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口海湾水库建成蓄水后,库底沉积物孔隙咸水影响库水的未来水质。文章选用河口海湾处典型沉积物中细沙,通过室内土柱盐分释放对比实验,从沉积物上覆水体盐分含量与沉积物-水界面盐分交换通量两方面探讨海湾水库蓄水前开挖排咸沟对抑制水体咸化的效果。实验设有三个土柱,分别在加入淡水前分别释出0mL、30mL、60mL孔隙咸水。结果表明,蓄水前释出沉积物孔隙咸水可以有效降低上覆水体盐分浓度,实验中后期三个柱的沉积物-水界面盐分浓度分别稳定在7.4 g/L、5.9 g/L、5.4 g/L左右;三个土柱中固液界面的盐分通量依次下降,并且释水量越多效果越明显。海湾水库蓄水前开挖排咸沟将有效抑制库水的咸化程度,如果结合抽排沉积物之上的高盐水效果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以为海湾水库水质咸化防治措施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底泥盐分释放对北塘水库水质咸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南水北调通水后,水源改变及水库调度对底泥盐分释放的影响,2005年7月,取0~60 cm深度的北塘水库原状底泥样品,在实验室内模拟分析不同底泥含盐量、不同蓄水水质及水位变动和扰动条件下底泥氯化物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底泥中Cl-含量为0.043%,释放强度为0.12g/m2·d,Cl-含量越高,释放强度越大.在底泥含盐量相同的条件下,蓄去离子水的底泥Cl-释放强度是蓄水库水的1.87倍.扰动状态下,底泥中的Cl-有5.0%~9.5%释放出来,高于静止状态的3.2%~5.6%.水库运行水位发生变化,将影响底泥盐分的释放.1.0m水深条件下Cl-的释放量是1.5m水深的5.8倍.水库四周地下水中Cl-浓度为8.0×103~4.2×104mg/L,远高于目前水库水的Cl-,浓度.因此,一定要避免水库在低于设计低水位和周边地下水水位的条件下运行,防止底泥盐分释放及地下水反向补给造成水库水质的咸化.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南水北调通水后,水源改变及水库调度对底泥盐分释放的影响,2005年7月,取0~60cm深度的北塘水库原状底泥样品,在实验室内模拟分析不同底泥含盐量、不同蓄水水质及水位变动和扰动条件下底泥氯化物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底泥中Cl~-含量为0.043%,释放强度为0.12g/m~2·d,Cl~-含量越高,释放强度越大。在底泥含盐量相同的条件下,蓄去离子水的底泥Cl~-释放强度是蓄水库水的1.87倍。扰动状态下,底泥中的Cl~-有5.0%~9.5%释放出来,高于静止状态的3.2%~5.6%。水库运行水位发生变化,将影响底泥盐分的释放。1.0m水深条件下Cl~-的释放量是1.5m水深的5.8倍。水库四周地下水中Cl~-浓度为8.0×10~3~4.2×10~4mg/L,远高于目前水库水的Cl~-浓度。因此,一定要避免水库在低于设计低水位和周边地下水水位的条件下运行,防止底泥盐分释放及地下水反向补给造成水库水质的成化。  相似文献   

4.
香溪河库湾底泥营养盐释放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水库调度带来的扰动影响,河道型水库支流库湾河口底泥营养盐释放为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增加了风险。文章通过在香溪河库湾河口采集底泥和水样,室内模拟扰动条件下,藻类外吸收源、扰动及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对底泥营养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扰动及外吸收源并存时,底泥氮磷释放量增大;扰动作用对磷释放影响较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弱,但对氮释放影响较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影响大;底泥释磷量随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升高而增大,释氮量则受其影响较小。三峡水库泄水和水华暴发、藻类大量繁殖将促进香溪河库湾底泥营养盐释放。  相似文献   

5.
通过底泥培养实验,并采用磷形态分级提取方法对底泥进行分析,研究了静止和水动力扰动这2种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对不同深度处底泥中磷迁移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静止还是在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均不仅降低了上覆水中溶解态活性磷(SRP)质量浓度,而且降低了不同深度处间隙水中SRP的质量浓度,并且还降低了底泥-上覆水界面SRP扩散通量.此外,当不存在和存在水动力扰动作用时,向表层底泥(0~10 mm)中添加锆改性沸石,不仅促使添加层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和盐酸提取态磷(HCl~-P)向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 OH-rP)和残渣态磷(Res-P)极大转变,降低了添加层中潜在可移动态磷(Mobile-P)含量,而且还降低了添加层下方底泥(10~20 mm)中Mobile-P含量.与静止状态相比,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对河道底泥磷迁移转化的影响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水动力扰动虽然可以增强锆改性沸石添加对表层底泥间隙水中SRP的钝化效果,以及对底泥-上覆水界面SRP扩散通量的削减效应,但是却会略微降低锆改性沸石添加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中释放的效率.表层底泥中潜在可移动态磷含量、不同深度处间隙水中SRP的质量浓度以及底泥-水界面SRP扩散通量的下降,对于锆改性沸石改良技术控制底泥磷向上覆水体释放至关重要.以上结果说明,无论是在静止还是在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均可以有效地控制河道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的释放.  相似文献   

6.
通过底泥培养实验,并采用磷形态分级提取方法对底泥进行分析,研究了静止和水动力扰动这2种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对不同深度处底泥中磷迁移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静止还是在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均不仅降低了上覆水中溶解态活性磷(SRP)质量浓度,而且降低了不同深度处间隙水中SRP的质量浓度,并且还降低了底泥-上覆水界面SRP扩散通量。此外,当不存在和存在水动力扰动作用时,向表层底泥(0~10mm)中添加锆改性沸石,不仅促使添加层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和盐酸提取态磷(HCl-P)向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rP)和残渣态磷(Res-P)极大转变,降低了添加层中潜在可移动态磷(Mobile-P)含量,而且还降低了添加层下方底泥(10~20mm)中Mobile-P含量。与静止状态相比,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对河道底泥磷迁移转化的影响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水动力扰动虽然可以增强锆改性沸石添加对表层底泥间隙水中SRP的钝化效果,以及对底泥-上覆水界面SRP扩散通量的削减效应,但是却会略微降低锆改性沸石添加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中释放的效率。表层底泥中潜在可移动态磷含量、不同深度处间隙水中SRP的质量浓度以及底泥-水界面SRP扩散通量的下降,对于锆改性沸石改良技术控制底泥磷向上覆水体释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结果说明,无论是在静止还是在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均可以有效地控制河道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实验模拟高州水库底泥中磷的吸附与解吸过程,分别对比不同样点底泥和不同磷浓度上覆水对底泥磷释放和吸附的影响,研究了水库底泥中磷的吸附与解吸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州水库不同样点底泥对磷的吸附和解吸的动态平衡浓度为0.03 mg/L~0.05 mg/L,不同磷浓度上覆水底泥对磷的吸附和解析动态平衡浓度为0.05 mg/L.上覆水和底泥中磷含量的高低均会影响磷的吸附和解吸动态变化.底泥中磷含量与磷吸附速率成反比;上覆水中磷含量与磷吸附速率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8.
福州山仔水库底泥磷释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福州山仔水库底泥中磷的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山仔水库底泥磷释放的主要因素是上覆水中的磷浓度、温度和溶解氧。并通过对底泥样品中的各种磷形态含量与上覆水中的磷浓度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贵州红枫湖底泥磷释放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温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pH、扰动、微生物等环境因子对红枫湖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底泥磷的释放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5℃时底泥磷的释放通量为0.59mg·m-2·d-1;25℃和35℃时底泥磷的释放通量分别为1.25和3.68mg·m-2·d-1。(2)厌氧(DO2.0mg/L)条件下,底泥磷释放显著,释放通量在1.15~4.57mg·m-2·d-1之间;好氧(DO6.0mg/L)条件下,底泥磷的释放通量仅为0.82mg·m-2·d-1。(3)底泥磷的释放与上覆水pH值密切相关,且释放量随上覆水pH值的升高而增大,当pH=5.5和pH=7.5时,底泥磷的释放通量分别为1.15和1.25mg·m-2·d-1;当pH=9.5时,底泥磷的释放通量为4.57mg·m-2·d-1。(4)扰动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通量(2.62mg·m-2·d-1)明显大于静置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通量(1.25mg·m-2·d-1)。(5)微生物对底泥磷释放有明显影响,灭菌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量明显大于有微生物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量。综上所述,高温、厌氧、高pH值、强烈扰动均可促进红枫湖底泥磷的释放,微生物对底泥磷释放有明显抑制作用。基于红枫湖底泥磷释放模拟实验结果,计算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红枫湖底泥磷的释放通量,在此基础上估算出红枫湖夏季热分层期间(6~9月)底泥磷释放量约为8.58t,占红枫湖水体总磷负荷(约28t)的30.6%,表明红枫湖底泥内源磷释放对水体磷负荷和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亟待开展底泥内源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0.
河流外源截污与治理后,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成为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扰动条件和不同底泥污染物浓度,对底泥中TN、NH_3-N、TP和COD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扰动强度增加了TN和COD的释放通量,缩短了TP的吸附/解吸平衡时间,对其他指标影响较小;底泥污染物浓度与污染物平衡释放量的相关性较弱,仅TN的平衡释放量与底泥浓度的拟合关系较好(最大R~2为0. 798)。  相似文献   

11.
韩琦  薛爽  刘影  洪悦  刘红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12):3737-3749
以沈阳市新开河底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河流底泥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释放途径,并分析了时间、温度、pH值、底泥粒径、盐度和上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对河流底泥DOM释放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底泥释放对上覆水体中DOM的光谱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底泥DOM释放影响程度最高的是间隙水的混合作用,其次是底泥表层静态释放,而悬浮颗粒释放对底泥DOM释放的影响程度较小.底泥DOM的释放量随温度,pH值,底泥粒径,盐度的增大而增大.上覆水体DOC浓度较高时,DOM由上覆水体向底泥迁移.扰动作用能够影响底泥DOM的迁移.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和类芳香族蛋白质荧光物质是底泥DOM中的主要荧光物质.河流底泥DOM向上覆水体释放的主要是激发波长分别为280~300nm和320~380nm的荧光物质.并且,扰动作用促进了荧光物质由底泥向上覆水体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水库浅水区底泥营养物质释放与藻类生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围格试验,通过对自然条件下的水库浅水区底泥及上覆水体的模拟,研究了水库浅水区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规律及其与藻类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库浅水区底泥营养物质在第10天开始释放,在第17天出现峰值,营养物质的释放会加速藻类的生长;改变底泥原始上覆水的水质条件,低浓度的原始上覆水可加速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同时藻类出现峰值的时间晚于高浓度的上覆水;雨季的到来可以加速底泥中P的释放,进而加速藻类的爆发,特别是绿藻爆发;藻类爆发前期,p H和溶解氧均会升高并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吸附与原位模拟实验,研究了镧铝改性凹凸棒粘土(La/Al@ACP)对水体有机磷的吸附性能及其覆盖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并通过沉积物磷分级、DGT技术、扫描电镜能谱技术探讨材料覆盖对沉积物磷形态影响机制.结果显示,La/Al@ACP添加后,上覆水及底泥间隙水中磷含量显著下降,并伴随沉积物有效磷通量的减少.有机磷形态分析表明,添加La/Al@ACP后活性态的Lab-Po不断向稳定态的Hum-Po转化,有效控制了底泥磷向上覆水释放的风险.La/Al@ACP作为一种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材料,可用于底泥内源磷的固定与控制.  相似文献   

14.
大沽排污河底泥释放总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考察了上覆水的溶解氧DO、pH值、温度、含盐量及扰动速率等环境因子对大沽排污河底泥释放总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底泥释放总氮的强度高于好氧条件和自然条件下的释放强度;上覆水的pH呈中性时底泥释放总氮的强度最大,酸性条件下底泥释放总氮的强度高于碱性条件;升高温度可促进底泥释放总氮;扰动可提高底泥释放总氮的强度,但当扰动速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而会抑制总氮的释放,因此,至最后实验结束时,扰动速率为60r.min-1的体系中底泥释放总氮的能力最强;当实验达到平衡时,含盐量为0mg.L-1的体系中底泥释放总氮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5.
北塘水库底泥盐分释放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塘水库作为天津市南水北调调节和事故备用水库的水质安全性,2005年7月~2006年1月,取北塘水库0~20cm混合底泥及0~60cm的圆柱状底泥,在实验室模拟了温度变化、风浪扰动、换水、下渗等条件下底泥Cl-的释放过程和释放强度,分析了Cl-释放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底泥中Cl-的释放速率越快,但释放量的差别随时间变得越来越小。在扰动条件下,10d以后,0~20cm混合底泥中的Cl-几乎全部释放出来。每换一次水,底泥中Cl-的释放量都会明显下降。释放和下渗将导致水库底泥中Cl-的含量不断降低,南水北调通水后,如果能保证一定的供水频率以及换水周期,北塘水库水质将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6.
李乾岗  魏婷  张光明  仙光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10):2318-2325
为了解三角帆蚌对白洋淀底泥的影响,以白洋淀淀区水和底泥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并结合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了三角帆蚌的活动对底泥氮、磷释放以及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三角帆蚌的生物扰动作用显著提高了底泥氮、磷的释放,上覆水中TN、NH3-N和TP浓度分别提高了0.18、1.1和1.2倍,颗粒态NH3-N和可溶性磷浓度的增加是上覆水中NH3-N、TP浓度增加的主要来源.②三角帆蚌的生物扰动作用轻微提高了上覆水中CODCr的浓度(P < 0.05),并降低了底泥中全氮、全磷的含量,将底泥中全氮、全磷的削减率分别提高了26.0%和10.9%,底泥氮、磷释放规律的不同是导致全氮削减率高于全磷的主要原因.③三角帆蚌的活动可显著降低水中蓝细菌的数量,为其他微生物提供了更多生态位,从而提高了脱氮除磷功能菌丰度和微生物多样性,但是三角帆蚌对底泥中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影响较小.研究显示,三角帆蚌能极大地促进白洋淀底泥氮、磷释放,同时降低内源污染风险,并提高上覆水脱氮除磷功能菌丰度和微生物多样性,可依据实际情况用于白洋淀湿地修复中.   相似文献   

17.
锆改性沸石添加对重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和钝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通过模拟实验并结合磷形态分级提取和生物有效磷提取,考察了锆改性沸石添加对重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和钝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锆改性沸石添加不仅会降低间隙水中磷的浓度,而且也会降低底泥-水界面磷扩散通量,从而降低了底泥中磷向覆水体的释放风险.锆改性沸石添加会促使底泥中弱吸附态磷(NH_4Cl-P)、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和盐酸提取态磷(HCl-P)向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r P)和残渣态磷(Res-P)转变,而底泥中NH_4Cl-P和BD-P这2种容易释放态磷的降低有助于减少底泥中磷释放的风险.此外,锆改性沸石添加降低了底泥中了WSP(水溶性磷)、RDP(易解吸磷)、FeO-P(铁氧化物-滤纸提取磷)和Resin-P(阴离子交换树脂提取磷)这4种生物有效磷含量.锆改性沸石添加控制底泥磷释放的机制为:锆改性沸石添加,一方面可以钝化底泥中潜在可移动态磷和生物有效磷,达到减少底泥中磷向间隙水中释放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锆改性沸石的吸附作用直接去除间隙水中的磷;而间隙水中磷浓度的降低,会降低间隙水和上覆水之间磷的浓度梯度,进而降低了底泥-水界面磷扩散通量.以上的结果显示,锆改性沸石是一种有希望的可以钝化河道底泥中磷并控制其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改良剂.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水库上覆水环境对底泥释磷强度的影响,确定底泥释磷强度与环境要素的定量线性关系,阐明不同水环境条件下底泥释磷机理。2014年8月对大河口水库采集底泥样品,进行了4因素(水温、pH、水动力、溶解氧)5水平底泥释磷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温度升高有利于底泥磷的释放,25℃条件下底泥平均释磷强度为30.04 mg/m2,是5℃条件下释磷强度9.01 mg/m~2的3.3倍。(2)强酸碱条件均有利于底泥磷释放,中性条件下底泥释磷强度最小,试验期内强碱条件下(pH=9.5)底泥释磷强度分别是强酸条件(pH=5.5)和中性条件(pH=7.0)释磷强度的1.1倍和1.9倍。(3)增加扰动可加速泥水界面交换,促进底泥磷释放。高强度扰动下底泥最大释磷强度为25.18 mg/m~2,是静置条件下的3.8倍。(4)随溶解氧浓度增大底泥释磷强度呈下降趋势。DO为6.5 mg/L以上时,底泥释磷呈现"负释放"状态。(5)底泥释磷强度与温度、pH、水动力环境因素二次函数曲线拟合最优,与溶解氧三次函数曲线拟合最优。  相似文献   

19.
锆改性高岭土覆盖对底泥与上覆水之间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喆  林建伟  詹艳慧  王虹 《环境科学》2016,37(4):1427-1436
以无覆盖和高岭土覆盖作为对照,通过底泥磷释放控制模拟实验考察了厌氧条件下锆改性高岭土覆盖对重污染河道底泥与上覆水之间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重污染河道底泥会释放出大量的磷进入上覆水中,且所释放出来的磷主要以溶解性磷酸盐为主.高岭土覆盖可以略微降低底泥磷向上覆水迁移的通量,而锆改性高岭土覆盖则可以极大降低底泥磷向上覆水迁移的通量.被高岭土覆盖层所吸附的磷中29%以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形式存在和63%以残渣态磷(Res-P)形式存在.被锆改性高岭土覆盖层所吸附的磷中绝大部分(90%)以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P)和Res-P形式存在,厌氧状态下很难被重新释放出来进入上覆水体.与无覆盖相比,厌氧条件下锆改性高岭土覆盖不仅不会促进底泥BD-P的释放,而且还会促进底泥NaOH-P的形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固相31P核磁共振(NMR)技术分析证实了锆改性高岭土覆盖层吸附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机制为配位体交换和形成内配合物.上述结果说明锆改性高岭土适合作为一种活性覆盖材料控制重污染河道底泥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20.
锁磷剂对杭州西湖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索杭州西湖高有机质底泥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技术,分别于春、夏、冬这3个季节采集西湖8个湖区的原状泥柱,进行室内磷释放过程连续培养,研究锁磷剂Phoslock对底泥磷释放通量的控制效果.结果发现,西湖底泥冬、春季磷释放通量较小,全湖平均分别为0.13 mg·(m~2·d)~(-1)和0.29 mg·(m~2·d)~(-1),而夏季则大幅度增高,全湖平均释放通量为3.29mg·(m~2·d)~(-1),每日全湖释放磷可达23.7 kg(以P计);空间上,磷释放通量受底泥有机质含量控制,底泥有机质污染重的湖区总体上磷释放通量大,而与底泥磷含量及有效态磷含量关系不大;投加630 g·m~(-2)的锁磷剂能够有效控制西湖底泥磷释放,在3个季节所有点位,均能将上覆水磷含量控制在0.010 mg·L~(-1)以下,夏季磷释放通量大的时期,锁磷剂的控磷效果达98%.本研究结果表明,即便对于高有机质含量、"香灰土"特征的西湖沉积物,锁磷剂的控磷效果也比较好.在西湖富营养化治理工程中,可以考虑在局部湖湾投放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