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不但要尊重并认同环境要素的内在价值、尊重并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良好状态,更要保护人类的健康。只有“人”与“环境”都受到了保护,都不因对方而受到损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关系和命运共同体。环境健康权是环境健康利益的权利表达,也是健康权与环境权在主体、客体和内容上的全面对接和融合的结果,反映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环境健康权的损害往往表现为环境要素、环境功能与公众健康的共同损害,环境要素的损害是因,环境功能和公众健康的损害是果。通过规范人们的环境行为,保护公众免受环境有害因素侵害、预防环境要素的损害,维持和改善生态功能,是保障环境健康权的应然路径。国际环境法制已将公众健康从保护对象提升为一项重要的法律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司法适用。保障环境健康权也成为我国环境法制的新趋向,但《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仍缺失对环境健康权的宣示,也缺乏更多、更完备的环境健康权保护制度设计。在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应该赋予《野生动物保护法》以新的历史使命,让它成为保障环境健康权的一道制度城墙。通过吸收国际环境法制发展成果和借鉴我国《环境保护法》等先进立法经验,我们应将保障环境健康权确立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最终立法目的,建立全覆盖的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许可制度和人工繁育重点野生动物用途管制制度,针对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开发、利用、消费行为,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保障环境健康权的野生动物分类制度和从源头到末端的交易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已经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问题,对生态环境本身造成损害需要承担责任将成为中国法治时代又一个崭新的命题,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担责因何而生、又因何而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确立的理论根据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只有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确立的理论基础,才能促进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有效构建与救济机制的健康运行,才能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研究视角,探讨了生态文明观作为中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确立的理论基础之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扫清了环境损害责任确立的思想和认识障碍,而且回应了个别学者对环境损害责任成立的质疑,为环境损害责任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不仅如此,生态文明观还为环境损害责任的实施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法治保障,是生态文明观孕育了环境损害责任。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生态文明观之所以能够孕育环境损害责任制度的原因,是因为生态文明观与环境损害责任有诸多内在的共同性:生态文明观与环境损害责任之间同根同源,都起源于生态环境危机的时代背景,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共同的手段就是环境法治,最深层次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未来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应当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思想指南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环境”、“环境系统”与“环境质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分别给出了它们的科学定义。力图澄清和纠正目前流行的许多混乱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和提法,希望能引起环境科学界对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研究工作的关注和兴趣。  相似文献   

4.
附加环境因素: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李嘉圈模型中,若将环境成本用追加的劳动投入来衡量。可以发现,环境成本的引入将修正传统的比较优势格局。在H-O模型中耐加环境因素,亦即假定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搴而起作用。则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将建立在包含环境要素真实价格的基础之上。本文最后指出,环境要素的真实价格与现实价格的脱离,使“显示的比较优势”有可能与真实的比较优势发生偏离。从而损害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教育战线面临的重要任务。国家教委强调,教育要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总目标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战略要点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一是发展,它的内涵已从单一的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领域中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各种变革。发展是指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那些由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法律制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在于其“外部不经济性”;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在于构建环境经济法制制度、“命令和控制”措施以及宣传、教育手段等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由此,本文研究了我国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二元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对于因环境污染所产生的环境侵权,通过保险制度来解决因环境污染所导致的损害,日益成为众多环境法学者关注的问题。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建立在侵权法和责任保险理论之上,成为解决环境侵权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环境侵权责任保险问题,国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环境责任保险予以干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环境侵权责任保险的模式。我国应构建商业保险和强制保险并存的“二元化”的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8.
[环境与经济双赢乌托邦]的误区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人们之所以赞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是因为许多事实表明 ,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是怎样可以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的。但是 ,人们面临的不总是这种可以“双赢”的机会。有时人们会处于痛苦的“两难境地” ,———被迫在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间做权衡取舍。一些学者批评说 ,可持续发展是用“骗人的简易性和自我论证的表面意义 ,掩盖了其内涵的模糊性”(泰瑞·安德森 ,《从相克到相生———经济与环保的共生战略》 ,改革出版社 ,1997)。我以为 ,如果不对环境与发展的“双赢区间”和“两难区间”加以具体区分 ,并研究其相互转化的条件 ;如果只是由于“…  相似文献   

9.
AI时代,算法以弥散性的方式迅速扎根生态环境领域,而且在不断深入与扩张。以数据为基础的算法借助自动化分析,内嵌环境决策各环节,决策效率极大提升,环境决策日趋算法化。然而,算法技术在提高环境决策质量与速度的同时,也将“算法黑箱”“算法霸权”“算法歧视”等基因性风险带入了决策过程,衍生环境决策失准、专业壁垒倍增、公众参与程度低等场景化风险。这种复合性的内生风险统一表现为政府信任危机、环境非正义加剧、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权悬置,因此,直接限制了算法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功能发挥。究其根源,环境决策与算法在互动过程中,环境决策的公开性、风险性、社会性与算法的不透明性、自主性、资本性不乏对立、叠加及互斥。算法的介入,使得其与环境决策的属性矛盾,不仅无法得到及时缓冲,反而进一步激化。由此可见,规制环境决策算法化衍生风险的关键在于调和环境决策与算法本质属性的矛盾。为此,该研究立足环境决策算法化所带来的“利”与“弊”,透析其衍生风险的内在逻辑,对环境决策与算法的本质属性进行适当的“扬抑”,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场景化规制路径。所谓的“扬抑”,本质上是对算法技术与环境决策制度内涵利益之衡量。由此,为确保算法在生态环...  相似文献   

10.
环境规制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减排的重要手段,而科学合理地划分环境管理权力是夯实环境规制减排绩效的制度基础。厘清环境分权、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优化环境管理体制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此,文章将环境规制、环境分权和农业面源污染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基于2005—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环境分权、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显示:①环境规制是抑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环境分权、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环境行政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则表现为负向作用。②环境事务管理权力的下放将恶化环境规制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应,引发“绿色悖论”效应,其中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的影响尤为突出。③从区域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环境事务管理权力下放引发的“绿色悖论”效应显著,而东部地区则不显著。④环境规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随环境分权程度的变化呈现出门槛特征。伴随环境分权程度的提高,环境规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由“援助之手”转为“攫取之手”。因此,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应制定差异化的环境分权策略。一方面,环境行政权力应适当下放,而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权力要逐步上移;另一方面,进一步压缩中西部地区环境政策自由裁量空间,加大农业环境考核与监督力度。同时,建立长期动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形成联防联控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1.
环境损害赔偿之关键前提:因果关系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随之引发的环境损害问题越发严重。然而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大多数损害得不到赔偿。因果关系判定,作为环境损害赔偿的关键前提,正是我国面对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环境损害的因果链条,以科学严谨的角度,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程序;而后,为了避免由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而导致该程序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发生,本文对国外先进的因果关系判定原则进行了分析,并以此建立了判定程序和判定原则相结合的因果关系判定体系,该体系旨在帮助遇到"瓶颈"的判定程序能够按照体系中的判定原则以一种"迂回"的方式继续进行。本文所构建因果关系判定体系,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实用性和时效性,避免了因果关系判定这一关键环节陷入无休止的考证和证明之中,对环境损害赔偿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技术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it is not the main duty for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to institut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proceedings, the existence of "reserve" prosecution right of plaintiff not only is beneficial to timely prevention and cure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but also contributes indispensable judicial supervision force to the environmental legality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safeguard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s, many local prosecutorial organizations have practiced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s litigation. Since Chinese law has not made explicit stipulation on the function of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instituting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the plaintiff’s subject qual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stituted by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is still in question. In order to propel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to completely and fully exercise their power of supervision and prosecution, there shall be corresponding legislation that provides powerful guarantee for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instituting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相似文献   

13.
环境规制的界定、分类与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Chipko运动启发,本文对环境规制的内涵做了重新界定.基于这一界定,将环境规制分为显性环境规制和隐性环境规制,其中,显性环境规制又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性环境规制和自愿性环境规制;分析了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内涵与特征等,着重提出了隐性环境规制这一全新范畴,并对其涵义、生成与作用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规制主体、规制对象、规制成本和效率等方面探讨了不同环境规制闻的联系与区别;研究了环境规制的演变过程.本文的意义在于,对政府而言,对隐性环境规制的探索,可能扩大了政府环保策略的选择与运用空间;对企业来说,则打开了长期为人们所忽略的一个"环境规制黑箱",丰富了人们对企业环境决策变量的认识,为改善和优化企业的环境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一直受科学家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无法确切论证气候变化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及对小岛和低地国家带来损害情况下,该议题自提出至今的进展都举步维艰。本文对议题谈判进展及各方立场进行梳理,提出未来谈判和规则的制定应以全球气候正义为价值衡量标准,树立整体观上的气候正义理念。并对气候正义内涵进行具体解读:一是以人权保护为维度,指出保护小岛和低地国家的基本人权是实现气候正义的逻辑前提;二是指出应当基于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的传统分析视角,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作为设定权利与义务分配机制时的基础标准;三是气候正义要求一国在行使权利时应遵循领土无害使用原则,负有不污染和破坏他国环境和生态的义务,如违反便可能引发国家责任或惩戒。本文进而以气候正义为价值指引提出三种救济路径:一是国家责任路径,以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的规则或原则为法律依据,根据一定的规则,来判断当事国的损害行为或结果是否构成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二是国际环境规制路径,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所确立的遵约与履约机制下解决问题,利用市场机制和激励手段如基金和保险支持制度来救济或补偿损失与损害;三是国际环境争端解决路径,主要以磋商、协商、和解、谈判等非强制性方式及国际仲裁、国际司法的法律手段解决气候争端。在救济路径上,应以全球规制路径为主,以国家责任路径为补充,以环境争端解决方式为程序性保障。中国基于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推动者,应表明立场,以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为谈判基础,加强南南合作,履行国际气候承诺,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推进该议题的国际谈判。  相似文献   

15.
在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扩展的基础上,分析和验证了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应用联合国统计司公布的中国1986—2002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数据,通过计量模型论证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假设。结果发现,收入差距扩大会刺激二氧化碳排放,收入差距越大这种影响的效果就会越恶劣。而且收入差距因素还会通过作用于经济增长,促使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加强。延迟转折点的到来。因此,我国目前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为目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这将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论环境治道变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政策型态是指环境政策采取的存在方式。根据我国环境政策的绩效表现和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前景 ,我国环境政策应从“政府直控型环境政策”转向“社会制衡型环境政策” ,谓之“环境政策转型” ,主要途径是扩大社会环境权益 ,同时适当简化政府环境管理过程。为了进一步激励社会力量的环境保护行动 ,建议设立“环境权益保护日” ,并建立“全国环境保护协会”。  相似文献   

17.
环境公平问题既有研究述评及研究框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不公平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现实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日益成为环境经济学的一个着重关注领域,但既有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理论基础。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环境公平定义的代表性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环境公平的认识。然后笔者在各种形式的环境不公平研究(包括不同群体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的研究和不同区域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的研究)、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获取相应的变量数据进而用计量模型的方法和借鉴收入差距的分析方法)等既有研究进行梳理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提出:环境不公平问题的实质是经济利益不公平问题的转化与延伸,应在这一认识前提下来探讨环境公平问题、来建立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框架。进而提出:以经济学方法讨论利益主体之间如何实现公平享有环境利益、公平分配使用环境容量、公平承受环境破坏后果、公平分担环境维护责任、公平分担环境治理成本,是环境公平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Adverse consequences to the ecological system and human health caused by impacts potentially attributable to climate change have already drawn great and widespread concern of many scientist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owever, we still have a hard time determining exactly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environment or the damage that climate change inflicts on countries comprising small islands or low-lying lands in light of today’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gress for dealing with the issue of loss and damage has been struggling for a long tim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pres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egins by summarizing talks on the concept and the positions of commentators. The author is propos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climate negotiations and rule-making process be based on global climate justice as a standard for measuring value. Also,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a holistic view of climate justice be established. Generally, three aspects of climate justice can be derived. First, the dimension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shows that protection of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is a logical precondition if small-island and low-lying countries are able to achieve climate justice. Second, the definite and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corrective justice hold the view that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be upheld as a basic standard of allocating rights and dutie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Third, climate justice requires that any state follow the “no-harm principle,”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rul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the obligation of states to prevent the use of their territory for causing trans-boundary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shall be a violation of state responsibility, which incurs international punishment. Then we put forward three remedial approaches in light of climate justice, including the approach of State Responsibility (SR)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and rule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Based on clear rules, the judge can determine whether the damaging behavior or the damage perpetrated by a state party constitutes a state responsibility.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EB), which means solving the problems within the framework established by the Conventions on Climate Change, takes advantage of the market mechanisms and incentives such as fund and insurance support system to relieve or compensate the loss and damag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IEDSM), which includes the means such as consultations, negotiations, nonmandatory ways an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judicial ways to solve these disputes, functions as a procedural safeguard. As an active promoter of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China should no doubt stand by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 (CBDR) and take it as a basis for negotiations, actively strengthen the work of South-South cooperation, fulfill her international climate commitments without reservation, vigorously develop a low-carbon economy, and actively promot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on the subject of loss and damage.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环境安全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安全是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和恶化而对人类社会构成的安全层次上的威胁。本文研究的目标是从整体上描绘当前环境安全研究的大致轮廓和发展前景。本文将当前国内外环境安全研究划分为三种视角并分别进行了述评:①“传统安全视角”:从传统安全的视角研究环境问题对传统安全的影响;②“狭义环境安全视角”:从安全的视角研究日益恶化的狭义环境问题:③“广义环境安全视角”:从安全的视角研究生态、资源、灾害等领域的广义环境问题。通过比较和评论,认为“狭义环境安全视角”研究针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继续生存还是自我毁灭”的“新生存安全问题”,揭示了环境安全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前景。就目前研究而言。在探讨环境安全基本理论和科学问题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在国家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突发环境安全事件等领域的技术方法、案例的应用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