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缺陷,即人居环境研究的"城市主义"倾向明显,忽视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分析了开展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多维视角,即基于农户空间行为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地域文化与发展模式研究、乡村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基于"3S"技术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2.
空间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环境监控提供了先进、快速和科学的方法。其中,遥感技术由于能够快速、宏观地获得所监控区域的数据,近年来已逐渐成为环境监控系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遥感信息是被控区域的电磁辐射能量及其结构特征与时空状态在遥感图像上的表现。今后,遥感技术、在线监控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信息处理工具的结合将是环境信息监控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即3S技术,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能够快速获取动态变化信息,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比传统方法更具优越性。通过论述基于3S技术的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秦皇岛市的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等,评价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4.
以流动人口聚居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北京市典型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人居环境市民化程度,分析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的类型分异特征,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不同空间类型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进程呈“由近及远”的圈层式空间推移过程,并高度依赖于土地城市化水平;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存在显著的类型分异。据此,提出近郊城中村型、近郊城市住宅型和远郊城中村型3类流动人口聚居区应分别采取重建提升模式、优化提升模式和存续提升模式,以高效、有针对性地提升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缩小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的人居环境差距,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地级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近30年来,人居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但缺乏对区域的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简要回顾,提出了具有明显区域性、人地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框架;在物元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模糊集理论,建立了区域环境友好型的人居环境模糊物元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四川省地级市的人地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实证研究中.通过贴近度对17个地级市进行了排序和分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区域人居环境评价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3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遥感技术、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简称“3S”)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并展望在不久的将来,“3S”技术会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范围得以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小雪  罗麟  程香菊 《四川环境》2004,23(6):102-106
介绍总结了近年来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与进展,以若干应用实例阐明了遥感技术在实现对自然灾害进行宏观、实时、动态、连续监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我国灾害遥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之后,发现灾前预测工作有所不足;指出遥感技术将进一步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相结合,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显荣 《四川环境》2022,(2):161-164
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则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必要环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环境问题得到了巨大改善,但仍有问题亟待解决.以G镇为研究对象,探究该镇地理特点与环境卫生现状,对该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路径,包括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加强...  相似文献   

9.
GIS技术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与环境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对环境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GIS技术和环境信息在概念和研究对象上具有相似性、互补性,因此基于GIS技术的EMIS的研究将把我国的环境信息管理工作推上一个崭新的、科学的、高效的平台。环境模型与空间信息的耦合是二者结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km×1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并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关中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地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关中地区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人居环境指数可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关中地区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显示,关中地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约5.5489×104km2,接近全区总面积的99.98%,相应人口约为2294.9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9.98%;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0.02%,相应人口2200人,零星分布在陇县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关中地区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地区面积3km2,人口1400人,由于适宜度高、面积小,导致人口密度最大,达467人/km2.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经济发展是人居环境改善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新疆沙湾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协调度模型,对1999-2008年沙湾县城镇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年来城镇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逐渐上升,可以划分1999-2004年缓步上升和2005-2008年波动上升2个发展阶段.目前,沙湾县城镇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已到达高度协调状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之更近一步达到优质协调,从而实现沙湾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高度耦合协调,对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10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度与协调度评价模型对2001~2014年陕西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4年,陕西省绝大多数城市土地城市化落后于人居环境的发展水平,各城市间的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大。(2)各城市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主要以拮抗阶段为主,且空间差异显著。(3)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多数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出现了以西安为中心,关中平原为轴带,逐渐向南北方向扩散的趋势。(4)扭转协调程度"中心-外围"发展的现状是实现陕西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根据城市环境的可意象性和可识别性,借助认知地图法、图片再认对衡阳市城市意象框架及元素进行提炼。结合问卷调查,以衡阳市39个典型意象元素为研究对象,解析了人居环境的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衡阳市的城市识别度较高,解放大道和湘江沿岸意象要素居多;人口集聚、商业服务场所可意象性较高,人居环境满意度低,而休闲娱乐与文体场所人居环境满意度高,但可意象性低;城市意象元素的人居环境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从主城区至边缘区依次形成了四个圈层,每个圈层均具备"同质满意度"、"同质感知"强度两种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助推乡村振兴。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系统和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7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呈现出由低水平耦合阶段向磨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处于磨合阶段的区县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由点状集聚到带状集聚再到面状分散分布的特征。②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整体分异但局部趋同的趋势,高值区域的分布特征与耦合度相似,但略有滞后。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建设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提升农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以B市作为研究案例,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生活垃圾、农户改厕普及情况、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等方面,对B市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B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B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有赖于绿色开放空间系统质量的优劣,生态城市建设应首先着眼于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选择呼和浩特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结构特征和评价功能效应入手,找出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科学依据。以梳理系统要素为基础,应用RS、GIS等技术,从系统格局层面的空间变化和景观格局层面的指数变化等不同方面,剖析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特征,建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效应评价体系,结合雷达图表模型评价其功能效应。结果表明:近年来,防护绿地对水系空间的保护和附属绿地对呼和浩特市人居环境的提升作用显著,但绿色开放空间系统要素结构的较大变化削减了系统的功能效应。  相似文献   

17.
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本文利用2010—2020年河北省11地市面板数据,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算,并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变异系数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诊断其障碍因子。结果发现:(1)研究时段内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地市间差距逐渐缩小,呈现以石家庄、唐山和廊坊3市为主的高质量核心区域,以沧州、邯郸、保定、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6市为主的过渡区域,以邢台,衡水3市为主的低质量边缘区域。(2)在空间上呈“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格局,整体表现为冀中>冀北>冀南的空间格局。(3)各地市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差距不断缩小,其中高水平区域内部差异明显缩小,中等区域内部差异呈现波动上升变化,而低水平区域内部差异则基本保持稳定。(4)影响河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人均GDP、GDP年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PM2.5浓度、污水处理率。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创造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生态系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世纪,人类生存环境的秩序发生历史性变化。工业革命获得文明进化的成果,人类与赖以共生的聚居环境由远古时代顺应自然、营求生存空间,变为现代式的掠夺自然资源,不计后果地控制并破坏环境。人类大幅度地改变生态环境结构,以改善生活条件。因此带来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沙漠化日益严重,森林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大量灭绝,人口激增加大对环境的压力,饮水资源枯竭,渔业资源锐减,河水污染,农药滥用,杀虫剂大量使用,酸雨现象严重,这些问题被称为“十大危机”。莫斯塔法·卡·托尔巴认为“与城市范围内环境退化相比较,外界问题还是小的。在城市内,…  相似文献   

19.
为认识和了解青海省特大滑坡的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其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利用GIS技术建立“数字滑坡”即以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方法为主,结合其它勘探、测绘、试验、调查等手段来获取数字形式的与地理坐标配准的滑坡基本信息,并利用GIS技术存贮和管理这些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滑坡学原理进行空间分析,研制各类模型,以服务于滑坡调查、监测、研究、滑坡灾害评价、危险预测、灾情评估等工作。本文通过白刺滩滑坡三维数字模型来说明“数字滑坡”的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20.
浅谈GIS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保大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空间化、促使环境管理转型的重要举措。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我国环境规划制度中的一项尝试,实现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转向前端控制的基础性、空间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本文在分析GIS在环境规划领域的技术优势基础上,提出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环境(生态)功能区划、要素空间管控、环境风险防控、产业布局调控五大技术需求。总结GIS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五大技术应用:空间基础数据处理与评价模型应用、标准化制图与空间信息表达、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专业软件数据转换、衔接"多规合一"平台等。最后,提出GIS支持下的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等功能模块开发、城环总规信息系统上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块开发以及环境详细规划控制图则编制方法等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