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提高农业旱灾适应性,有利于降低农业旱灾风险,使农业生产在与旱灾风险共存中求得可持续发展,而种植结构调整是主要的农业生产适应措施之一。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案例区,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该市近50 a以来的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并结合区域降水年内及年际变化特征,对基于政府政策驱动下的种植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基于粮食产量波动与降水波动的关系,评价了农业生产的气候适应度。结果显示,种植结构调整作为旱灾适应性的有效调整措施,保证了该区农作物单产在降水波动增大的条件下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995年以来区域农业旱灾适应性明显增强,更适于气候暖干化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变化趋势初探   总被引:84,自引:4,他引:84  
沙尘暴是一种重要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是土地沙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整编气候资料、1981~1987年中国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资料和1993~1994年的两个沙尘暴个例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及其成因作了初步探讨,并对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且有两个多发中心区,即塔无拉玛干沙漠的西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尤以四月份最多;沙尘暴的形成是地形、地表沙尘物质、有利的急浪位置、低层大气的不稳定和锋面过境后的大风五种基本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整个北方地区而言,1951~1987年沙尘暴出现日数总的趋势是波动式减少的,但不同干旱气候区略有差异;本世纪末到下世纪中叶,整个北方地区沙尘暴总的趋势将呈波动式增加(约比1951~1987年的平均值增加7%)。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等几个城市气候变化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距平分析和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对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广州等4个城市1951—2004年的年均气温和夏季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这4个城市:(1)近50多a来气温基本上都是呈逐渐升温趋势,升温幅度都在1℃以上,其中哈尔滨的气温年变化比其他3个城市剧烈;(2)气温年代际演变特征非常明显,存在10~25a尺度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发生气候突变;(3)近50多a夏季降水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波列特征;(4)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非常明显,都存在10a左右尺度变化;(5)降水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区域农业生产脆弱性及干旱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东区域农业生产作为案例,根据主要作物历年产量波动分析,发现趋势产量年际间变化较为平稳,而气象产量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说明山东农业生产存在着气候脆弱性。通过对比分析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及气象因子对产量的直接、间接通径系数,得出气象产量主要受降水因索的制约,水分是气候资源组合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山东农业的主要限制因索。历年作物生长期内降水达不到需水要求的概率为20%~35%。各作物不同生育时段的受旱概率相差较大,最低为7%,高的达50%~85%,这些结果为区域农业生产的减灾防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粮食产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农业技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导致的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加,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不同的影响。选用美国农业部提出的EP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农作物生长模型评价了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基于EPIC模型,模拟了中国北方80个典型站点的春小麦和冬小麦1961—2005年期间的生长过程,分析了不同作物类型、不同灌溉类型和不同农业区域小麦产量的波动,以及生长季辐射、水分胁迫因子和温度胁迫因子对产量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农业技术因素的条件下,辐射的波动是导致小麦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胁迫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麦的增产。  相似文献   

6.
湘江流域洪涝灾害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给湘江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带来了众多的人员伤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以4—8月份总降水量和大雨强度(日降水量大于25mm)以上降水的频次为指标,分析了湘江流域近50年(1951—1998年)的降水与灾害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表明:(1)湘江流域洪涝灾害程度在1981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根据其年代际波动特征可分为3个阶段:即1951—1965年的波动加剧阶段,1965—1973年的波动减轻阶段以及1973—1998年的波动加剧阶段;(2)近50年来湘江流域4—8月份总降水量和大雨强度以上降水频次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但其存在年代际尺度上的波动,可分为4段:即1951—1967年的波动减少阶段,1967—1977年的波动增加阶段,1977—1992年的波动减少阶段以及1992—1998年的波动增加阶段;(3)自每年4月1日开始,每5天统计一次该时段内的大雨强度以上总降水量,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大雨强度以上降雨在时间上有向5、6月份集中的趋势;(4)随着社会经济财富的增加,洪涝灾害在加剧,人类对洪涝适应性对策(包括消极的经济欠发展行动和积极的兴修水利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7.
荒漠化程度遥感定量化评价中的尺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手段的荒漠化程度定量化评价是当前遥感应用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荒漠化评价中应当坚持主导性、综合性等原则。传统的荒漠化自动评价都是在离散的像元的尺度上进行的,未能综合考虑像元所处的环境,使得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评价结果图像中出现大量的噪音。若直接采用滤波方法消除这些噪音,则又会使评价结果偏离真实值。以地学原则为指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以植被盖度和空间信息确定地理单元,提出了以地理单元为尺度进行荒漠化评价的方法。实践证明,基于地理单元的荒漠化定量化评价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陷,评价结果更接近于地理事实。  相似文献   

8.
中亚土库曼斯坦典型绿洲荒漠化动态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土库曼斯坦目前广泛存在的荒漠化问题,选择土库曼斯坦穆尔加布-捷詹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MODIS数据建立决策树进行了荒漠化动态遥感监测。基于影像数据反演了6个荒漠化遥感监测指标,通过人机交互确定各指标最佳阈值,对不同指标进行组合,通过精度评价分析,构建了最佳指标组合来划分荒漠化等级。对土库曼斯坦近11 a的荒漠化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研究区土地荒漠变化表现出总面积减少,但是荒漠化程度却不断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粮豆种植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农牧交错带巴林左旗为例,以历年减产率指标、减产率变异系数指标、风险指数指标和综合风险指标等为评估标准,分析了评估巴林左旗粮豆单产的风险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多数灾年的减产率在45%以下,从而得出一般性减产年份较多,而重灾或绝收年份较少的结论。根据气候相似性原理,结合小网格资源推算的方法,利用GIS技术,进行了粮豆种植的风险评估与区划,指出该地区风险分布具有北部高、南部低的连片性分布特点。同时对影响粮豆产量波动的风险成因进行了评估,得出南北部气候条件的差异和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引起该地区粮豆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在同一气候资料的基础上 ,分别应用Thornthwaite公式和Penman公式计算了潜在蒸散 ,并据此计算湿润指数 ,划分了我国的荒漠化气候类型区 ,并确定了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 ,同时对上述两种方法在我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区划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对我国而言 ,Penman公式法比Thornthwaite公式法更具有合理性。根据Penman公式法的区划结果 ,我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约为4 2 4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 4 4 .1% ,分布于全国 1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相似文献   

11.
西藏沙漠化灾害现状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沙漠化灾害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有沙漠化灾害土地19.974万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58%,包括重度、中度、轻度3级和流动沙(丘)地、半固定沙(丘)地、固定沙(丘)地、裸露沙砾地、半裸露沙砾地5类沙漠化灾害土地,其中以中度沙漠化灾害土地和裸露沙砾地类沙漠化灾害土地为最多。沙漠化灾害将使区内生态环境与生存条件恶化,破坏建设工程,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人民生活贫困,并构成严重的潜在压力,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平均年经济损失高达34.5亿元。驱动力分析表明,西藏的土地沙漠化灾害是在近期“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干暖化和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12.
TheNorthTibetanPlateau ,ortheQiangtangPlateau ,asthemainbodyoftheQing hai TibetanPlateauwhichisoneofthethreemajordistributionareasofdesertificationinChi na ,hasawell preservednaturalecosystemcharacterizedbyhigh altitudegrassland ,isanim portantareaforstudyi…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与GIS的土地沙漠化与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思全  武建军 《灾害学》2005,20(4):51-56
土地利用是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时空关系,是查明土地沙漠化成因机理及发展驱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毛乌素沙地为例,基于TM遥感影像,应用RS与GIS技术,在对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毛乌素沙地土地沙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反演的基础上,从时空耦合的角度,对毛乌素沙地土地沙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耦合关联分析,并建立了土地沙漠化转化等级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毛乌素土地沙漠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关系,而且这种关联性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灾害防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董玉祥 《灾害学》2000,15(4):19-23,85
利用最新的沙漠化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沙漠化灾害的现状,包括我国西部地区沙漠化灾害的面积与分布、沙漠化灾害的程度以及沙漠化灾害的主要危害等,探讨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进行沙漠化灾害防治的原则,对策与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西藏河谷地区荒漠化综合整治 --以日喀则市江当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藏现有的2047万hm^2的沙漠化土地中,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危害最大的是藏南宽谷地区的沙漠化土地。日喀则江当宽谷中游,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沙漠化严重。在深入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和沙漠化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将沙漠化土地的防治与利用相结合,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以生物措施为主(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造林、流沙固定),辅以水利工程措施,对荒漠化土地开展综合整治研究。西藏自治区林业局按照本研究防治措施进行工程施工,其中,农田防护林459hm^2,防风固沙造林3025hm^2,流沙固定399.5hm^2,修建干渠17.6km。这些工程措施布局合理,确保了各项防治措施的配套和高效发挥作用,不仅有效地治理了荒漠化土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甘肃河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荒漠化主要类型有风蚀漠化、水蚀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全区现有各类荒漠化土地21.3万km^2,其中分布最广泛的沙质荒漠化土有17.59万km^2。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河西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河西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干旱、风大、沙多、植被稀疏;以及生产实践中、水、土、植被资源等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用是引起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治和轻减河西地区的荒漠化,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首先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其次是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第三是加大荒漠化防治的投入,尤其是防沙治沙中资金、科研、人才的投入,建设重点荒漠化防治项目,使河西地区最普遍的沙质荒漠化得到遏制;第四是加强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强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晓玲  李岩瑛  成华  李玲萍 《灾害学》2005,20(3):103-107
河西走廊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主要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等.本文利用河西走廊酒泉、张掖和武威三地区的降水、暴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等资料,分析了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引发滑坡、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些灾害的发生.分析了它们的主要出现地,圈定了落区,为今后准确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出了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75年MSS卫星图像、2000年ETM卫星图像为遥感信息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和动态变化类型分类系统,对我国北方地区近25年来的沙质荒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沙质荒漠化土地呈明显的发展状态,其面积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增大.其面积增加了7 369.71km 2,平均每年增加294.79km 2,发展区面积90 663.90km 2,稳定区面积140 167.06 km 2,逆转区面积69 147.33km 2,发展区的面积比逆转区的面积大21 516.57km 2.总体呈现"整体发展,局部逆转"和"面上破坏,点上治理"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2000,2004和2008年的MODIS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嫩江流域下游为研究对象,在Arc-GIS9.0和ERDAS IMAGE9.0等软件支持下,建立沙化模型,并对沙化进行了信息提取与分析;借助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完成了土地沙漠化的定量分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土地沙化的过程、机理和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沙漠化土地以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为主;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的年增长率较大,水域的年减少率最大;重度、极重度沙漠化土地主要向较低等级的沙漠化土地和水域转变,呈现一定的逆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