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以芘分子为分子荧光探针测定了疏水缔合有机高分子聚合物HAP对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富集性能.实验证明,疏水缔合聚合物对芘具有良好的胶束增溶和富集作用,且随着聚合物浓度增大、疏水嵌段结构分布均匀适度,富集能力逐渐增强.絮凝实验证明,疏水缔合聚合物对多环芳烃的富集性能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实现对水体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2.
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考察了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萘,菲和芘)的增溶特性以及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对增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鼠李糖脂浓度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时,多环芳烃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溶解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摩尔增溶比(MSR)随被增溶物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即萘>菲>芘;胶束/水分配系数(Km)随被增溶物疏水性增大而增大,即芘>菲>萘;IgKm与IgKow之间呈良好线性正相关性,鼠李糖脂对菲的增溶作用随温度升高略有增大,而随所添加NaCl浓度的增大显著增大,鼠李糖脂对菲的增溶作用在pH值为5.5时达到最大,然后随pH值的升高而不断下降,在pH值达7.5后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气相色谱法估算多环芳烃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6环多环芳烃(PAHs)气相色谱保留时间(RGC)与HPLC保留值及与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对应关系的研究,发现RGC与HPLC保留值主KOW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建立了RGC与KOW间的一元回归方程,并对包括EPA16种优先控制的PAHs在内的33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KOW值进行估算,估算值的相对误差为0.10%-12.10%,平均值为4.51%。  相似文献   

4.
湖北金罗家遗址剖面总厚度为171 cm,平均10 cm采集一个样品,共采集17个样品。考古遗址年代顺序主要根据考古器物(如陶片、瓷片、砖瓦块等)颜色、图案、花纹和形态类型等与已确定年代的考古器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确定不同文化层的时代顺序。文章对考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植硅体类型和炭屑进行了研究,并对多环芳烃可能来源、植硅体组合和炭屑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最下部的生土层样品未检测到多环芳烃,古文化层土壤样品均检测出了多环芳烃,不同文化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也是不同的,在个别文化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还表现出一些异常。利用多环芳烃来源地球化学参数甲基菲/菲(MPh/Ph)和荧蒽/芘(Fl/Py)的比值对金罗家遗址考古遗址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判断,考古土壤多环芳烃的MPh/Ph值范围主要在0.34~0.89之间(除F13样品值为1.30外),Fl/Py值范围主要在1.92~5.88之间(除F8样品值为10.82外),说明多环芳烃的来源主要是热成因。而荧蒽/菲、苯并蒽/菲和苯并芘/菲等可以作为与陆生植物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芳烃的产物的标志,这些多环芳烃可能与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关系,说明考古遗址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记录能够反映生活在该遗址上一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活动的信息。因此,多环芳烃是人类活动的良好指示物。同时,在整个剖面土壤中还检测出大量的且种类多样的植硅体和炭屑,植硅体类型主要有:方型、长方型、扇型、哑铃型、鞍型、齿型、帽型、棒型和尖型等。植硅体组合能够恢复当地的古植被,也可以反映古人类在选择和利用植物有关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其古植被生长是与古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在西周时期文化层,以C3植物为主;东周时期文化层,以C4植物为主;唐宋时期文化层,以C3植物为主,明清时期文化层,以C4植物为主。炭屑是植物有机体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炭屑分析是研究历史上人类活动的方法之一。在金罗家遗址样品炭屑分析中,从不同古文化堆积层的变化背景中分离出了因人口增长或火灾造成的2个炭屑高峰值,第一个峰值为东周时期,另一峰值为明清时期,这两个峰值与自西周(1 000 BC)以来历史记载的该地区2个人口繁盛和经济发达时间基本相符。在对考古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木本型植硅体和炭屑对比分析中,它们的变化规律存在着较好的一致性。这些说明生活在遗址的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时候,自然环境也可能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1,2,4-三氯苯的增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LAE对1,2,4-三氯苯(TCB)的增溶作用。讨论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对增溶作用的影响。比较发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高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原因主要是疏水有机物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中的增溶方式不同造成的。3种表面活性剂对TCB的增溶数据还表明,增港作用不仅在临界胶束浓度(MC)以上发生,而且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CMC时亦有明显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景文  杨丽红 《环境化学》1997,16(3):215-219
以线笥溶解能关系(LSER)理论为基础推导出一种理论线性溶解能关系(TLSER)模型。采用量子化学PM3算法,计算了部分卤代芳烃的分子平均极化率(α)等参数,并成功地应用于部分卤代芳烃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Koa)的拟合与预测。研究表明,极化率是影响这些卤代芳烃的Koa值的唯一参数,Koa值随着极化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模拟酸雨对工业污染场地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工业污染场地表层土壤的模拟酸雨浸泡试验,分析了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浸泡前后土壤中有机质、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含量和矿物质组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酸雨浸泡前后土壤矿物相组成相似,主要以石英为主,只是在矿物组成的量上存在差别,浸泡后土壤中赤铁矿和粘土矿物的含量较浸泡前有所减少.模拟酸雨浸泡后土壤中有机质和多环芳烃均有不同程度的释放,酸雨pH值越小,释放量越大,且多环芳烃可能是随着有机质一起释放的;酸雨对土壤中不同性质多环芳烃释放的影响不同,对低环多环芳烃(环数≤3)释放的影响较大,对高环多环芳烃(环数≥4)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理解在酸雨作用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释放规律及土壤中多环芳烃稳定性研究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神经网络法预测分子总表面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ANN)预测有机分子的总表面积,提出一组分子描述码(描述分子的分支性、不饱和性和成环性)作为输入的特征参数,预测结果:对于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烃、卤代烃、醇、醛、酮、酸、酯、胺、硫醇、杂环等14类有机物平均误差为2.58%,对于多环芬烃平均误差为2.88%。根据ANN法提供的信息,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分子总表面积与分子描述码之间的关联式,用它估算分子总表面  相似文献   

9.
烷基化多环芳烃(alkyl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PAHs)是以多环芳烃(PAHs)为母环,具有烷基侧链的稠环芳香烃,是一类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是其在环境中降解去除的主要途径,与真菌、藻类等相比,细菌降解A-PAHs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对APAHs的污染现状及生态毒性,细菌降解甲基萘、甲基菲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PAHs的降解酶和降解基因作为参考,总结了A-PAHs可能涉及的降解酶及降解基因.本文有助于了解环境中A-PAHs的生物降解研究现状,为寻找高效的A-PAHs降解方法及减轻其生态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焦化厂多环芳烃污染场地的环境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某焦化厂污染场地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以多环芳烃(PAHs)有机类污染为主,土壤中苯并(仅)芘和多环芳烃污染以1.5m以内表层土污染为主,随着深度的增加浓度逐渐降低,弱透水层表现出良好的阻隔作用。沿着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中多环芳烃浓度逐渐降低,经过约400m的迁移,由17296μg/L降至111μg/L;苯并(α)芘经过200m的迁移,由18.3μg/L降至0,地下水流动导致污染物在包气带横向扩散。1号孔、3号孔和4号孔所在地表层土壤中苯并(α)芘的单个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分别为0.0278、0.0209和1.496,远远超出可接受水平,因此上述孔位所在地附近表层土壤需重点治理。  相似文献   

11.
徐维并  佟柏龄 《环境化学》2000,19(5):466-469
利用PreVent预排/切割气相色谱进样技术,对多种多环芳烃致突变物质进行大体积进样分析,并与常规毛细管色谱进样方式进行比较,最大进样量为125μl,检测灵敏度可提高0.5-2个数量级以上,检测精度一般〈5%。  相似文献   

12.
Polychlorinat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HAH) like 2,3,7,8-tetrachloro-p-dioxin (TCDD) elicit a multitude of toxic and biological effects. A common trait of these substances is their affinity for a cytosolic receptor protein and the subsequent induction of the synthesis of several gene products, including cytochrome P450 1A1 (CYP 1A1). In this publication we present a bioassay to determine the induction of CYP 1A1 as a sum parameter for the total toxic potential of critical halogenated compounds in complex environmental matrices. In order to eliminate compounds lik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 and naturally occurring substances which might interfere with the bioassay we developed a simple cleanup procedure. TEQ values derived from bioassay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chemical analysis. This bioassa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implified “single column” clean up represents a cost and time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chemical analysis for the screening of large numbers of environmental matrices.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京津潮白河中的多环芳烃(PAHs)及其衍生物(SPAHs)的污染水平,并采用絮凝法分析水样中自由态PAHs/SPAHs和结合态PAHs/SPAHs的分布。结果表明,京津潮白河中PAHs和SPAHs总质量浓度分别为55.06~215.02 ng·L~(-1)和92.37~227.33 ng·L~(-1),上游河段PAHs和SPAHs质量浓度均低于下游河段。7种致癌PAHs占比为22%~41%,需引起重视。本研究中的SPAHs包括三类物质:氧化PAHs(OPAHs)、甲基PAHs(MPAHs)和氯代PAHs(Cl PAHs)。其中,OPAHs对SPAHs贡献最大(59%~71%),其次是Cl PAHs(22%~32%)和MPAHs(7%~14%)。京津潮白河中PAHs和SPAHs主要以自由态形式存在,总浓度可以准确估计污染物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定量表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土壤脲酶和脱氢酶为探针物质,室内培养条件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重金属(Cd、Zn、Pb)和多环芳烃(菲、荧蒽、苯并a芘)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投加上述污染物能使土壤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脱氢酶最为敏感,其活性是表征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对复合污染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表明,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类型和强度与污染物的浓度和复合污染时间密切相关.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主要因子依次为:Cd〉Zn与苯并a芘的交互作用〉Zn〉Pb〉Zn和菲的交互作用,影响土壤脱氢酶活性的主要因子依次为:Cd和Zn的交互作用〉Cd〉Zn〉苯并a芘〉Cd和菲的交互作用,其中,Zn和苯并a芘相互作用对脲酶活性以及Cd和Zn交互作用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拮抗作用,Zn和菲,Cd和菲之间的交互作用,无论是对脲酶还是脱氢酶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图1表3参18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Cooking of foods and the burning of biomass and fossil fuels in stoves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cooking fumes, with carbon black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main components. The toxicity of carbon black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has been well studied individually, but the combined toxicity is much less understood. Carbon black can adsorb benzo(a)pyrene to form a complex which displays an altered physical form which in this study has been constructed to simulate particles in the cooking fumes and explore the combined toxic effect on rat alveolar macrophages. The complex-induced cell apoptosis and blocked cell autophagy flux compared with both individually. The mechanism of toxicity may be by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ion, impairing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nd activating apoptosis signaling pathways.  相似文献   

16.
硝基多环芳烃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余刚  徐晓白 《环境化学》1993,12(4):299-303
用摇瓶法测定了九种硝基多环芳烃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研究发现用Leo碎片法可以较好地估算NO_2-PAHs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在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_(ow))与水溶解度(S)之间建立了相关方程: lgK_(ow)=-0.925lgS-0.00697(mp-25)+4.164(S用mg/l表示时); lgK_(ow)=-0.885lgS-0.00727(mp-25)+4.815(S用mol/m~3表示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不同提取方法以及不同溶剂对煤飞灰环境标准参考物质样品中PAHs的提取效率进行了考察.采用HPLC,毛细管GC以及GC-MS对飞灰样品中的PAHs进行了分析表征,并对前两种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准确性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多环芳烃的分子表面积与双区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基团贡献法原理计算分子表面积(TSA)的新方法,应用该方法计算了多环芳烃(PAHs)的TSA,并以双区理论为基础,研究PAHs的分子表面积与致癌活性的关系,将TSA参数引入双区理论方程,通过本文提出的理论方程对PAHs的致癌活性进行了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对双区理论进行了分子表面积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