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屈振辉 《绿叶》2013,(3):38-43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环境危机日渐加剧,环境伦理的研究和构建也愈显重要。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环境危机是环境伦理产生的根源,但通过研究却可发现环境伦理的产生与流行同原始先民中的礼仪不无关系。基于此,我们做出了环境伦理最初起源于初民之"礼"的道德猜想,并对环境伦理的生态起源及其道德内涵进行了探讨,试图从礼仪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礼仪文明中,探究其对于当代环境道德建设的若干启示,为解决现代环境危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谢天 《环境教育》2002,(2):30-30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一个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水准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把“环境保护”列入社会道德领域,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环保部门提高全民环境道德意识、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道德观念,让人们懂得: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利益,是不道德的;环境是有价值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4环境教育2003年第2期“环境道德”的溯源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按照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人类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信息社会迈进。在渔猎时代,由于自然力异常强大,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据人类学研究,图腾、风俗、礼仪、禁忌等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自然、归属自然、畏惧自然。 当进入农业社会时期,生产…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体系中、“环境文化”是个全新的概念。其实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环境文化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国的环境文化更是有着悠久的传统,几乎与人类文化萌芽相同时,环境文化就已经出现了。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环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为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环境文化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浅谈做好环境信访工作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加强环境信访工作者的道德建设要做到“四勤”,即勤调查取证,勤学习,勤做宣传解释工作勤于总结经验,同时提出清正廉洁和秉公执法,深入细致地工作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2003年春天,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提出了树立新的发展观的命题。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又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的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靠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其中环境素质的提高又是其中主要的要素。要提高国民的环境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环境文化。要推动环境文化的发展,就必须繁荣环境出版业。一、环境出版物在环境…  相似文献   

7.
夏光 《绿叶》2011,(10):7-14
在中国转向绿色发展和加强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环境保护担负新的重要使命:重建社会道德,重塑中国人性,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民族信仰。如何实现环境保护的这项使命?第一,要确立环境保护在执政理念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形成环境友好型的执政观、政绩观。第二,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在经济领域形成"保护环境引以为荣"的道德风气。第三,要推进环境教育创新,培育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利益相关,匹夫有责"的社会主流风气。  相似文献   

8.
闵钰  冯文全 《环境教育》2005,18(5):20-21
环境道德源于环境问题。当我们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来考虑时,人们不能不产生疑问: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物质生产极为丰富的同时伴随着愈来愈严重的环境问题将使人类何去何从?日趋严峻的环境危机呼唤一种真正地从整体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出现。我们认为,这种整体的环境道德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即关注人类的延续;调节强势人群与弱势人群公正地分配环境资源;规范个体环境道德意识与行为。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师范先行。幼儿师范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工作“母机”,加强幼儿师范学生的环境教育,培养其正确的环境教育观念和生态道德、探索环境科学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其开展幼儿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能力不但为社会输送合格的21世纪公民,而且还能提高幼儿环境教育的质量从而对提高整个国民的环境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竞 《环境教育》2003,(1):36-37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镜子。”习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落脚点之一。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科学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关心环保,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利用习作教学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行之有效的途径。1.指导观察生活,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在平日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与生活、社会相结合外,还要充分利用课本里的观察范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通过学…  相似文献   

11.
人类走向环境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是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环境伦理的产生、环境伦理要求人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三个方面来阐述。环境伦理的兴起与对人类的启示“伦理”一词代表的是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要遵循的原则、规范,并与人的责任和义务相联系。传统的伦理是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反映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反映人们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千百年来,伦理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人际之间利益关系的层面上。所以,以往当人们谈到伦理的时候,它存在于人类之间,只起调…  相似文献   

12.
人文环境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科学有别于传统科学的最基本特点就是综合性。环境保护不仅属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同样还属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人文环境意识是反映人、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包括环境道德观、环境价值观、环境经济观和环境整体观。这些观念必须在大、中学校的人文类课程中有效“渗透”才能得以形成。环境道德观:传统道德观认为,所谓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只有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益,因此,人只对人类才负有…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审美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的功能就是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 ,通过自觉的行动去保护美丽的大自然。而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 ,同时 ,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因此 ,环境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环境教育与审美之间有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关系。那么 ,如果将环境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 ,必将引导学生理性而充满情感地去善待环境。审美化在环境教育中的实施什么是审美化 :它是明晰目标、精炼知识、最佳途径、艺术方法的综…  相似文献   

14.
《环境教育》2006,(3):I0004-I0004
环境教育是广州市白云区京溪小学的特色教育之一,起步早、发展快、收效大。从环境教育开始之初,该校就特别注重环境建设和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环保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环境道德教育进行得有序有效。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建设是西部开发中十分重要的基本切入点。加快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大量资金和技术开发西部资源,发展西部经济,从而不断提高西部改善环境的支持能力。因此,小城镇建设既是发展西部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城镇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协调好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小城镇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避免走以往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提高小城…  相似文献   

16.
关于加强环保工作与构建和谐青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5,15(2):47-49,56
构建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谋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理念。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严重破坏,都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从而引发人与社会的矛盾。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秩序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与环境优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环境教育的原则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对确定环境教育的目标、环境教育的内容,选择、使用环境教育方法等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笔者针对学校环境教育实际,并结合环境教育的相关理论提出如下原则,以求教于广大同仁。道德性原则环境道德观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有人甚至认为:“环境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公德教育”。前苏联院士伊·比德诺夫·索科洛夫指出,大自然的污染,首先是“人类意识的污染”,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新的生态文化,从观念意识上扭转对自然的认识。当前,我国在实施环境道德教育方面,…  相似文献   

18.
孙冀红  刘经伟 《绿叶》2011,(1):69-74
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不是生态道德,它是一个领域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关于道德建设方面所构成的体系。它具有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伦理意识的全球性、伦理觉悟的深刻性、实践主体的全员性、主体实践的自觉性、主体实践的和谐性等特征,表现形式为意识形态、行为规范、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等。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重要性,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存、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新农村生活环境;提倡绿色设计,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绿色人居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化建设对深化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公众的环境伦理观念,体现人文道德精神,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保人员素质。本文就这些问题,阐述了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