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研究具有不同镉(Cd)富集能力的扇贝和菲律宾蛤仔在相同镉胁迫环境下的抗氧化能力反应的差异,将2种贝类于0.05mg·L-1Cd环境中暴露10 d,分别于第0天、2天、4天、6天、8天、10天分别取样检测内脏团中SOD、CAT、GPx、GST酶活性和GSH含量,同时分析内脏团中Cd的含量。结果表明,对于Cd胁迫组,扇贝和菲律宾蛤仔内脏团中SOD和CAT酶活反应相似,均呈先被诱导后被抑制的规律,且2种贝类的SOD和CAT活性差异较小。2种贝类内脏团中GSH含量、GST和GPx活性变化差异较大:扇贝内脏团中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GST和GPx活性均在第2天和第4天时处于显著诱导状态(p0.05),从第6天时处于抑制状态,而菲律宾蛤仔内脏团中GSH含量、GST和GPx活性在Cd暴露期间无显著变化,且2种贝类间比较,扇贝内脏团中GSH含量和GST活性在整个实验期间始终显著高于菲律宾蛤仔(p0.05),GPx活性从第4天开始高于菲律宾蛤仔;对于无镉污染的对照组,扇贝和菲律宾蛤仔内脏团中SOD、CAT和GPx活性无显著差异,但扇贝内脏团中GSH含量和GST活性显著高于菲律宾蛤仔,其中前者GSH含量约为后者的22倍。研究同时表明在相同镉环境下扇贝内脏团对Cd的富集浓度和富集速率均远高于菲律宾蛤仔。本研究明确了2种贝类在相同镉环境下的抗氧化反应的差异,推断出扇贝内脏团中高含量的GSH以及较高的GST和GPx活性可能在扇贝高富集、高耐受Cd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居民通过水产品中汞(Hg)、硒(Se)和锌(Zn)的暴露风险,测定了乌兰巴托水产市场4种鱼(高白鲑、江鳕、拟鲤和河鲈)肌肉中Hg、Se和Zn的含量,并利用目标危险系数(THQ)初步评估居民通过食用鱼类摄入Hg、Se和Zn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Hg、Se和Zn在4种鱼体肌肉中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34—0.681 mg·kg-1、0.140—0.308 mg·kg~(-1)和4.396—8.333 mg·kg-1.Hg、Se和Zn在江鳕肌肉中含量最高,江鳕汞的含量超过了中国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的标准值.乌兰巴托市民通过食用此4种鱼类摄入的Hg、Se和Zn的目标危险系数和总危险系数均小于1,表现为较低的健康风险,其中汞的风险相对较大.Hg和Zn的每周摄入量(0.640μg·kg-1和22.4μg·kg-1)也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暂定每周允许摄入量(7000μg·kg~(-1)).考虑到汞的高生物累积和放大效应,乌兰巴托居民需持续关注汞的摄入量及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3.
福建东山湾养殖贝类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东山湾海水养殖贝类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水平,2016年11月采集了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l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鲍(Haliotis sp.)、巴非蛤(Paphia sp.)、牡蛎(Saccostrea sp.)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等6种常见贝类,对其污染指数、膳食暴露量和健康风险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山湾贝类体内Cu、Zn、Pb、Cd、Cr、As和Hg含量(均值)分别为9.69、0.19、43.5、0.65、0.21、0.010和1.69μg·g~(-1),与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限值相比,Cu、Pb、Zn、Cd、Cr和As的超标率分别为16.7%、83.3%、33.3%、33.3%、16.7%和100%;但除华贵栉孔扇贝Cd含量超标外,Pb、Cr、Hg和As含量均能满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要求。尽管东山湾贝类总致癌风险R_c=1.65×10~(-4),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但5种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略低于我国东部-南部沿海贝类的平均水平,且2010—2017年期间东山湾牡蛎体内重金属污染状况没有明显变化(养殖生物质量指数<5%),加上重金属膳食暴露风险较低,总非致癌风险R_n=0.94(<1),总体而言贝类质量状况尚可。  相似文献   

4.
通过2009—2014年对福建闽南沿海的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围头湾、厦门湾、佛昙湾、旧镇湾、东山湾、和诏安湾养殖的僧帽牡蛎中总汞和总砷含量的调查监测,对养殖僧帽牡蛎体中总汞和总砷含量的分布和食用风险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6年9个湾海区养殖僧帽牡蛎体中总汞平均质量浓度(0.007—0.018 mg·kg~(-1)):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诏安湾围头湾=旧镇湾=大港湾=东山湾佛昙湾;总砷平均质量浓度(1.40—2.02 mg·kg~(-1)):泉州湾厦门湾大港湾湄洲湾诏安湾东山湾围头湾旧镇湾佛昙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大部分海水养殖僧帽牡蛎体中总汞和总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海区养殖僧帽牡蛎.福建闽南沿海养殖僧帽牡蛎体未受到汞的污染,98.1%的样品受砷的污染.根据FAO/WHO/JECFA(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的PTWI(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汞为5μg·kg~(-1)bw、无机砷为15μg·kg~(-1)bw.食用闽南沿海僧帽牡蛎中汞的EWI(每周评估摄入量)值均远小于PTWI,仅占PTWI的1.1%—1.4%;无机砷的EWI值均小于PTMI,占PTWI的7.0%—11.3%,总体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珠江入海口不同种类海产品中汞和甲基汞的分布特征,并评估此区域内海产品的食用人群的暴露风险,于2015年春季在珠江入海口海域捕捞11种不同种类的海产品,利用直接燃烧-原子吸收法和KOH/H2O消解-气相色谱(GC)-冷原子荧光(CVAFS)法分别分析其肌肉中总汞(THg)和甲基汞(Me Hg)含量。结果表明,THg质量分数范围为27.1~231.4μg·kg-1(干质量,下同),Me Hg质量分数范围为21.7~197.0μg·kg-1(干质量,下同),不同种类的海产品THg和Me Hg质量分数均值排序为:鱼类(152±75.1μg·kg-1,127±58.0μg·kg-1)甲壳类(87.7±44.2μg·kg-1,63.4±34.1μg·kg-1)贝类(29.7±7.2μg·kg-1,24.3±3.2μg·kg-1),处于食物链不同营养层级解释了这种含量差异。与国内其它地区海产品相比,珠江入海口鱼类THg和Me Hg明显高于其它地区野生捕捞或市售鱼,贝类THg和Me Hg含量与其它地区相差较大,而甲壳类相差甚微。海产品中汞绝大多数以Me Hg形式存在,Me Hg占THg的比例范围为70.2%~92.9%。同种类不同生物体内Me Hg和THg的含量与其捕食水层有关,以中下层或底层生物为食的鱼类体内Me Hg和THg含量明显高于以中上层生物为食的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所有海产品中Me Hg含量均低于国内外相关标准限值。通过对人群食用暴露风险评估表明,人群食用该区域内海产品Me Hg最大摄入量为0.20μg·g-1·d-1远低于美国EPA颁布的Me Hg摄入量参考限值(1.1μg·g-1·d-1)和WHO/FAO制定的临时性周可承受摄入量(0.23μg·g-1·d-1),食用人群的暴露风险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溴氰菊酯(0.0070 mg·L~(-1)、0.014 mg·L~(-1)、0.020 mg·L~(-1)、0.027 mg·L~(-1))对菲律宾蛤仔进行20 d半静置染毒,测定不同时间淋巴液中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钠离子-钾离子-三磷酸腺苷酶(Na~+-K~+-ATPase)活性、鳃和肝脏中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的变化,并观察染毒20 d后鳃丝组织和消化盲囊组织的损伤情况。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0.0070 mg·L~(-1))试验期间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中浓度组(0.014 mg·L~(-1)、0.020 mg·L~(-1))淋巴液中ACh E和Na~+-K~+-ATPase均呈先激活后抑制的变化规律(P0.05),鳃和肝脏中GS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P0.05);高浓度组(0.027mg·L~(-1))淋巴液中ACh E和Na~+-K~+-ATPase、肝脏中GST活性在试验期间持续下降(P0.01),而鳃中GST活性呈先抑制后升高的趋势(P0.05)。研究表明,低中浓度的溴氰菊酯对菲律宾蛤仔体内的酶活性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具有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高浓度的溴氰菊酯对菲律宾蛤仔体内酶活持续抑制,且染毒浓度越高,组织细胞变异越显著,表现为鳃丝上皮细胞纤毛层萎缩、纤毛脱落,消化盲囊上皮细胞膨胀,出现包涵体样结构。  相似文献   

7.
镉和铅对菲律宾蛤仔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亚致死浓度的重金属对海洋贝类的毒性效应,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在实验生态条件下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 pinarum)为目标生物,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Cd2+(0.0948、0.237和0.474mg·L-1)和Pb2+(0.276、0.690和1.380mg·L-1)对菲律宾蛤仔鳃和消化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鳃和消化腺中的抗氧化酶及MDA的变化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在胁迫初期,各浓度处理组菲律宾蛤仔鳃和消化腺组织SOD和CAT与对照组相比活性都显著升高(P<0.01),呈现出明显的诱导效应,而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高浓度Cd2+(0.474mg·L-1)和Pb2+(1.380mg·L-1)处理组中SOD、CAT活性快速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低浓度处理组中的抗氧化活性虽然也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总体下降幅度不如高浓度组明显,并且所历暴露时间较长。各浓度处理组中MDA含量变化一致,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含量均高于对照组。(2)通过相关性分析,菲律宾蛤仔消化腺组织中的SOD活性与Cd2+浓度的相关性大于鳃组织,与Pb2+浓度的相关性则小于鳃组织;消化腺组织中的CAT活性与Cd2+、Pb2+浓度呈抛物线型相关,与鳃组织CAT活性相关性不十分显著。这说明消化腺组织中SOD活性对Cd2+的敏感性大于鳃组织,消化腺组织中CAT活性对Cd2+、Pb2+的敏感性大于鳃组织。因此,菲律宾蛤仔消化腺中SOD、CAT对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反应敏感,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消化腺组织中SOD和CAT活性与其他敏感性指标一起可以作为指示早期海洋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云南疣柄牛肝菌属真菌中汞含量及食用健康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汞(Hg)对人类健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多数野生食用菌对Hg有很强的富集能力,测定野生食用菌中总Hg含量,并对其进行食用安全评估有重要意义。采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云南常见疣柄牛肝菌属真菌菌盖、菌柄中总汞(Hg)含量,分析样品对Hg的富集特征;以FAO/WHO现行每周Hg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标准,评估疣柄牛肝菌属真菌的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种类及不同采集时间疣柄牛肝菌属真菌的总Hg含量差异明显,菌盖中总Hg含量在0.54~4.80 mg·kg-1dw之间,菌柄总Hg含量在0.32~2.80 mg·kg~(-1)dw之间,同一种牛肝菌菌盖总Hg含量均大于菌柄(Q(C/S)1),表明疣柄牛肝菌属真菌对Hg的积累量与生长环境、种类、部位等有关。根据FAO/WHO暂行的每周Hg允许摄入量标准(0.004 mg·kg-1bw),成年人(60 kg)每周食用300 g(鲜重)采自云南的疣柄牛肝菌属真菌,Hg摄入量远低于PTWI标准,对人体Hg暴露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
沿海区域是污染物的汇集区域,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和健康危害广受关注.亟需开展污染物的监测,评估污染的生态风险.已有研究提供了不同水域不同水生生物中各类污染物的含量数据,但尚缺乏系统的沿海区域生物体污染物含量的数据集,无法为沿海区域生态风险及其人体健康危害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通过CNKI、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搜集了2000—2019年间沿海区域物种-污染物含量相关文献的数据,建立了中国沿海水生生物污染数据集.进一步提取了常见软体动物和鱼类的重金属含量数据,运用靶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s,THQ)模型进行了食用危害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沿海区域软体动物中的8种重金属平均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锌(317.939 mg·kg-1)、铜(87.792 mg·kg-1)、铅(14.428 mg·kg-1)、铬(11.459 mg·kg-1)、锰(5.384 mg·kg-1)、砷(1.332 mg·kg-1)、镍(1.011 mg·kg-1)和汞(0.384 mg·kg-1).而鱼类中这8种重金属的平均浓度梯度为锌(172.025 mg·kg-1)、铜(11.637 mg·kg-1)、铅(9.604 mg·kg-1)、锰(1.808 mg·kg-1)、镍(1.573 mg·kg-1)、砷(0.802 mg·kg-1)、铬(0.546 mg·kg-1)和汞(0.023 mg·kg-1).THQ模型预测结果表明,重金属并不会对成人产生健康影响,唯一例外的是,砷元素污染可能会对儿童产生潜在的健康危害.综上,本数据集提供了中国沿海区域物种的污染物含量数据,为污染物引起的人体健康危害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葛店地区汞污染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文涛  马振东  赵宾  龚敏 《环境化学》2005,24(4):454-458
对武汉市葛店地区的土壤、水体及沉积物进行了系统取样、测试.结果表明:该地区表层和底层土壤中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14mg·kg-1和0.181mg·kg-1,分别是区域土壤汞背景值的6倍和3.6倍,初步分析原因为污灌、大气汞的干、湿沉降和使用含汞农药;水体汞含量平均值为1606.77ng·1-1,远远超过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的Ⅲ类水质标准(≤100ng·1-1),且水体汞含量随距化工厂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形态分析表明,水体汞大部分以粒子态和溶解态存在,活性汞只占很小一部分;沉积物样品中汞的含量范围为2.450-8.630mg·kg-1,平均值4.677mg·kg-1,污染程度随距化工厂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11.
李磊  黄士林  唐峰华  沈新强 《生态环境》2010,19(7):1715-1719
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东海近岸海域采集了4种贝类,对不同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006年6月调查海域4种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范围为0.25-0.59mg·kg^-1,褶牡蛎(Crassostrea plicatula)体内残留量最高;2007年6月残留量范围为0.80-1.50mg·kg^-1,紫贻贝(Mytilus edulis)体内残留量最高。在2次采样间4种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的平均值表现为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牡蛎〈紫贻贝。2006年6月调查海域各站点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范围为ND-0.78mg·kg^-1,平均值为0.31mg·kg^-1;2007年6月残留量范围为0.20-2.22mg·kg^-1,平均值为1.19mg·kg^-1。2次采样间贝类体内挥发性酚在调查海域的分布格局为东海中部〉东海南部〉东海北部。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主要受自身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土壤汞污染对油菜的氧化胁迫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土壤汞污染的植物毒性效应,利用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汞污染土壤对油菜的氧化损伤.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汞污染轻微促进油菜的生长,汞浓度超过1.0 mg·kg-1就显著抑制植物生长,引起叶片面积变小、失绿变黄甚至枯萎等生理现象.随着汞浓度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当汞的浓度增加到8.0 mg·kg-1时,MDA的含量是对照组的4.17倍.随着汞浓度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其中SOD和POD在8.0 mg·kg-1汞处理下,活性达到最大,CAT在0.5 mg·kg-1汞处理下活性最大.土壤汞含量为超过1.0 mg·kg-1时,油菜可食部分汞浓度大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的规定.油菜吸收的汞主要累积在根部,因此在利用此类植物进行土壤修复时,需要清除植物的地下部,才能实现植物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6种重金属对3种海水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主要海水养殖动物菲律宾蛤仔、刺参、褐牙鲆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水毒性法评价了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分别将受试动物暴露于不同浓度梯度的重金属Cd、Cr、Cu、Zn、Hg及As单种试液中,概率单位法求得半致死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同一种重金属对3种不同养殖生物的毒性存在明显差异(P0.05),Hg对菲律宾蛤仔、刺参及褐牙鲆3种养殖生物的96 hLC50分别为0.134 mg·L~(-1)、0.0246 mg·L~(-1)及0.238 mg·L~(-1);Cu为0.323 mg·L~(-1)、0.0499 mg·L~(-1)及0.975 mg·L~(-1);As为2.464 mg·L~(-1)、0.301 mg·L~(-1)及8.345 mg·L~(-1);Cd为2.843 mg·L~(-1)、1.111 mg·L~(-1)及6.787 mg·L~(-1);Zn为30.246 mg·L~(-1)、0.449 mg·L~(-1)及17.114 mg·L~(-1);Cr为32.591 mg·L~(-1)、2.205 mg·L~(-1)及95.137 mg·L~(-1)。6种重金属对菲律宾蛤仔毒性强弱:HgCuAsCdZnCr;对刺参毒性:HgCuAsZnCdCr;对褐牙鲆毒性:HgCuCdAsZnCr。综合结果表明:Hg、Cu毒性最强,Cd、As及Zn次之,Cr毒性最弱。研究结果可为海水增养殖区重金属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阳朔铅锌矿是广西境内一个较大型的铅锌老矿山。对阳朔铅锌周边耕作区、居民区土壤和白菜(Brassica rapa L.Chinensis Group)汞含量分布及污染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为汞污染防治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在铅锌矿下游耕作区、对照耕作区分别采集土壤样各66、38个,白菜样各35、20个;居民区采集土壤样17个。全部土壤和白菜样品采用MDS-2003F型压力自控密闭微波溶样系统进行消解,并用原子荧光测汞仪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阳朔铅锌矿下游耕作区土壤汞质量分数为(0.567 4±0.268 3)mg·kg-1,对照耕作区土壤汞质量分数为(0.147 1±0.039 5)mg·kg-1,居民区土壤汞质量分数为(0.188 0±0.097 2)mg·kg-1,分别为中国一些地区土壤汞的自然含量(0.071 mg·kg-1)的7.99、2.07、2.65倍。在铅锌矿下游耕作区土壤汞含量随着远离矿区方向依次降低。阳朔铅锌矿下游耕作区白菜根汞平均质量分数为27 600 ng·kg-1,茎汞平均质量分数为7 100 ng·kg-1,叶汞平均质量分数为19 300 ng·kg-1;对照耕作区白菜根汞平均质量分数为12 500 ng·kg-1,茎汞平均质量分数为4 800 ng·kg-1,叶汞平均质量分数为10 000 ng·kg-1,白菜汞含量分布特征与土壤汞含量分布相似。白菜植株各部位汞含量与土壤有效态(水溶态、交换态)汞含量显著相关,且根汞与之相关性最为显著,白菜植株不同部位汞含量表现为:根叶茎,上述特点表明土壤汞是白菜汞的主要来源。所采土样中有61.2%的土壤样汞含量超过了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二级标准的最低限值(0.2 mg·kg-1)。铅锌矿下游耕作区土壤汞污染最为严重,中等-严重污染以上占53.0%,中等污染占36.4%;居民区次之,中等污染占35.3%;对照耕作区污染最轻,均在中等污染以下。阳朔铅锌矿耕作区白菜植株各部位汞平均含量均未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这表明尽管耕作区土壤总汞严重超标,但由于土壤中有效态汞并不高,土壤汞污染并未对白菜汞含量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务川汞矿区汞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贵州省务川汞矿区的大气、地表水和土壤中汞污染的调查表明,务川汞矿区大气汞浓度为7-40000 ng·m-3,超出正常大气汞浓度1-4个数量级.地表水总汞为43-2100 ng·l-1,远高于对照区(15-29 ng·l-1);活性汞、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区,颗粒态汞是地表水汞迁移的主要方式.土壤总汞含量为1.3-360 mg·kg-1,远高于对照区土壤总汞含量(O.22-0.39 mg·kg-1),土壤剖面汞含量的垂向递减反映了大气汞的沉降是土壤汞的重要来源之一;同一地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一般为稻田总汞含量高于菜地和玉米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影响着土壤中汞的迁移和富集.  相似文献   

16.
葫芦岛市有色冶金-化工区土壤与植物汞污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有色冶金-化工区土壤汞、植物汞空间特征的分析,确定不同源对土壤、植物的影响。土壤表层汞含量以锌冶炼厂和氯碱厂及其附近为中心,向外围辐散降低,呈双中心分布,其含量为0.055~14.575mg·kg-1,平均值为1.435mg·kg-1;植物叶汞含量为柳树(Salix)>榆树(Ulmus)>槐树(Sophora)>丁香(Cytisus)>杨树(Populus)>松树(Pinus)>柏树(Cyparissus),其汞含量为0.029~2.700mg·kg-1,平均为0.182mg·kg-1。植物汞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以锌冶炼厂及其附近为中心,表明大气沉降作用对植物汞的含量有显著的影响,锌冶炼厂是植物汞含量的主要来源,有色冶金-化工区是我国汞污染最重的地区之一,其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大理地区的10个农贸市场所售土碱中As、Cd、Hg和Pb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土碱中重金属含量水平差异很大,As含量为2.79~3.87 mg.kg-1,Hg含量为0.036~0.061mg.kg-1,Cd含量为0~0.015 mg.kg-1,Pb含量为0.15~1.16 mg.kg-1。与相关国家标准相比,所有样品均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超标。供试土碱作为食品添加剂时每人每日As、Hg、Cd、Pb摄入量(EDA)均未达到日允许摄入量(ADI)。表明供试土碱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较小,但为安全起见,应建立土碱环境质量标准并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和比较胶州湾贝类养殖区和周边湿地两种不同类型湿地总汞和形态汞分布规律及差异,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分别在胶州湾周边湿地(大沽河河口、河套、南弓芦苇地、白沙河)和胶州湾贝类养殖区(红岛、胶南、黄岛、营海)采集了67份沉积物样品,用冷原子吸收法和连续提取法测定其总汞及不同形态汞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周边湿地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养殖区沉积物(P0.01),最高值出现在白沙河,为28.72 g·kg~(-1);最低值出现在营海,为1.04 g·kg~(-1),贝类养殖区和周边湿地p H无显著差异性.胶州湾贝类养殖区(0.037—0.228 mg·kg~(-1))和周边湿地(0.027—0.088 mg·kg~(-1))总汞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胶州湾贝类养殖区和周边湿地沉积物中不同结合态汞有着相同的分布规律,残渣态汞所占比例最大,交换态和可溶态汞所占比例最小.周边湿地中交换态和可溶态、残渣态汞所占比例大于贝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中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易氧化有机结合态、难氧化有机结合态汞所占比例均大于周边湿地.研究区域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红岛营海黄岛河套白沙河大沽河河口胶南南弓芦苇地,汞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计算结果表明,胶州湾周边湿地以及贝类养殖区沉积物均存在中等以上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珠三角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周边汞污染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于2014年1月,采集了马占相思、荔枝和芒萁等优势种的叶片样品192份,并同步采集相应表层土壤样品64份,采用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样品总汞含量,并运用ADMS模型对2013年大气汞年均浓度进行模拟,分析了植物叶片汞含量与土壤和大气汞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叶片的汞含量范围为0.0029~0.1741 mg·kg-1,荔枝叶片汞含量最高,为(0.0766±0.0395)mg·kg-1,其次为芒萁((0.0599±0.0370)mg·kg-1)和马占相思((0.0556±0.0396)mg·kg-1)。植物叶片汞含量与土壤汞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受风向和距污染源的距离影响显著,与ADMS模拟的大气年均汞浓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植物叶片汞含量变化与烟气扩散浓度的空间分异格局基本吻合,叶片对大气中汞的吸收在植物与环境的汞交换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叶片的生物监测可以反映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汞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些海洋微藻能分泌产生藻毒素,滤食性的双壳贝类食用有毒的浮游微藻并在体内累积藻毒素,进而引发贝类食用者或其它高等级动物中毒或死亡。脂溶性藻毒素是一些易溶于有机溶剂、因而易富集于动物脂肪组织中的微藻毒素,通常包含6大类,每种类均包括众多结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方法,研究了来自中国沿海55个站位的34种贝类中脂溶性藻毒素的种类结构及分布。结果表明,在中国沿海多种双壳贝类体内,存在多种脂溶性藻毒素组份,包括软海绵酸毒素OA(Okadaic acid)、扇贝毒素PTXs(Pectenotoxin)、原多甲藻酸Azaspiracid(AZAs)毒素、虾夷扇贝毒素 YTXs(Yesssotoxin)、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s)中的 Gymnodimine(GYM)和 Spiroloides(SPX)毒素;其中南部海域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主要以环亚胺类毒素 GYM 为主;北黄海主要以虾夷扇贝毒素 YTXs 为主,且虾夷扇贝毒素YTXs只在黄海海域检出,特别是主要存在于北黄海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中;渤海沿岸,主要分布有扇贝毒素PTXs;扇贝毒素PTXs和虾夷扇贝毒素 YTXs含量和检出频率都比较高;扇贝毒素共发现三种结构,其中酸式结构PTX-2Sa的检出率最高(44%),最高值为53.2μg·kg-1;其次是环亚胺类毒素中的GYM毒素,检出率为35.3%,最高值为39.1μg·kg-1;虾夷扇贝毒素 YTXs共发现三种结构,北黄海浮筏养殖虾夷扇贝中的虾夷扇贝毒素YTXs总量最高值出现在秋季的9月份;中国北黄海虾夷扇贝中YTXs毒素长年存在,秋季含量较高。微藻毒素的分布取决于产毒微藻的分布,目前中国贝类中的这三种主要微藻毒素的生物学来源还尚未确定。简言之,中国海产贝类中存在扇贝毒素PTXs、虾夷扇贝毒素 YTXs和环亚胺类毒素等多种脂溶性微藻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