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昌吉市属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大规模的地下水利用已使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大幅下降。昌吉市北、中部荒漠区,地下水天然补给微弱、基本无地表水灌溉入渗补给,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地下水开采相对较大,对环境负面影响及危害程度相对较大。加强地下水监测与保护管理措施,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遏制地下水环境进一步恶化,防止新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出现,对切实保护好地下水资源、从而了解地下水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适时制定相应对策,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Surfer 8.0软件在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Surfer 8.0软件在某地地下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实例,重点阐述了其在浅层地下水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图绘制、地下水质量分区图绘制、地下水污染分区图绘制、区域地下水污染趋势分析、地下水污染原因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已有地下水监测网,针对广东地下水监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地下水环境管理需求,提出较大空间尺度和水质监控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框架及广东省"三层七级"共237个网点的层级化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方案,并与水文地质单元、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三大部门监测网在空间上分布总体较为分散,相互补充性好,提出的监测网方案总体上与广东省地下水本底条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环境功能分区、重点污染源空间分布特征等相匹配,契合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和重点污染源监控两大管理需求,构建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框架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提出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方案可为广东省地下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河流域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防污性能的评价是确定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是否可行的关键。本文根据乌鲁木齐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状况,采用DRASTIC模型,选取包气带岩性、厚度与结构、地形作为评价因子,在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了地下水防污性能,从而为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近些年的调查和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了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基本状况及主要超标指标的地区分布情况。指出,当前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主要由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分别组织开展,存在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与整合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双源”地下水监测现状尚未摸清、地下水监测能力明显不足、地下水监测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尚未体现等问题。提出,进一步推动部门资源共享与整〖JP2〗合、统一全国地下水监测体系、优化完善考核机制、尽快摸清地下水监测现状和逐步提升监测能力等工作建议,以期为下一阶段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对1989-1999年周口市地下水中的氟含量作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氟含量偏低,经常饮用地下水或以地下水作饮用水水源易造成氟缺乏,易患龋齿病。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地下水环境监测的现状,特点和设计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的目的,详细阐述了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的站位布设,采样频率和时间分配,监测项目,以及地下水采样井的布设。  相似文献   

8.
依托深圳市浅层地下水质量监测调查成果,开展全市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估工作。结果显示:多数监测点位水质属《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的Ⅳ类和Ⅴ类标准,综合质量评价水质为较差级别。深圳市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需要加强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分析深圳市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差的原因,并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杭州市主城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杭州市主城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结果表明,杭州市主城区浅层地下水污染较重,"三氮"超标现象普遍,而主要污染项目为NH3-N、NO2--N、IMn和总大肠菌群及细菌总数。指出,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是造成杭州市主城区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分析了地下水水质污染的成因。指出应加强地下水保护以及地下水资源的质量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实现地下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杭州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双源"地下水(地下水污染源和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监管需求,研发了一套集地下水污染在线监测预警、评价溯源、预测应急于一体的可视化技术集成与应用平台。该平台将物联网、地下水数值模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集成应用于环境监管,实现了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实时动态监测评价及预警、地下水污染路径溯源计算、地下水事故污染预测及应急支撑等网络服务与计算功能,并通过地下空间三维数字化处理,构建了"所见即所得"的三维虚拟现实界面,实现了对地下水环境的便捷、高效监管与决策。该平台兼容手机、平板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固定和移动设备,可为"双源"地下水污染监控、管理和应急提供实时、高效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农村地区多数居民以地下水作为主要或唯一的供水水源,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成为了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基于郯城县农村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水质检测分析,共采集了98组地下水样品进行硝酸盐含量分析,其中24组地下水样品硝酸盐超标,硝酸盐超标率为24.5%,基本掌握了该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浓度分布状况。分析发现地下水硝酸盐分布受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内在因素,以及农业面源等外部因素控制,并根据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关于"2015年全面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的目标,首先要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在充分分析中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的不足,并从法律法规的完善、监测网的建设和运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人才培养以及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等4个方面,提出中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及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岩溶地区地下水环境监测难点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岩溶地区地下水分布特征,结合岩溶地区地下水监测现状,分析了岩溶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关于岩溶地区地下水监测的思考和建议,为岩溶地区地下水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从法律层面,法规、规章层面,地方性法规层面,技术标准和规范层面,中长期规划性文件层面等方面分析中国地下水环境保护体系的现状,针对地下水立法滞后,存在法律空白,处罚力度不足,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等问题,提出,应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监管体制,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建立地下水资源市场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无锡市地下水水质状况,于2010年10—12月对无锡地区145口地下水井进行采样分析。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地下水类型的水污染物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无锡全市地下水达标率为45.52%,整体水质情况处于"较好"级别;NH3-N、Mn和Fe为无锡市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无锡市农业和建设用地区域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整体要高于水体和林地区域;承压层的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提出,无锡市管理部门应根据地下水污染现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包括水量和水质监测),并采取强有力的保护与治理措施,以实现区域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典型水源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地下水污染是由含水层本身的脆弱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负荷造成的。污染物的荷载可以控制或改变,但是含水层的敏感性是本质的、天然的特性。污染风险不仅取决于相对稳定、不宜改变的含水层天然特征,还取决于主观的污染活动。因此,从地下水天然防污性能、地下水污染源荷载以及地下水社会效益3个方面评价了典型水源地地下水受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钙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钙元素背景特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分析了地下水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土层性质,地下水径流条件以及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及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再生水作为改善城市景观用水纳入河道,可其对地下水具有潜在的污染风险。通过构建区域地下水数值模型,应用质点追踪技术,计算出永定河补水区在河湖受水后地下水5 a运移1.47 km、20 a运移6.32 km,年均运移0.32 km。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依据地下水运移轨迹,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将研究区划分为核心监控区、二级监控区和控制监控区3个地下水监测分区,并提出各分区地下水监测井的布设原则及布设方式,实现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宁夏石空工业园区内的浅层地下水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园区内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为工业园区内地下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某化工园区潜水中氟化物超标,为控制受污染地下水扩散,沿下游河堤修建防渗帷幕。通过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应用FEFLOW 7.0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测防渗帷幕修建前后受污染地下水迁移情况,并评估防渗帷幕污染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化工园区受污染地下水在以粉砂、粉细砂等岩性为主的潜水含水层中迁移速度快,第200天时污染物对源强附近及下游大片范围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污染源下游沿堤修建防渗帷幕短期虽可有效阻断污染物持续迁移,但会导致污染物在帷幕前端聚集,一段时间后地下水污染羽会绕过防渗帷幕发生渗流污染,须配合其他治理措施综合控制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