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景拴 《环境教育》2010,(10):55-55
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能没有自然。人类必须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同自然万物和谐地共处,才会得到自然界的长期哺育和呵护。对于草原鼠害之类的生态灾害事件,运用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措施和手段,都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  相似文献   

2.
袁祖社 《环境教育》2002,1(3):19-22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并不等于否认自然具有价值。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李绍凯 《环境教育》2011,(11):68-69
通过在古诗文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与自然的融合的回归,一种关注万物变化,与万物同喜同悲的回归,一种人类心灵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刘援  谢永明 《绿叶》2012,(5):25-31
世界可持续发展历程是人类认识自然、敬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环发大会后2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需要可持续发展,世界需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将召开,面对绿色经济和国际合作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大会需要认真讨论,深刻分析,果断决策。协调立场、融合思想、统一步伐、协同合作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世界和平的需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绿叶》2016,(10)
正亚里士多德: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仑的。苍穹之下,生机勃勃,万物和谐,天人合一,这大概是每个热爱生命、崇尚自然之人一生所求的理想境界。自然生态的神秘与美丽更是令人流涟,它是人类生存的母体血液,是与人类生命同构的肌理,是人类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自我。然而随着全球资本的扩张,工业化浪潮的侵袭,自然生态正在全  相似文献   

6.
自然哺育了人类,繁殖了艺术,形成了化,万物在其上面生存游动,它是天地间最明澈的镜子,同时也映着人类欲望灵魂的倒影。本栏目旨在唤起人类对大自然最美好最纯挚的感情,从多视角以浓厚的人关怀,来提炼对自然之美的爱和对人类自身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正在《万物有灵》一书的序言中,作者马浩先生说:"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非独人类所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自然状态,都有着自己的灵魂,不过,鲜为人知。"同马浩先生一样,我也相信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或者灵魂的。马浩先生善于从寻常事物中"以我观物",用细笔勾勒,带给人思考与感悟。比如,目光所及的自然草木。在《春韭》中他写道:"鲜,是踩着时令节  相似文献   

8.
石树草     
向墅平 《绿叶》2023,(7):33-38
<正>石亘古以来,石,在大自然中抱紧自己,心甘情愿深陷孤寂——深邃的孤寂,辽阔的孤寂,自由的孤寂。但,人类择其实用价值——质地坚硬,首先将其用作生产生活的材料。石的利用,始于石器时代。人类与石发生关联,成为文明的起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用五彩石修补天空、重整宇宙,为万物的生存创造必要的自然条件。漫长的农耕文明中,石,被请出大自然,持续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9.
湖泊是地球上最生动和最美丽的景观,被誉为"地球上的眼睛"、"河流上的明珠".自然和人工湖泊占据了地球表面所有液体淡水的9 0%以上,是人类最容易利用的水体,也是世界自然和人类历史的重要宝库.湖泊是动态的水生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家园,保留着地球上大量独特的生物.它是内陆水系统极富变化的水体,一直激发着人类的情感、精神、智慧和灵感.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环境署总部将1994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一个地球,一个家庭”.家庭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环境是我们的,地球是全人类的.地球生态的变化与每一个家庭都息息相关,现就家庭、环境与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下述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环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所谓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的剧增,近代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污染等危机到人类生存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制止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家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几千年来,人类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所犯的根本性错误之一,就是将“人本位”意识,“人类是万物中心”意识推向了绝对化,否定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依…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生态伦理观中,还有一个重要理念:万物的生灭运行,都是自然的过程,人类无权干预,也根本无能干预,这在其乐府诗《日出入行》中,有着诗意盎然却清楚明白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 师范先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这是人与环境关系的最基本向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对自然的索取极其有限,自然主宰着人类,人类听命于自然。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进入本世纪中叶以后,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升级,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失去了节制。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陷入了恐惧、迷茫和反思。《只有一个地球》其实就反映了当时一批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忧患,“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了平衡,正处…  相似文献   

14.
汪树东 《绿叶》2014,(2):18-25
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倒逼着人类把人际伦理扩展成所有生命之间乃至生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伦理。而生态伦理的存在论基石就是万物一体的存在事实。因此,要超越自我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把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领悟为最根本的伦理取向,否则,现代人无法走出文明困境,也不可能拥有未来。  相似文献   

15.
以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6.
孔锦 《环境教育》2010,(4):76-76
<正>森林是万物的摇篮。与地球共生,新世纪的都市建设已然开始。"森林,是多种生命的集合体。既养育生命,也独自增殖。我们的祖先,也曾以此为家。获得文明的人类,虽已开拓森林、构筑城市,但森林摇篮的记忆,通过DNA而得以传递。与森林共生并非理性,而是生命的真谛。故,森林是永远的眷恋。""都市,是人类生活的空间。换而言之,是生活活动的森林。伦敦、纽约以及东京等城市,是世界上拥依广袤森林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道家文化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思想。道家文化中的"三元"哲学思想既是朴素的辩证法,又是辩证自然观,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道家文化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和人类自己,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建立生态哲学思想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具有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谈到环境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环境:一个是自然的环境的生态平衡,另一个是更重要的精神领域的生态平衡。笔者认为,精神领域的生态平衡具有更大的意义。莎士比亚认为人是万物的精灵,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人们改造环境与破坏环境交错的历史。人的活动对于环境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它的作用程  相似文献   

19.
自然度原意为“人类干扰的程度”,现生植被自然度,则为现生植被被人类所干扰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自然被人类干托的程度是同义语,但实际上二者大小恰好相反,人类干扰程度越大,自然度越低;而人类干扰程度越小,则自然度越高。正由于植被类型及其特点是人类和自然环境诸因子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因此现生植被自然度就可以作为一种宏观的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一、自然度在长白山地区的一般分布: 从长白山地区来看,大面积分布的是较高自然度的阔叶林,占整个地区的52.37%,其次是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道德被限定于社会领域,协调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的存在仅仅被看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类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然提供的一切,根本没想对它尽什么义务。但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 9 9 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文中,将持续生存道德作为第一原则提出。可持续生存道德首先指的就是环境道德。美国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