAS 2050、TS Q 0010等。在介绍相关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产品碳足迹的评价步骤,最后利用河北盛华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PVC产品为例,给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B2B模式的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案例。为企业及相关机构开展碳足迹评价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成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如何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碳排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成渝地区各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从自然-社会二元系统视角对其碳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探索碳足迹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实现“碳达峰”提供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二元视角的碳足迹测算;2)通过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碳足迹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3)基于改进Kaya模型的碳足迹分解与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旨在揭示成渝地区碳足迹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找出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所在,为制定区域差别化的碳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玥  王让会  刘飞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4):1195-1201
基于碳平衡原理阐述了钢铁生产过程碳足迹的内涵,并构建了生产过程碳足迹模型,包括总碳足迹、吨钢碳足迹、吨工序碳足迹等计算方法.同时,计算分析了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简称“南钢”)2005-2011年化石燃料、熔剂、动力介质及(副)产品的统计数据,最后对比了南钢近几年生产过程碳足迹的变化形势.结果表明,2011年南钢生产过程总碳足迹为1716.3万t,比2005年增加了53%;吨钢碳足迹从2005年的2.583 t·t-1减少到2011年的2.245 t·t-1;炼铁工序吨钢碳足迹比其他所有工序总和要多.另外,研究发现,南钢实施节能减排及清洁发展机制(CDM)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足,最后提出了节能减排建议,对钢铁企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当今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国家,工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68%。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新制度要求下,准确核算工业碳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碳排放总量和产品碳排放强度相关标准及其低碳数据平台建设情况发现,目前国内外碳排放总量核算标准大都基于《IPCC清单指南》;国外产品碳足迹相关标准已经建立,而国内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行业仍缺乏权威性产品碳足迹核算及评价标准;国内外碳排放数据平台及软件均缺乏覆盖工艺过程或工序的碳排放信息,且数据基本来源于文献报道或统计年鉴,本土化程度低,不能达到高精度和国际互认水平。基于对国内外标准体系、数据平台和软件的调研分析,本研究提出,亟需完善全链条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多产业互联的行业低碳数据平台,并开发资源-环境-碳-经济多尺度评价软件,将企业/行业工艺过程与产品供应链碳排放数据深度融合,实现数据资源公开统筹应用,服务工业领域精准降碳与绿色、低碳等多目标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亚连  张夙 《环境保护》2013,41(8):46-47
当前,加强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是大势所趋。从构建碳资产管理体系来说,应该涵盖"低碳化"的配套政策和发展规划、碳足迹评估体系和碳业务创新体系几大方面。在政策的支持和企业"低碳"意识的不断增强之下,我国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必将迎来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简称CQC)分别为东莞百宏实业有限公司与无锡百和织造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碳中和、碳足迹和水足迹评价证书。碳中和、碳足迹和水足迹项目的实施将为推动地方高耗能耗水企业、公共机构开展节能节水技术改造与管理提升发挥积极作用。此次水足迹评价证书是国内首张证书,随着  相似文献   

11.
李楠  刘盈  王震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2):707-715
产品碳足迹以碳标签的形式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产品供应链,通过影响企业和消费者行为而有效地促进全球碳减排.然而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种类繁多,不同标准对产品碳足迹的核算规定存在差异,致使其核算结果难于有效对比.本文以胶版印刷纸为例,对比分析了目前最权威的3个国际标准PAS2050、GHG Protocol和ISO14067,识别了三者对于8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要素的不同规定,定量解析了标准差异对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标准规定的差异可导致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GHG Protocol和ISO14067结果分别比PAS2050高61%和49%,其中,"碳存储、消费者交通、固定资产和延迟排放加权影响"4个方面的差异对案例产品碳足迹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按照产品类别制定统一的核算要求是碳标签交流对比的基本前提,明晰的标准规定是降低核算结果不确定性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省级区域碳足迹及碳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识别我国各省区碳足迹及省际间碳转移特点,对于促进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RIO模型,自主编制了包括12个省级区域、14个行业的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这12个省级区域的碳足迹特点和省际间碳转移情况.结果显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工业化程度和人口等因素的不同,各省碳足迹特点呈现较大差异;我国存在由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和重化工业密集省份向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短缺省份的碳转移现象,其中,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三省对外省区呈现碳净调出态势且调出量较大;省际间距离越近,产业结构互补性越强,则省际间的碳转移规模也就越大.当前,我国应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强化区域内省际之间的相互协作,降低碳减排成本;在未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下,应综合考虑各省的碳足迹水平和省区间碳转移情况,科学界定各省区的碳排放责任,公平合理地分配碳排放配额,以促进我国碳市场的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中国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来源。利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法)和武夷山国家公园GIS平台数据,研究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全周期旅游碳足迹测算、不同土地类型的碳吸存能力、碳源碳汇的路径和均衡、碳中和策略等四个方面内容,结果表明:(1)2019年国家公园总碳排放为2864481.86 t,其中旅游碳足迹为2836467.58 t,交通、餐饮和住宿是碳足迹最高的三个环节;(2)2019年国家公园碳吸存量为126862.61 t,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是碳吸存能力最高的三种土地类型;(3)国家公园区内可实现碳中和,净碳汇值为88241.86 t,综合全生命周期结果却是显著的碳源,碳吸排比为4.48%,净碳源值为2737619.25 t;(4)构建游客、企业和法律三方面体系是国家公园重要的碳中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王坤 《世界环境》2023,(1):45-47
<正>碳达峰是指按年度计,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最高点即碳峰值,此后其排放量逐年降低,中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和吸收数量达到平衡,即实现人为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中国的目标是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足迹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如每件产品都有碳足迹,即从原料开始,到制造、运输,再到销售、使用,最后到废弃回收,  相似文献   

15.
碳足迹的概念在商业界、消费者、政策制定者等群体中深入人心.投资者关注碳足迹投资组合及其风险.采购经理关注碳足迹的供应链,消费者也经常接触帖上了碳标签的商品.碳足迹的概念可能会使人产生误解,不过其的确越来越深入人心;碳足迹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累积的质量.例如,通过供应链,或者是产品全生命周期来计算碳足迹而不能以某个特定区域来测算.碳足迹通常采取全生命周期评估法,或者是源头终端分析法。  相似文献   

16.
近来碳足迹非常流行,而且被媒体广泛地应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被提到政治以及公共层面,碳足迹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碳足迹的估算既有最简单、粗略的网络计算器方法,也有复杂的、较精确的生命周期分析法以及投入产出分析法。碳足迹估算的难点在于产品/生产过程的间接碳效应的评估。我国碳足迹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机制以及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排放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解译2000-2015年遥感影像获得土地利用数据,再利用同期化石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模型、碳足迹和碳足迹压力指数模型,对研究区15 a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与碳足迹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05年达到最大,净碳排放量为2 742 217 t,碳足迹达到774 257 hm~2;总体表现为碳赤子。(2)碳源和碳汇分别主要源于建设用地和林地,建设用地碳源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2005年最大值达到3 184 760 t,林地碳汇表现为缓慢波动增加趋势,2010年达到最大值437 387 t,占碳汇总量98%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碳足迹与碳生态压力区域性显著,东南丘陵、平坝区域碳排放和碳足迹大,表现为碳赤字,西北山地区域碳排放和碳足迹小,为碳盈余;江油、涪城和安州等东南部县市区为碳赤字,北川和平武为碳盈余。因此,节能减排的重点任务是发展低碳节能经济,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育林政策,提高东南部县市区的化石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宋晓聪  杜帅  谢明辉  邓陈宁  郭静  沈鹏  赵慈  陈忱 《环境科学》2024,45(6):3459-3467
公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实现交通运输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未来面临大批动力电池报废情况,为量化评估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生的碳减排效益,从生命周期角度构建废旧三元锂电池回收利用碳足迹核算模型,通过优化电力结构和运输结构,对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的碳减排潜力作预测评估,此外,使用误差传播方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保证碳足迹结果的可靠有效.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企业使用湿法技术回收1 kg废旧三元锂电池的碳足迹为-2760.90 g(定向循环工艺)和-3752.78 g(循环再造工艺),碳足迹的不确定性分别为16 %(定向循环工艺)和15 %(循环再造工艺).从碳排放贡献率分析,再生产品阶段是废旧三元锂电池湿法回收利用减碳首要贡献来源,电池获取、拆解和末端处置阶段是增碳主要来源.相比于优化运输结构,通过优化电力结构,可有效实现更大的碳减排潜力,协同优化情景下,相比于优化前可实现14 %~19 %的碳减排,与原生产品相比定向循环工艺和循环再造工艺分别可实现9 %和11 %的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贸易中产品碳排放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控制的热点领域之一。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从出口产品的数量结构、碳足迹总量和碳足迹强度3个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中木质林产品的碳足迹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我国主要出口的木质林产品是包括木家具、胶合板、纸和纸板、纸制品、纤维板、木制品和印刷品在内的中级加工和深加工产品,我国属于木材加工出口国;在我国出口的木质林产品中,相对于初级加工的资源型木材产品,中级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的碳足迹总量和碳足迹强度较大。因此,针对于产品碳足迹设立的碳关税和碳标签制度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成为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而其中对木家具,木制品和纸制品等深加工产品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土地利用类型与能源消费项目的对应关系,对2003—2020年中国省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电力碳排放、电力碳足迹、电力碳赤字进行计算与时空分析,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电力碳赤字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全国电力碳排放量增长速率持续放缓,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电力碳足迹增速表现为先急后缓的降低态势,且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电力碳足迹增长为收敛趋势;电力碳足迹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北扩散转移,北方地区内部差异相较于南方持续扩大。电力碳赤字范围持续扩大,其空间关联性为逐渐强化的正相关,低—低集聚区(LL)和高—高集聚区(HH)是主要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随空间相互作用增强,电力碳赤字区际差距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