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慕如 《环境教育》2005,(3):71-71
好不容易盼来长假,我们兴冲冲地参加了去腾冲的旅游团。经过十多个小时的 颠簸,终于来到了素有"热海"之美誉的腾冲。 然而长途跋涉后,旅游的第一个项目实在令我们瞪目结舌。只听导游介绍说, 我们第一站要去的地方是北海--云南省唯一一块国家级湿地。 "它好似一块浮在水上的毛毯。我们要去毛毯上踩一踩、跳一跳。亲身感受一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西南边陲--神秘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野生动物资源相当丰富,被誉为"野生动物王国"。每当这些珍稀野生动物受到侵害时,就会有一支忠诚保卫它们的部队出现,这就是武警西双版纳森林大队。在  相似文献   

3.
绿营手记     
《绿叶》2005,(3)
为祖国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给世界一抹青翠的绿。--清华大学王田冶能为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做点事情是我一生的骄傲。--中国矿业大学张赫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的需要;传播环境文化,是学子的义务;争做"绿色青年",是我们的责任。--同济大学刘润  相似文献   

4.
祈祷     
仇惠 《环境教育》2005,(2):20-20
一、诗"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我细细地品味着这首诗,不禁联想到我们的世界--一个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绿语撷录     
《环境教育》2006,(6):75
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也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一部分.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视为独立于整体之外--这是一种意识的错觉.这错觉是种监狱,把我们监禁在个人欲望和少数最亲近的人身上.  相似文献   

6.
艾冰 《环境教育》2005,(3):44-44
我们的目的地--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 其宗村,地处云南三江并流风景区内,同时也在白 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是一个藏族、纳西 族、傈僳族、汉族等民族聚居的村子。村民以种植 稻谷、玉米和小麦为主,由于地处河川地带,地势 平坦,土地肥沃,塔城镇成为维西县条件较好的一 个乡镇。这里也是一个出过大量活佛的村子,到其 宗的第一天,我们就在校长家里和一位青海的活佛 共进晚餐。  相似文献   

7.
梁枫 《环境教育》2005,(9):72-72
谈起狗对我们环境的影响,似乎有好也有坏.至于不好的影响,却远非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或更确切地说,是因为养狗环境意识、尤其是公共环境意识的缺失,导致狗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危害--这一下,狗就不用喊冤了.  相似文献   

8.
房宁 《绿叶》2008,(1):8-12
我们这一切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的劳作仅仅就是为了过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如何定义幸福?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提出的价值问题。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个大问题,需要进行文化重构。如果文化不能建构,我们只能随波逐流;如果文化能够建构,需要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神性"与"俗性"之间找到一种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你的地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强调气候变化和更广范围的环境变化.为呼应这一主题,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环境保护部确定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减少污染--行动起来",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相似文献   

10.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 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本的标题是:"人类无 须敬畏大自然"。 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 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 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 我认为,应该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 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 的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 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相似文献   

11.
绿色与生命     
从前,这里有一片美丽的大森林,到处郁郁葱葱的,生活在森林里的动物们都快乐极了。可现在,动物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爱护森林里的树木了,就连蚜虫也在树上安居乐业,一棵棵高大葱茏的树木轰然倒下,动物们却袖手旁观。一天,沙漠军团头目德拉率领手下向大森林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使辽阔的大森林又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沙漠。这时,动物们伤心极了,小兔说:"呜--呜--呜,都是我们不好,不保护家园,德拉才来袭击我们,现在,我们的家园没有了,我们以后还怎样生活呀!"  相似文献   

12.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 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 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 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 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 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 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  相似文献   

13.
杜浩 《环境教育》2011,(4):52-52
物质环境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的家园,也是我们的幸福所系。德国的荷尔德林有诗云:"诗意地栖居于世。"这是诗人对于我们和环境和谐一致的理想的歌颂。  相似文献   

14.
1994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这对我们每个家庭发出了召唤,要大大提高我们的环境意识。每个家庭,每个工业部门,每个国家都要认识到这一主题的深远意义,对整个地球负有环境责任,爱护地球象爱护家园一样,并真正行动起来,使我们的地球变得越来越美。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 实施的两大战略之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以环境监 督执法管理作为保障,这一保障在我国加入WTO后显得尤为重 要。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树立执法权威,加强环境现场执 法监督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将全国各级环保局(厅) 的"环境监理"类机构统一更名为"环境监察"机构,并进行 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培养环境监督、环境执法和高级管 理人才的部署。但教育部现有的专业目录中没有"环境监察" 的专业名称,根据我们的申报,2004年年初,教育部高教司以 教高函(2004) 3号文批准武汉化工学院创办"环境监察"新 专业(专业代号081006S)。培养环境监察本科专业人才是高等 教育中一项全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  相似文献   

16.
《环境教育》2010,(4):53-55
<正>干旱、海冰、雪灾、洪水……已成了2009全球气候的代名词。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正在频频发生,这不能不让我们陷入对环境问题的深思。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环境恶化,我们能做点什么?温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向全世界庄重承诺: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将能源强度降低20%,到2020年将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此时,每个企业和个人也应该积极思考,自己究竟能够为这个目标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交流环境教育经验,《环境教育》杂志从本期起,增加"特别推荐"栏目。新增这一栏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集中力量宣传各地在环境教育上的主要做法,分享经验,树立典型。2012年9月11日,《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于2012年11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首次以法规条文形式对环境教育定义、原则、对象、实施方式和途径以及各级、各部门在环境教育中的职责和义务等进行了明确。《条例》要求,学校应当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要求,将环境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如何利用这个世界,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与其保持和谐,这是举世关心的大问题。就此,本文试以熵定律为视角作些思考。(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两种世界观模式。这就是物理学基础教程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即牛顿机械论世界观模式,它告诉我们: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是守恒的,既不能被消灭,又不能被创造,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而本质并不改变。其逻辑结论是,我们积累的财富越多,世界就必然越有秩序。这种世界观模式尽管从形成直到现在已经历了400年,但可以说,  相似文献   

19.
刘琴 《环境教育》2015,(4):29-30
<正>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得"生态红线"在2013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再度被提及。虽然"生态红线"这一概念在政界及媒体均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其实质意涵仍不清晰。"红线"未有统一定义2007年3月5日,第一条"红线"高调进入公众视线。原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20.
步超 《绿叶》2011,(9):130-136
环境问题是全球化时代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共同挑战。就在前不久,云南陆良"非法倾倒铬渣"一事经过媒体曝光,走入了公众的视线。随着对事件的深入挖掘,媒体进一步发现,28万吨铬渣堆放在距离珠江上游南盘江仅隔一条土路的地方,而周边的一些村民则死于癌症,被疑与铬渣堆放有关。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当代中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