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针对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以长春市为例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及方法,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并将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运用该模型评价土壤环境质量不但能使评价结果精度大大提高,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临夏市南龙镇罗家湾村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对该村土壤环境中理化指标、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等环境因子进行分析与评价。南龙镇罗家湾村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分级为无污染,需要继续保持土壤环境的清洁,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分析与评价参照标准为《土壤环境环境质量评价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3.
应用多目标决策中的TOPSIS法(即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对湖南长沙等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与欧几里德贴近度法和上海指数法相比较,认为该评价方法对比较多个城市(或多个监测点,下同)的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比欧几里德贴近度法和上海指数法均优越.  相似文献   

4.
模糊模式识别技术及在环境质量分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法与模糊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用模糊模式识别的隶属度方法对有监督学习系统环境质量分级方法进行了实践探讨。作者认为,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用于环境质量分级,结果优于单一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两种模糊贴近度,聚类分析模式评价了南通市11条河流的年监测均值,通过评价,分析了聚类分析模式传统建立矩阵的方法和贴近度模式评价水质的缺陷,对非归一化法、归-化法处理贴近度(标准化数值)建立矩阵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了比照,提出了用环境单元与水质标准单元相应参数的贴近度建立矩阵聚类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了最适宜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用密切值法,灰色关联度法和贴近度法分别对同类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密切值法适合评价污染较重的水质,它能反同各点位的污染状况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流沙湾2008年4个航次水质监测数据资料为依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9种监测指标,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模糊贴近度法进行海水水质评价比较与分析,得出流沙湾海域水质评价等级。研究结果表明,流沙湾海域冬夏季节的水环境质量差于春秋两季,其中夏季水质最差。将整年水质监测指标平均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流沙湾各站位均符合二类水质标准。以模糊贴近度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辅助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更有利于流沙湾海域水质的整体分析。研究结果可作为流沙湾海域水产养殖规划和整治的参考依据,为将来合理开发利用流沙湾海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模糊综合评判在水质评价中的缺陷,将模糊数学中的贴近度与经典的Euclidean距离结合,提出Euclidean贴近度水质评价法。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并且精度高,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取得一些进展。但是,如许多报导中所指 出,该方法存在着几方面的不足:①在建立单因素隶属函数时,需要同时对每一个级别诸一建立隶属函数,过程较繁;②复合过程的基本运算规则是取小取大,强调极值的作用,造成丢失信息较多;③评价结果主要受控于个别项目,往往出现误判。笔者认为,采用模糊数学中的另一种方法,欧几里德(Euclid)贴近度评价法,可以有效地弥补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10.
完善省级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分析江苏省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现状,存在污染管理制度不完善,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和规范,包括加强污染场地管理,分类制定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建立场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体系,深化土壤调查和修复,推进土壤标准研究,创新土壤环境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在开封市2005年交通噪声实地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市区交通噪声环境质量进行现状评价,评价结果为开封市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总体上昼间属于轻污染,夜间属于重度污染,夜间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明显劣于昼间。其结论符合开封市的实际情况,不仅能较好地描述开封市交通噪声环境污染的连续、渐变、模糊的特点,而且还弥补了一级模糊综合评价难以反映出小范围路段对整体环境质量贡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现有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较多,应用比较广泛的为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分析这2种方法存在的优势和局限之处,将其分别应用于贵溪冶炼厂和无锡市2个实例评价中,比较2种方法评价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受到区域尺度和污染程度的影响。当研究区域污染严重且区域尺度较小时,内梅罗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较为准确;当研究区域污染较轻且区域尺度较小时,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较为准确;而当研究区域污染较轻且区域较大时,2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无差别。  相似文献   

13.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评方法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通过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考评方法研究,认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由重庆环境质量背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宜度需求3部分组成。提出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介绍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评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体系组成及部分指标说明和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模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在保留数据原始信息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数据维度,从而将影响地下水质的多因子简化为几个综合因子,但对地下水的综合水质状况无法直接表达;模糊综合评价法能直接给出水体综合水质情况结论,但评价因子多为人为选取,存在较强的主观性。以辽宁思山岭矿区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影响各断面水质的关键因子,将其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因子,建立了模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法的地下水水质耦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体现分析因子对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使得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was an attempt to analyse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spatial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and, to project a quantitative method applicable to identify the statu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study area. Using spatial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SMCE) approach with expert knowledge in this study, an integrate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REQI) was computed and classified into five level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quality viz. worse, poor, moderate, good, and very good. During the process, a set of spatial criteria were selected (here, 15 criterions) together with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criteria in sustainability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Integrated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 and models were applied to generate the necessary factors (criterions) maps for the SMCE approach. The ranking, along with expected value method, was used to standardize the factors and on the other hand, a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was applied for calculating factor weights. The entire process was executed in the integrated land and water information system (ILWIS) software tool that supports SMCE.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reg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area was at moderate level and was partly determined by elevation. Areas under worse and poor quality of environment indicated that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status showed decline in these parts of the county. The study also revealed that the human activities, vegetation condition, soil erosion, topography, climate, and soil conditions have serious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of the area. 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priority, and practical needs for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the study area was further regionalized into four priority areas which may serve as base areas of decision making for the recovery, rebuilding, and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6.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为目标,综合应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方法,并确定了评价因子、权重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评价指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人员及资质、现场监测、实验室管理、报告编制及数据上报;第三层为方案层,包括人员操作、持证上岗、资质认定、人员培训、水质布点采样流转情况、空气自动站运维情况、现场质控实施情况、实验室环境条件、样品试剂的保存与管理、仪器检定与校准、实验室质量控制实施情况、数据填报软件运行情况、监测报告规范性等13个评价要素。经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了各评价要素的权重,将该权重与各要素得分运算后得到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选取广东、山西、陕西、四川和青海等5个省份的1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作为典型区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应用评价体系对其进行了监测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5个典型县域中,环境监测质量等级为优的县域占13.3%,一般、较差的县域分别占66.7%、20%。县域环境监测承担单位在资质、报告编制及数据上报方面表现较好,在现场监测、人员操作方面问题突出,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7.
秦成  刘浩  刘念 《中国环境监测》2019,35(2):136-141
为建立和量化适于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选址的评价方法体系,提出了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选址一致性、可行性和适宜性评价问题,并建立了选址可行性和适宜性评价2套指标体系。以自动站选址与手工断面位置不一致为前提,利用累乘指数判断选址可行性,在可行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进一步分析选址的适宜性。应用案例显示,罗汉大桥断面水质自动站选址于手工断面下游150 m处是可行的,并且此选址高度适宜,在具有水质代表性的同时兼顾成本和运维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包括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两大子系统,13个具体指标在内的乡村生态振兴估量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河南省Z市,四川省J市、B市等3市的生态振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响应子系统对乡村生态振兴影响最大,生态环境压力子系统次之,各项具体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总体来看,四川省J市乡村生态振兴的综合贴近值达到优秀,四川省B市达到中等,而河南省Z市则较差。建议进一步强化政府履职能力,引进和培育农村环境治理社会组织,增强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水体黑度和臭度的独立评价,以四川省11个市17条黑臭或曾黑臭的河道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影响河道水体黑度和臭度的特征因子,采用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基于K-均值聚类的主颜色提取法搭建出黑臭程度独立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河道水体发黑的特征因子是总铁、COD和DO;影响河道水体发臭的特征因子是COD、NH3-N、TP和DO;改进模糊综合评价和主颜色提取模型对河道黑度和臭度的独立评价与实测值误差基本在一个等级以内的准确率为85.7%。河道的黑臭程度独立评价模型的确定能够实现对城市河道水质更为客观与快速的评价,为黑臭水体针对性治理与水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