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为反映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的发展现状及过程,在分析城市要害设施系统构成与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基础上,提出从充分性、精确性、抵御性和及时性4个维度评价应急能力的思路,建立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结合集对分析(SPA)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VFRM)构建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的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实证分析某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发展现状。实证表明:该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呈现“波浪式升高”的动态发展趋势,灾害抵御能力是构成综合应急能力的主要方面;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排序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的评估结果稳健、可靠,能够有效反映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应急预案管理是一种科学性、系统性、持续性的应急管理过程。文章基于戴明环(PDCA循环模型)建立应急预案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决策实验室法和熵权法进行指标权重的主客观赋权,通过博弈论得到各方案层指标的组合权重,根据评估体系对某市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管理能力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并针对弱项提出了相应改进的措施,同时验证了该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该评估体系对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评估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辅助制定防涝治涝政策,以杭州市为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遥感影像、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城市内涝的风险评估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和承灾体易损性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数值,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评估城市内涝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杭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灾害次高风险及高风险区占整个研究区域的3.36%,中风险区占14.80%,低风险及次低风险区占81.84%,其中,中风险及以上区域主要位于拱墅区、上城区、西湖区、滨江区,并且在临安区内呈现零星分布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现有城市应急预警系统(urban emergency early-warning system,UEES)存在的缺乏设备身份认证、数据共享性差、数据传输处理效率低、区域性智能自治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区块链与端边云技术特点和现有系统的业务需求,提出区块链与端边云技术相融合的城市应急预警系统(UEES integrating blockchain and end-to-end cloud technology,UEES-BE)框架;对该框架存在的边缘节点认证与数据共享、区块链与边缘智能、边云协同分类分级分布式存储3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以城市内涝灾害预警为例,将区块链与端边云技术与城市内涝灾害预警系统业务相结合,提出4点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区块链和端边云技术理论上可实现城市灾害安全、共享、实时、智能的预警,对构建城市应急预警系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暴雨灾害发生后的风险预警能力,有效化解地铁内涝重大风险,建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风险预警模型,分析提出协同预警响应需求。以暴雨导致城市地铁内涝事故为例,建立综合考虑暴雨及预警、地铁站系统结构、客流量、应急措施、事故后果的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风险预警模型,分析预警信息对事故后果的影响,进而提出风险预警协同响应机制建设需求。研究结果表明:风险预警对提升地铁暴雨内涝事故应急处置的及时性、精准性和协同性具有显著影响,能够有效减小事故后果。研究结果可为建立重大灾害风险预警方法和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地降低在城市突发性燃气短缺应急能力评估过程中应急能力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提出基于模糊Petri网的城市突发性燃气短缺应急能力评估方法。通过分析城市突发性燃气短缺应急事前-事中-事后过程的影响因素,根据评估准则构建出1个包括5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针对评估指标体系复杂且变迁的权重值缺乏客观性等问题,引入模糊推理算子与层次分析法,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评估体系进行应急能力评估。实例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评估方法相比,利用模糊Petri网对应急能力评估的结果更加准确和科学。  相似文献   

7.
朱海燕  尤秋菊  郝敏娟 《安全》2018,39(2):24-27,31
近年来,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对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巨大考验,地下轨道交通暴雨内涝灾害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重要安全问题。本文在对脆弱性概念进行理解及对国际上脆弱性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地下交通轨道在暴雨内涝情景下的脆弱性指标,根据所建立的评估指标对北京市部分地下交通轨道进行脆弱性评估及比较研究。研究发现,被调查的地下轨道交通,总体上脆弱性较小,同时发现脆弱性表现最低的为5号线13号线,最高的为4号线1号线。研究结果可以为各区各条线路所面临的内涝灾害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为城市开展综合减灾及应急管理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以南方某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是城市应急管理的基础,可以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指明方向.通过建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开发应急能力评估管理系统,通过针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灾害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可以为城市的应急准备过程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结合在南方某市开展的应急能力评估,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了评分的统计学意义后,给出了该市18类的应急能力的评分分布及其属性和特征的状况,指出了该市在应急能力发展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方面,为改善城市应急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应急能力建设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城市应急能力建设重“硬件”轻“软件”,导致在城市灾害应对过程中效果不佳。选取受2016年南方洪涝影响严重的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内涝灾害治理过程中应急“软能力”的现状及功能进行剖析,提出在制度适应、风险管理以及理念协调等方面的重构思想,并论述城市应急“软能力”的提升路径:建立健全防灾导向的城市规划制度,推进协同导向的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完善教育导向的城市灾害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针对突发灾害事故应急决策过程中的冲突问题,提出1种应急决策冲突程度的表示方法,将应急决策冲突定量表示出来。基于模糊逻辑理论对应急决策冲突进行模糊评价;通过构建“大多数”的模糊函数,确定冲突程度的表示路径;根据冲突与一致性的相对关系,对“一致性程度”的模糊函数进行改造,构建“冲突程度”的模糊函数,并通过冲突程度的计算过程,得到最终的冲突程度;结合应急决策冲突实际,划分冲突等级,并确定其取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糊逻辑理论的应急决策冲突程度表示方法充分利用了应急决策专家的决策偏好信息,实现了应急决策冲突程度的定量表示。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内涝灾害评价中信息模糊性和冲突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促进老旧社区内涝灾害适灾化和海绵化改造,提出基于云物元模型的老旧社区内涝灾害脆弱性评价方法。从防灾减灾角度和社区尺度出发,围绕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熵权法确定指标组合权重,建立老旧社区内涝灾害脆弱性云物元评价模型,并以长沙市科学村社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直接客观反映老旧社区内涝灾害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脆弱性等级,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老旧社区内涝灾害应对能力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提升体育馆在灾时的应急效率及服务能力,对城市体育馆的应急避难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并基于系统管理视角从工作人员素质、设备设施配置、支撑结构功能、应急响应能力4个方面建立包含19个特定指标的城市体育馆应急避难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对北京市中心城区4座区级体育馆进行实地调研,凭借建立的指标体系利用FAHP法进行避难服务能力评价,发现4座体育馆整体水平均处于合格水平以上,但通过对比总结分析发现,4座体育馆在志愿者队伍建设、应急标识系统、应急避难响应能力3个指标上存在共性问题,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改善体育馆避难能力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油气管道事故中城镇大规模应急疏散的智慧决策,构建基于改进的自适应蚁群算法的应急疏散路径优化模型,开发基于油气管道典型事故后果分析的城镇大规模应急疏散决策优化系统平台(LSSED)。LSSED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针对油气管道泄漏引起的扩散、喷射火、池火、BLEVE、蒸气云爆炸等典型事故进行事故后果分析,对疏散通道当量长度和疏散时间成本函数进行定量评价,实现大规模应急疏散方案的智慧决策和避难方案的全局优化。案例分析表明,LSSED平台实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典型事故时变环境信息和应急疏散路径优化算法的数据传递及系统集成,实现了基于事故后果分析的城镇大规模人群疏散路径和避难方案优化,可为城镇安全规划和应急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更合理地进行应急方案比选,减少不确定因素和决策者偏好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构造了1种更加适应水利工程应急决策的模型。针对应急决策环境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引入区间直觉模糊集表达评价信息,采用区间直觉模糊熵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构造备选方案两两比较矩阵,运用区间直觉模糊距离测度公式计算方案间的损益值;结合TODIM法计算各方案相对占优度并进行比较排序,确定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损失规避系数确定的前提下,选择任一区间直觉模糊距离公式都不影响方案的优劣排序,决策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洪涝灾害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优化问题,将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选址模型相结合。首先,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得到洪涝灾害风险综合指数。然后,将综合指数归一化处理后作为权重引入疏散距离最小化和覆盖人口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结合最小化避难所数量,以最大服务范围、容量作为约束,构建引入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权重的多目标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武汉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洪涝灾害风险的情况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方案可在接近最优解的情况下达到最优。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防洪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燃气管线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决策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及效率,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和灾害链演化机理对燃气管线破裂灾害事件影响进行耦合分析,构建燃气管线破裂灾害链网络和风险评估模型,并计算得出燃气管线破裂灾害链风险度。为更准确地表达无传播路径的灾害事件之间的关系,将灾害网络中所有最短路径长度的最大值作为其最短路径长度,计算表明这种算法更符合灾害传播实际情况。结果表明:通过燃气管线破裂灾害链风险分析,能够为燃气管线灾害风险控制措施和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燃气管线破裂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