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引言近几十年来,酸雨对陆地和水体的潜在影响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洲和北美地区酸雨对地表水化学及淡水中生物群的不利影响已被认为是一个主要的环境问题,而且,酸雨导致的土壤酸化可能在西欧的森林林冠枯萎中起了关键作用。迄今为止,酸雨在土壤酸化中的相对重复性在文献中还有争论。有的作者认为,酸雨对欧美土壤酸化的贡献与自然因素和耕作的影响相比是很小的,而其他人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美国ILWAS酸雨模型,研究了南宁市老虎岭水库流域在酸雨输入条件下流域水文过程,特别是入湖总径流的构成,对湖水酸碱状态和酸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通过集水区土壤的流动路径是影响地表水酸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酸雨,水体酸化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酸雨南重北轻,呈区域分布和硫酸型特征。川、黔、湘、赣、桂和粤等省、区的局部地带酸雨pH低于4.5,接近国外重酸雨水平。重庆市郊(缙云山、南山)已发现酸化水体和酸敏感水体。酸化对各营养级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生物多样性和水体生产力造成危害,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如果燃煤的脱硫防尘等环保措施不力,我国酸雨与水体酸化的发展趋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1979—1986年(以下简称1980S)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和2005—2012年(以下简称2010S)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阶段这两个时期的pH数据成果为基础,运用ArcGIS对比分析30 a间江西省农田土壤pH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江西省农田土壤pH总体呈酸化趋势,2010S江西省农田土壤pH平均值为5.24,较30 a前的5.77下降了0.53;全省酸化趋向西南,其中酸化最突出的地区为赣州市,其次是鄱阳湖周边,特别是南昌市、鹰潭市,pH降幅较大;赣北局部地区农田土壤pH有所上升。定量分析氮施用量与酸雨对农田土壤酸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氮施用量、酸雨强度的差异和农田土壤酸化程度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长期过量施用氮肥是江西省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地区土壤pH酸化程度同氮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在30 a间,施肥量每增加50 kg/hm~2,农田土壤pH下降0.26个单位;地区土壤pH酸化程度同酸雨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且随着酸雨pH值越低,农田土壤酸化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5.
中国酸雨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酸雨和环境酸化,在中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的酸雨监测始于七十年代末。1981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酸雨科学讨论会。这次会议对中国的酸雨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2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了全国酸雨普查和西南地区酸雨研究,开始了对酸雨的形成、影响和对策的综合性研究。1985年取得了第一批成果,初步阐述了中国酸雨形成和影响的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1986~1990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国家把酸雨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组织许多科研单位,在酸雨严重和对酸化敏感的西南和华南地区,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以期弄清中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合中国实际的控制对策,保证经济建设健康和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酸雨胁迫条件下森林生态效益评估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危害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在贵州省龙里建立生态水文实验站,自2005年起开展酸雨监测,对森林植被冠层遭受酸雨直接伤害及其对酸雨的缓冲作用进行模拟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酸雨的直接危害有限;为此,依据生态水文过程理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土壤酸化、土壤酸化-植被生产力和森林生态效益评价3个空间信息模型;模拟计算了研究区酸沉降对土壤化学性质、植被生产力和森林固碳、保肥方面的生态效益的影响,构建了酸雨对森林植被的间接危害评价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重庆南山酸雨与马尾松衰亡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1985—1986年对重庆南山马尾松林衰亡与酸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四个月的雨水监测表明南山酸雨况情严重。酸雨频率百分之百,平均pH4.2—4.4,最低pH3.6—4.0。土壤酸化程度较重(pH3.7—4.0)。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酸雨的输入。濒死树针叶中锰和钴元素大为减少,与土壤中这两种元素的减少相对应。濒死树针叶中铝大量积累,土壤中活性铝增多和铝钙比增大。初步肯定酸雨是南山马尾松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综述酸雨通过土壤酸化导致森林衰亡方面的国外最新研究进展。对于森林衰亡的原因目前主要有几种假说:综合胁迫;土壤的酸化——铝毒害;气态污染物(SO2,O3);酸雨——镁亏缺和过量营养物铵/氮沉降等。这些假说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并直接或间接涉及酸雨问题。酸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间接危害森林的。长期持续的酸雨输入导致土壤酸度升高,减少可利用态磷,降低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抑制氮的矿化作用;土壤酸度升高使钙、镁等离子易被淋失造成营养元素亏缺,溶出铝和某些重金属离子毒害植物。   相似文献   

9.
氮循环的人为干扰与土壤酸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观点出发 ,研究了N循环的人为干扰与土壤酸化的关系 ,并探讨了N循环扰动下导致土壤酸化的机理。在土壤酸化中 ,人类对N循环干扰起作用最大的是对大气中NOx 排放的影响以及对N固定的影响 ;前者通过酸雨导致土壤酸化 ,后者则通过施肥导致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0.
葛孟 《环境科技》1995,8(2):12-14
为了解蚌埠市降水的酸化程度,酸雨频率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我们开展了对酸雨的分析研究工作。本文报导的是1989-1993年五年的分析结果,并作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酸雨概况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受酸雨影响的地区已占国土面积的30%,已成为继欧州和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中国的酸雨为典型的硫酸型,其空间分布主要呈现以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城市酸雨比郊区严重的特点。酸雨令中国农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建筑业等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如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由此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及环境酸化将进一步加剧。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酸雨的成因特点、现状及其危害,并根据中国酸雨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制定的控制目标,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株洲市酸雨污染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华中酸雨区中部的株洲市 1 991年以来降水酸度及化学组成的分析表明 :株洲酸雨属硫酸型 ,SO2 - 4和NH+4 :是调节降水酸度的重要离子 ,局地污染源是导致降水酸化的主要因素 ,但也存在酸雨前体物的中长距离传输效应 ,控制和削减本地和周边地区SO2 排放总量是遏制株洲酸雨蔓延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由酸雨带来的环境污染,已日趋成为全球性公害之一。酸雨的生态影响是一缓慢发展过程,开始往往不易觉察,随着水体缓冲能力的下降,水质酸化,鱼类生物灭迹。近年来,环境保护部门对大气降水的监测表明,酸雨在我国一些城市比较严重。酸雨对我国水生态系究竟有无影响,有何种程度的影响,是人们迫切关心的问题。为此,对酸雨较严重的四川盆地水体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14.
前言因大气污染物质溶入降水而酸化则称酸雨,属跨越国境广大区域的大气污染现象,这种雨现象,在世界上大约三个地域已成为环境问题。最初发生酸雨问题是在欧洲,其次是北美,第三则是含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这一地域的酸雨现象较之前两个地域有很大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仅将以韩国、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的酸雨现状汇总如下。 1、韩国的状况 1.1 酸雨观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了洛阳市酸雨与SO2的关系以及NH4^ 和Ca^ 对降水酸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连续七年(2004年-2010年)上海宝山区的降水的化学特征。从酸雨发生频率来看,2004年-2007年酸雨频率为:78.6%、75.9%、89.5%和94.6%,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表明降水的酸性及酸化频率非常高,雨水酸化已非常严重。但从2008开始酸雨状况开始改善,酸雨频率开始降低,分别为:78.6%、41.1%和23.6%,同时其pH值开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对降水中的各种阴阳离子进行数理统计分析:SO24-对降水的酸化起主要作用,但其作用在逐步减小,而NO3-和Cl-的作用呈上升的趋势;c(Cl-)/c(Na+)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化工、有色金属冶金等工业生产废气中Cl2和HCl等污染物作用减少;因子分析反映了降水的来源成因机制,其结果与相关性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深圳市2006年-2012年的酸雨时空分布、降水的化学组成及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降水pH值的范围在3.18~8.73之间,平均值为5.36,属于酸雨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深圳市在2006年-2012年间,降水的pH值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深圳市春夏季降水酸化程度较低,秋冬季酸化程度较高,主要与降水量直接相关。通过对降水的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发现,深圳市酸雨类型硫酸和硝酸混合型,硫酸根和硝酸根对降雨中的pH值影响较大,雨水中的硫酸根和硝酸根主要来自工业和交通污染。  相似文献   

18.
酸雨是当代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五十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对雨水的酸化非常关注,尤其是日本、美国、北欧等国,这些国家的酸雨给本地区生态系统、农业、水产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最近几年来我国已开始监测和研究酸雨,1981年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和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情报网联合召开降水污染和酸雨问题讨论会,把酸雨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国务院环办开展了对全国酸雨的普查工作,发现我国长江以南和西南地区的一些城市出现酸雨,其中以西南地区的重庆和贵州最为严重,降水的pH  相似文献   

19.
中国酸雨成因研究   总被引:115,自引:4,他引:1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大气颗粒物酸化缓冲能力、土壤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含量、土壤的酸碱性质、酸雨前体物排放强度和酸性物雨洗能力等闸明了我国酸雨成因及其地理分布,并指出其它一些敏感地区,如云南东南部、东北东部和北部、山东半岛东部等地区可能出现酸性降水。根据前体物排放量预测,2020年前我国酸雨仍将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日本酸雨危害简况当前,酸雨已成为北美和北欧各国重大的环境问题。但在日本,酸雨问题并不严重。据日刊《科学朝日》,1982年第12期报道,目前在日本除了梅雨季节,很少有酸雨问题。另外,日本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有许多酸性湖,有的湖泊的pH值为0.9,1.4,2.6,3.1,4.3。但是除了火山造成酸性湖以外,没有发现酸雨引起湖泊酸化的现象。日本最早出现酸雨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当四日市在发生闻名世界的“四日市气喘病”时,曾下过pH为2的强酸性酸雨,使许多人发生哮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