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土资源部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5)》显示,2014年中国地质勘查投入1145亿元,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49处.油气勘查取得重大突破,页岩气首次探明地质储量1068亿m3.《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0.6亿t、天然气9438亿m3,45种主要矿产中有36种矿产的查明资源储量增长.其中,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增长2.0%,天然气增长6.5%,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增长3.2%,铁  相似文献   

2.
基鲁纳铁矿位于瑞典北部诺博登省的基鲁纳地区。该矿自1902年开采至今已达半世纪以上,是世界著名的铁矿产区之一。据1972年不完全统计,该区的铁储量为34.1亿吨,铁金属量17.6亿吨,年产富精铁矿约为2000万吨。诺博登成矿区的大地构造位置,介于瑞典北部诺尔兰区的卡累利阿带及北部诺尔兰边缘带的交界处。它主要由一套不同变质程  相似文献   

3.
攀钢基地位于康淇地轴中段两侧边缘一个古裂谷带中。裂谷带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形成储量丰富、种类齐全的矿产资源,其中钒、铁地质储量名列全国第一,钛矿资源居世界之首,钒矿占世界第三位,铁矿仅次于鞍本地区,名列全国第二位。 攀钢基地矿产资源体系由核心资源(铁矿和炼焦煤)和辅助原料资源(动力煤、熔剂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菱镁矿等)构成。在核心资源中,以攀西铁矿运在六盘水和以六盘水的炼焦煤运在攀钢,构成钟摆式运输系统。基地矿产资源体系和钟摆式运输,基本上能满足攀钢基地对矿产资源的要求。 攀钢基地矿产资源体系和攀西—六盘水之间钟摆式运输系统的形成,决定了攀钢二基地必须建在攀西(渡口至西昌)地区。否则,将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硫铁矿渣制取海绵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硫酸用的原料硫铁矿或硫精砂(化学分子式FeS_2),经沸腾炉焙烧后,炉气中的二氧化硫用于制造硫酸,但排出的灰渣中的铁元素在我国至今还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硫铁矿资源,但含硫30%以上的富矿仅占储量的10%,其余矿石平均含硫在15~20%左右。由于各种原因,未经选矿富集,就直接将中、低品位矿供给硫酸厂作原料,品位低对铁元素的  相似文献   

5.
关中地区表层土壤碳储量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碳储量问题是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关系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发展、平衡与兴衰。论文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大量数据,用实测方法计算出关中地区表层土壤(0~0.2m)全碳(TC)储量为1.50×108 t,平均储量为4994.16t/km2;其中,有机碳(TOC)储量为0.71×108 t,平均储量为2350.14t/km2。通过对研究区内表层单位土壤碳储量分布规律的研究发现,TOC储量在基岩山地和低山丘陵等植被覆盖较高的地区相对较高。对表层土壤的平均碳储量分别按照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地貌单元和成土母质类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粗骨土的平均有机碳和全碳储量均最高,风沙土均最低,黑垆土的平均无机碳(TIC)储量最高,棕壤最低;农用地中,林地的平均TOC和TC储量最高,TIC储量最低;各地貌单元平均TOC储量的大小顺序为:基岩山地﹥低山丘陵﹥平原﹥黄土高原﹥黄土塬;成土母质为山前洪冲积的土壤平均TOC储量最高,渭河冲洪积土壤最低。  相似文献   

6.
InVEST模型对锡林郭勒草原碳储量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四大草原之一,也是内蒙古主要的天然草场。近年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锡林郭勒草原区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草原区碳储量也发生改变。本文尝试应用In VEST模型中的碳储量模块对2013年锡林郭勒草原碳储量进行研究,从而探究In VEST模型在碳储量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锡林郭勒草原各草地类型的地下碳储量明显多于地上碳储量;(2)草甸草原碳储量典型草原碳储量荒漠草原碳储量;(3)应用In VEST模型计算不同草地类型地上和地下碳储量,草甸草原分别为196.7 g?m~(-2)和1385.2 g?m~(~(-2));典型草原的分别为133.4 g?m~(-2)和688.9 g?m~(-2);荒漠草原的分别为56.6 g?m~(-2)和301 g?m~(-2)。应用In VEST模型计算出来的碳储量值与前人采用实地采样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所以In VEST模型对于草原区碳储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正> 最近,地质工作者在蒙古接连不断地发现了新矿床。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的河间地区发现的铜矿床,已进入世界十大铜矿之列。分布在蒙古各地的煤层,估计总量在100亿吨以上。在萤石矿的储量方面,蒙古正在争夺于世界的头两位。同时,钨和锡非常丰富,铅、锌、铁、金和宝石等也不少。  相似文献   

8.
生物礁滩灰岩,储层非均质性强,横向变化快,在开发前期井少条件下储量不确定性大。通过对地质模型的储量不确定性成因分析,获得了油藏储量的概率分布,评价了储量的不确定性且预测了储量存在的风险和潜力,优选出了后续开发方案研究的基础模型。同时明确了储层构造、地震预测对地质模型的影响程度,储层变差函数及油水界面,有效厚度下限是影响非均质性强的礁滩灰岩油藏地质储量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各不确定性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出了减小储量不确定性的建议,指出了地震预测对有效储层的识别能力是油田储量的潜力及风险的关键因素。这种储量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可为下一步投资建议、井位部署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中国2003—2015年GRACE水储量数据、GLDAS-Noah地表蒸散发数据、地面实测降水数据为数据源,基于Theil-Sen Median 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中国水储量、降水量以及蒸散发量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并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了中国水储量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2006年以后中国整体水储量年际变化剧烈,且降水和蒸散发可以识别水储量异常时段内的特征信息;2) 2003—2015年全国各地水储量、降雨量和蒸散发量变化空间分布差异明显;3) 全国共有18.6%的地区气候因素对水储量变化的方差解释量超过50%,主要位于中国东北、东南沿海、四川盆地、青海高原以及新疆西北部地区;4) EOF分解的GRACE水储量各主成分信息可以表征研究时段内中国地区整体和局部的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济南市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运用In Vest模型估算了济南市生态系统碳储量,分析了济南市碳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20年济南市济南市碳储量约为1.94亿t,较2010年减少0.14亿t,主要受城市化发展部分土地利用类型由耕地转移为城镇用地。辖区内碳储量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且呈下降趋势;林草地等生态绿地碳储量呈增长趋势,说明济南市在增绿护绿上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施加秸秆及配施生物炭对茉莉花园土壤碳(TC)、氮(TN)、磷(TP)和铁(Fe)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并探讨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响应,以福州茉莉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秸秆、秸秆配施生物炭3种处理样地,对施加处理下福州茉莉花园0~10 cm表层土壤碳、氮、磷、铁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加处理下,茉莉园土壤TC、TN含量均值表现为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秸秆处理>对照处理(p<0.05),TP含量均值表现为秸秆处理>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对照处理(p<0.05),土壤Fe含量均值表现为秸秆处理大于对照和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茉莉花园表层土壤铁含量(p<0.05).其次,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较对照和秸秆处理提高了土壤C/N、C/P、C/Fe、N/P、N/Fe、P/Fe (p<0.05);茉莉花园0~10 cm土壤碳储量、氮储量、磷储量均值表现为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提高比例分别为46.5%、20.2%、10.2%,土壤铁储量表现为秸秆处理>对照处理>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此外,秸秆施加处理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CN),增加了土壤碳库活度指数(CPAI)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同样大幅度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并显著提高了土壤碳库指数(CPI),但这部分主要是活性较低的稳态碳(CNA),因此,秸秆配施生物炭降低了土壤碳库活度(CPA)、土壤碳库活度指数(CPAI)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总体来看,从土壤固碳角度考虑,秸秆配施生物炭是更合理的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50a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收支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尚不清楚。论文以西北干旱区流域绿洲水土开发的典范--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Bookkeeping模型,利用多期土地覆被类型图、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历史文献及实地调查资料,开展玛纳斯河流域近50 a荒漠转变为绿洲农田和农田弃耕两种主要土地覆被变化对碳收支的影响研究。玛纳斯河流域的垦殖活动有利于碳储量的增加,在1962-2008年的46 a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流域植被碳储量增加6.34×105 t,土壤碳储量增加3.14×106 t,总碳储量增加3.77×106 t。受土地覆被变化面积和转换类型碳密度差异的影响,不同土地覆被类型转换对碳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荒漠草地、裸地开垦为耕地均引起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显著增加;林地开垦为耕地引起植被碳储量减少,土壤碳储量增加,总碳储量减少;而耕地弃耕通常会导致流域碳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丁岳  王柳柱  桂峰  赵晟  朱望远 《环境科学》2023,44(6):3343-3352
研究土地利用方式与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的关系,对于区域碳排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和PLUS模型,探究并预测研究区2000~2018年和2018~2030年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2000、 2010和2018年碳储量分别为7.250×108、 7.227×108和7.241×108 t,呈先减后增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导致碳储量降低.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应,研究区碳储量空间分异显著,并以碳储量分界线为界,呈现“东北低西南高”特征.预测结果显示,至2030年碳储量为7.344×108 t,较2018年增加1.42%,林地面积的增长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原城市群区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有效评估中原城市群碳储量,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分别为1689.59×106t、2035.36×106t、2066.34×106t和2093.05×106t,呈现持续增加趋势;2030年经济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为2162.45×106t、2179.39×106t和2174.28×106t,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最高.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下降导致其碳储量减少约250×106t,林地面积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103.4×106t,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87.77×106t;耕地和草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005~2030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碳储量分别为11.38×106t~214.24×106t,碳储量的变化反映出城市土地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已经达到峰值,且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可能更适合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在外贝加尔东北部发现的乌多坎含铜砂岩矿床,无论是在铜的勘探工业储量方面还是在其有别于已知建造的含铜砂岩矿床的一系列突出地质特点方面均是独一无二的。根据勘探结果,乌多坎矿床的铜储量为20百万吨以上,铜的平均含量为1.5%。伴生组分:银,平均含量为13g/t矿石中);金,含量为0.5g/t(精矿中);铁,与黄铁矿结合的。该矿床是含铜砂岩矿石建造的典型代表,具有该矿石建造所固有的一切特征(矿化局限于红色岩组的沉积建造中,具成层现象;矿体顺围岩层产出,在地质年龄沿横向变化的剖面中成层分布,具有原生矿物分带)。…  相似文献   

16.
构建土地利用碳储量数据库,基于InVEST模型Carbon模块,得到广东省1990~2020年碳储量时空分布情况.用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分析格网尺度下碳储量时空分布特征,用Anselin Local Moran’s I得到LISA集聚图.然后运用PLUS模型和14个土地利用驱动因子预测2050年土地利用及其碳储量分布.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区域碳储量高低,林地、草地等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地类碳密度最高,分别是188.44,329.34Mg/hm2.碳储量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中部低、北部高、东西中等的特点.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特征一致,碳储量显著高值集聚区域分布在建设用地少、生态用地多且连片的粤北地区,显著低值区域分布在国土开发强度和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高的珠三角地带.在自然发展情景下,到2050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碳储量将减少4327.21万Mg,随着国土空间进一步开发,环珠江口沿岸城市碳储量持续下降.增加植被生态系统碳储量,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继续维持粤北山区生态保护屏障的重要地位,减缓珠三角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能力,形成平衡协调的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格局.  相似文献   

17.
人工防护林碳储量估算——以新疆墨玉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9年8月对新疆墨玉县人工减排林样地进行实地调查取样,获得该地区人工减排林生态系统植被生长状况各种数据,利用这些数据采用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为基础的植物碳储量估算方法及土壤剖面有机质百分含量推算土壤碳储量的方法分别对干旱区人工林植被、土壤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干旱区墨玉县玉北固阻结合流沙固定技术试验示范区人工减排林现有碳储量4522.01Mg,波斯坦库勒天然稀疏植被封育区现有碳储量1840.12Mg,土壤平均碳储量相差不大,分别为25.91t/100m2和27.39t/100m2。波斯坦库勒天然稀疏植被封育区内大多是幼龄林,碳储量并未达到最大,随着树木的生长,这些林木还能够固定一定量的大气碳,波斯坦库勒天然稀疏植被封育区的生态系统碳储量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疆减排林区碳储量将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付帅  彭雨欣  徐炳先 《环境工程》2023,(10):163-172
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引起流域生境及其碳储量改变,为探明土地利用更替对碳储量造成的影响,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InVEST和PLUS模型甄别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及碳储量时空分布特征,探索自然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情景下流域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响应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鄱阳湖流域水域、建设用地均呈扩张趋势,而土地碳储量持续下降;在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情景下,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数量均减少,在生态保护情景下,草地呈现减少而林地呈现扩张,在自然发展情景中耕地呈现扩张;较2020年,在自然发展、城镇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2030年碳储量,分别下降19万,149万和上升25万t,且土地利用分布与碳储量分布呈高度一致性。明确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及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有利于流域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流域“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世界的煤炭资源数量巨大、品种丰富,储量约在10~13万亿吨之间,其中可采储量估计为1.5万亿吨。若按目前27亿吨的世界年产量计算,现有的储量足供开采500年以上。尽管这些储量不是遍及每个国家的所有角落,但也有着它世界性的地理分布,尤其在与石油比较时,  相似文献   

20.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耕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红壤性稻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长期施肥(1990~2006年)对稻田表层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讨论了耕层厚度变化对碳储量估算及处理间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长期施用化肥相比,有机物的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碳储量,其碳储量为57.7~66.2 t/hm2,比试验前高出18.7~27.2 t/hm2,而长期施用化肥碳储量提高幅度平均为5.4 t/hm2.红壤性稻田土壤饱和固碳量为84.0 t/hm2,与目前碳储量相比还有17.8~43.7 t/hm2的固碳潜力.研究证实,土壤碳储量与土壤容重和表层土壤厚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以20 cm或23 cm作为统计厚度估算表层土壤的碳储量将分别低估20.6%和11.3%,其中有机物施用处理碳储量低估幅度最大(分别为26.8%和18.9%);另外,用相同统计厚度进行碳储量估算减小了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从稻田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来考虑,有机物配合化肥施用是红壤稻田较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