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研究选择2007-2016年统计数据估算了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能源能耗碳排放量,分析了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空间关联效应,在3种权重矩阵条件下,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对选择的6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能源消耗碳排放体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10年间的莫兰指数均值达到了0.248,但是整体相关性成下降趋势。(2)能耗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工业投资从强到弱表现出对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正相关关系,而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表现出对能源消耗碳排放有一定的弱负相关关系。(3)从空间溢出效应看,在邻接权重矩阵条件下,产业结构和能耗强度表现出正向溢出效应,其他4项影响因素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在距离权重矩阵下,能耗强度、能源工业投资和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能源强度研究中能源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立新  刘晶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519-1524
利用索罗生产函数模型,构造出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的关系。并分别使用了全国和江苏省1990—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计量分析研究了能源相对价格对于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将含时间参量的技术进步作为一个整体单独的参数来考虑,结果表明,最近几年来,全国和江苏省能源强度下降很明显,但总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对于能源强度降低的作用并不明显,电力相对价格的上升对于能源强度的下降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林婷  吴烨  何晓旖  张少君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18,39(8):3946-3953
氢燃料电池车(FCV)具有运行阶段高能效和零排放的优点,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商业化发展.氢能生产具有多种技术路径,不同路径的能源和环境效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运用GREET模型对不同氢燃料路径下的FCV燃料周期(WTW)的化石能源消耗和CO_2排放进行了全面评价.选取了多种制氢路径作为评价对象,建立了中国本地化的FCV燃料生命周期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FCV相对传统汽油车的WTW节能减排效益,并和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使用可再生电力和生物质等绿色能源制氢供应FCV能取得显著的WTW节能减排效益,可削减约90%的化石能耗和CO_2排放.在发展相对成熟的传统能源制氢路径中,以焦炉煤气制得氢气为原料的FCV,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其化石能耗低于混合动力车,CO_2排放低于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结合对资源储备和技术成熟度的考虑,我国在发展氢能及FCV过程中,近期可考虑利用焦炉煤气等工业副产物制氢,并且规划中远期的绿色制氢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包含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碳减排政策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碳总量减排与碳强度减排两类政策的减排效应与经济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碳减排政策均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碳强度下降的目标,但由于政策的减排力度和减排路径差异原因,碳总量减排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强,碳强度减排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程度较低.基于社会福利和减排成本视角对不同碳减排政策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发现,与强度减排相比,总量减排方案下的社会福利更高且其减排成本略小,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促进碳强度减排政策向碳总量减排政策的稳步过渡,是实现福利增进与环境改善等多重红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单位GDP能耗,又叫万元GDP能耗,每产生万元GDP所消耗掉的能源,一般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计算公式:◆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能源消耗总量(吨标准煤)/工业增加值(万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6.
通过利用我国15家上市银行2007-2014年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探究银行风险承担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风险承担与高管薪酬显著正相关,随着银行风险水平的提高,其高管薪酬水平也显著提升;银行资产规模、股权性质等因素对高管薪酬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高管薪酬在不同资产规模、不同股权性质的银行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钻井工程作业,不仅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节能大户。根据2007年大港油田集团公司能源消耗公报统计,钻井工程能源消耗总量占集团公司工业生产消耗总量的45.4%。从能源消耗结构上看。柴油消耗占钻井能耗的87%。从钻井成本构成看,能源成本占钻井成本的10%。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必须降低能源消耗成本,实现节能增效,科学用能。渤海钻探大港第二钻井工程公司经过多年探索,在能源管理与分析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因担心"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到地方抵制的能源消费总量方案终于即将上报,在努力控制总量的同时调整结构将成为两大核心内容。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昨日参加第十五届科博会2012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时表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方案已获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通过,准备报国务院审批,我国将进行实行"能耗总量"和"能源强度"双控制的措施。能源消费总量指的是全社会的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费强度指的是单位GDP能耗。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方案明确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由于我国煤炭占能源结构70%以上,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上油气生产设施能源消耗量占中国海油能源消耗总量比重逐年增加,加强海上设施的能源利用率成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有效措施。通过海上设施有无采取发电机组余热回收计算整个设施能量利用率,分析发电机组余热回收对海上设施能量利用率的影响。得到采用余热回收可以提高发电机组、整个设施能量利用率,降低能耗,将会对以后的节能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排放所导致的温室效应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碳减排成为控制气候变暖的基本措施。选取2002-2014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及能源价格、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13种主要影响因子的数据,通过构建偏最小二乘法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研究表明,在负相关指标中,能源价格、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显著,贡献度分别为0.377和1.065;在正相关指标中,人均消费能源、生活能源消费、人口增长对碳排放总量的解释作用最为明显,贡献度分别为1.152、1.144、1.129,科研水平对抑制碳排放贡献度较弱。通过上述研究结果,为相关部门找到控制碳排放的政策着力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协整理论和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协整检验表明这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GDP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GDP和能源效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进一步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和GDP在长期内存在较强的双向正向效应;中国GDP在长期内对能源效率将会产生较强的正向效应,而能源效率则对GDP存在微弱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2.
结构与效率因素的节能效果分析——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北京市能源强度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准确计量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各因素所产生的节能效果,可为未来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提供参考。论文采用能源强度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以1985—2007年为样本期,对影响北京市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进行了计量。结果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效率和结构因素都对北京市的节能产生了正向作用,并且效率因素的节能效果大于结构因素。分阶段分析显示,2000年以后,结构节能效果表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由此可见,目前北京市的效率节能效果良好,结构节能效果有所发挥,但仍有潜力可挖,并且最大潜力在于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论文采用分层聚类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地域划分,并运用Theil系数探讨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而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十五"时期,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从空间上可划分为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能源高效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1~2005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差异、三大地域间差异和地域内差异均呈上升趋势;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价格水平和投资水平是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显著因素;以煤炭消费比重所表示的能源结构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以全员劳动生产率所表示的技术水平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正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生产资料价格水平、高耗能投资水平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负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并不显著,经济增长与能源利用效率不存在同步增长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趋势预测和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合理、科学地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出了能源结构的双组份模型。由统计检验估计法,对模型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系数进行了预测估计。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对我国2014年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预测结果分别为24.26×108t标准煤及27.15×108t标准煤。利用预测的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预测中国2012年的碳排放量为21.87×108t标准煤,且有上升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的能源对策。  相似文献   

15.
建筑能耗是重要的社会能源消耗主体。采用宏观能源统计方法,利用综合能源平衡表估算上海市1999-2009年住宅能耗和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的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民用建筑总能耗由1999年的687.82万tce增加到2009年的1 774.91万tce,平均年增长率为4.68%;住宅建筑能耗呈上升趋势,而单位面积能耗逐年下降,单位面积住宅建筑能耗均值比公共建筑低35.30 kgce/(m2.a);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变化呈略增态势,2009年单位建筑能耗比1999年高9.64 kgce/(m2.a)。研究结果可为建筑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靳景  许嘉钰  易兰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1):1781-1788
为了建立环境友好的能源结构与健全节能的保障机制,运用指数分解法对北京市1996—2010年的节能量进行了计算与静态分解,在此基础上以单位GDP能耗作为北京市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通过建立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单位GDP能耗的VAR(vector autoregression,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论述三者间的动态关系;利用北京市2011─2013年实际单位GDP能耗对VAR模型进行校验,模型计算误差在5%以下. 结果表明:北京市在“九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节能贡献大,占总节能量的55.60%,其主要依托第二、三产业间的结构调整;而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技术进步节能量分别占同期总节能量的81.35%、85.41%. 单位GDP能耗、产业结构节能、技术进步节能对单位GDP能耗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3%、39%和48%. 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单位GDP能耗均产生周期性的影响,每个周期为5.0 a,影响逐渐减弱,2个周期后趋于零. 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前2.5 a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较显著,其中尤以第2年最为明显;技术进步后的3.0~5.0 a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显著,尤以第3年最为明显,具有2.0 a的滞后期. 因此,应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单位GDP能耗影响的特征,对其节能效果做出科学评价,并应用于实际政策制订.   相似文献   

17.
对于工业用水而言,价格杠杆的有效性以及用水价格上涨能否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对推进工业节水以及工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6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216个数据,利用联立方程处理内生性问题,其三阶段回归结果估计所得工业用水价格弹性为-3.423,即价格每上涨1%,工业用水需求量将减少3.42%,这一结果高于农业、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弹性。另外,进一步从工业用水特征出发,研究讨论价格杠杆能否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探讨水价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价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工业水价能促进工业循环用水,进而实现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18.
谢里  伍婷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9):2429-2450
以电力能源为研究对象,选取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与能源价格扭曲指标的匹配数据,从微观家庭层面经验考察了居民能源价格扭曲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普遍存在负向扭曲的居民电力价格提升了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特别是增加了居民家庭的电能、食品、衣着鞋帽、设备及日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及其他分项消费支出。(2)居民能源价格扭曲通过收入效应与互补效应影响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及其结构。(3)居民能源价格扭曲的家庭消费效应在城乡家庭之间、城乡各收入组家庭之间存在异质性。居民能源价格扭曲对农村家庭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比城镇家庭更大,同时,居民能源价格扭曲对城乡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都体现在提高各自高收入组家庭消费。这些结论可为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并建立公平与效率兼容的能源价格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建设活动消耗了大量能源,研究建筑业能耗测算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建筑业的节能减排. 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测算建筑业能耗,分析建筑业能耗对部门间联系、部门能源强度和建筑业规模等因素变化的敏感性,提出部门对建筑业能耗的技术责任系数和结构责任系数,以判断部门在降低建筑业能耗中的责任. 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建筑业能耗为1.07×109 t(以标准煤计);技术责任系数最大的部门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0.489 8),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0.479 8)和化工(0.211 8)等;除建筑业外,结构责任系数较大的部门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0.276 4)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0.246 0)等;建筑业能耗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0.243 8)和非金属矿物制品(0.203 4)等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最敏感. 降低建筑业能耗应注重促进高能耗建材生产节能、强化建设活动科学管理、推广高性能低能耗材料应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深化住房市场化改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