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内涵,在SD方法的支持下建立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河南省统计资料,选取5种典型的耦合发展模式对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模式下,该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结果和情景存在较大差异,5种耦合发展模式都有其显著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发展缺陷。此外,根据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性,将全省18个行政市划分为5种耦合类型,表明只有分阶段和分地域推进城市化,才能实现河南省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3,13(2):47-49
十六大报告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我国现在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 ,经济的快速增长 ,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如何正视现实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是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在加快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新疆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新疆城市所处的绿洲区域的资源、环境、生态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城市化正在或即将对绿洲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正确认识城市化给绿洲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合理规划和发展绿洲城市是关系到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建国后山东城乡人口布局的历史演变特征,分析了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对城乡人口空间布局的影响,对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建国以后山东城乡人口布局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人口布局演变加快,说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城乡人口布局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川南城市群城市化质量与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率快速提升,但随之出现了各种城市病。为推进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3年川南城市群四个主要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测评,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化质量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性。结果表明,川南各市的城市化质量总体差异不大,但在居民生活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质量严重不协调。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都比较落后,污染物的产生量不断增加。从总体上讲,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急剧地向农村蔓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1998~201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等相关方法,对陕西省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持续增大,其生态环境效益不断下降;陕南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效益在三大区域中属于最好的区域,但其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年均增长速度较快,后期产业结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应引起重视;陕西省产业结构发展对各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陕西省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效益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得益于现行的土地政策,尤其是发达地区,土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9.
正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全国环保网络学院是面向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的远程教育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研究背景绿色大学:背景与研究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爆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城市化效率和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利用DEA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的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相对发展水平和耦合水平.结果表明:①10年间耦合度整体上呈现平缓下降—缓慢上升的趋势,耦合水平较高;②中国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三级梯度的分布空间规律逐渐被打破,呈现出交错分布的格局;③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各省份需要合理地平衡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发展,确保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地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1.
左园园  王蒙  毛竹 《四川环境》2012,(Z1):97-102
双流县是四川省中小城市快速发展的典型代表,面临着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与城市生态安全保障的矛盾。利用RS和GIS技术,对双流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分析,并进行综合叠加,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同时提出生态安全体系优化建议,加强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的保护,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冲突,可为其他地区中小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经历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质、挑战、应对和成效。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整体上表现为农耕文明特征,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短缺、城市化水平低下。为了跳出"马尔萨斯陷阱",新中国的缔造者带领人民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拓荒垦殖,问题得到缓解但没有得到解决,贫困落后依然,没能彻底摆脱"马尔萨斯魔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使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力;同时也使土地得以从农民手中部分释放出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资源价值,也使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自我生态修复。虽然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幅提升了生产力、积累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逼近工业文明的生态红线、环境底线和资源上线,可持续发展挑战不断凸显。2010年后,中国全面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高质量、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点。在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城乡耦合系统理论,提出通过城镇规模和空间优化、功能完善提升生态环境管治。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新型城镇体系下的生态环境管治应基于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努力夯实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约束的先导作用,并通过实施有效的城镇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治策略、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治效率、构建政企民共同参与的新型城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措施来提升生态环境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在遵循因地制宜、渐进性、本土化,朴实性以及综合性原则的前提下,需要重点开展优化开发格局,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系统、扩大生态修复范围、优化体制机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并从"责任"、"保障"、"机制"三方面构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在遵循因地制宜、渐进性、本土化、朴实性以及综合性原则的前提下.需要重点开展优化开发格局、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系统、扩大生态修复范围、优化体制机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并从“责任”、“保障”、“机制”三方面构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划分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分析了2005—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在一体化进程中各系统的协调水平,并运用GM(1,1)灰色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在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系统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水平最高,社会次之,经济发展最后。(2)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系统间交互作用逐渐增强,耦合协调关系不断趋于优化。7个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类别呈现出“过渡发展类—协调发展类”的改变,制约各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滞后型和社会滞后型两大类。(3)2020—2025年,各城市群协调度将稳步提升,但仍不会达到优质协调,实现高水平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仍需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人口迁移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而人口迁移的历史与实践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机制之一.基于我国农村人口迁移发展现状与格局,从实现农村转移人口个人收入水平提升、促进迁入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有效改善迁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协调区域发展机制,提出了优化我国农村人口迁移的相关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建设是西部开发中十分重要的基本切入点。加快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大量资金和技术开发西部资源,发展西部经济,从而不断提高西部改善环境的支持能力。因此,小城镇建设既是发展西部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城镇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协调好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小城镇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避免走以往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提高小城…  相似文献   

19.
陇东南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控制人口数量,大力推进教育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为主导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对策成为促进陇东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标准统一是开展生态环境规划、监督、执法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已成为统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的重要环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川渝两地已制定并发布地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24项,但在发布时序、污染物类别和排放限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急需在工作机制、加大投入、技术管理、科研合作、宣传培训等方面,建立严格、统一、规范的生态环境标准协同机制,推进成渝地区生态环境标准统一,合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共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