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那么几本写得较好的环保书。我最珍爱的,是唐锡阳先生的《环球绿色行》。这部被称为是"自然生成"的环保作品,是唐锡阳先生亲临一个一个现场之后的倾情之作。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我一看就非常喜欢,因为我对中国天然林的命运,一  相似文献   

2.
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出自《朱子家训》名言,意思是: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想其中包含多少物质能源和多少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因为勤俭节约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所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我从节俭做起。  相似文献   

3.
诗意琅琊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许多唐诗宋词所表现的意境成了我们儿时的梦幻,当初,余先生正是因为那首脍炙人口的《渭城曲》而顶风冒雪去访阳关的。我到了滁州,便不能不因为那篇儿时经常背诵的《醉翁亭记》而去访琅琊山,看看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了。一座山、一个亭、一个人的名字就这样地融为一体,世代相传,我怎能不实地体味一下呢?  相似文献   

4.
谢湘宁 《环境教育》2016,(Z1):78-79
正前不久,朋友兴奋地告诉我,她的母校——北京颐和园小学经过几年的"内部修缮"后,重新开放了。于是,我陪着朋友兴冲冲地"返校"。出颐和园东宫门,广场东边约100米,一扇红漆大门里就是颐和园小学旧址。20世纪50年代,由于适龄儿童激增,这里变成了一所小学,专门招收颐和园附近的孩子。后来国家搞了计划生育,大约2002年的时候,因为生源太少,这所小学停办,学校的红漆大门从此紧闭不开。现在,红漆大门已重新刷过,鲜艳夺目。  相似文献   

5.
宋朝的冬天     
张宏宇 《环境教育》2011,(12):94-94
朱敦儒鹧鸪天有诗句:"检尽历头冬又残,爱他风雪忍他寒。"英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在宋朝诗词人的笔端,宋朝的冬天有些凄凉,或许因为梅是冬天最坚强的尤物,描写宋朝的冬天的诗句也总是与梅有关。"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是宋人陆游笔下的《初冬》,写梅来表达冬天,王安石更有独到之  相似文献   

6.
正千百年来,农村饮水问题,一直是事关民生的重大命题,更是困扰干旱缺水地区无数百姓生存的如山一般的沉重话题,其间酿成了多少悲惨苦涩的故事,听来让人鼻子发酸、眼眶湿润。一个富有意蕴的书名拿到这本书,看到《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的书名,我在第一时间脑海里盘旋的是《诗经·蒹葭》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心中疑惑,作者怎么用了这么一个浪漫而以湿润的书名来诉说一个沉重悲壮的话题呢?后来一想又不对,因为"在水一方"这首  相似文献   

7.
正一条新闻,瞬间刷屏:因为"西班牙大厦"改建项目的分歧,中国富豪王健林怒斥西班牙马德里市政府,"像对待狗一样对待我"。这是来自《环球时报》的有关报道,过不久万达集团就声明没这回事,"王健林董事长更不可能发表如此言论。"  相似文献   

8.
神来之笔     
在李青松作品研讨会上.我落座后,忽然有一本瓦蓝布面烫金字的小书.擦过我左肩到我桌前.我悔不该回头看,认识了丽人方敏。回家后,我一口气读完了《大迁涉》、<大拼搏>、《大毁灭》,享受得一塌糊涂,累得我七荤八素.半夜做梦都梦见小红蟹、褐马鸡和旅鼠。这本书1994年已震撼文坛.我竟全然不知不晓。接着又收到我嘱方敏寄我的《大绝唱》,我又悔不该看了180字的“作者介绍”.清醒地明白作者是可以填在表格里的一位中国公民。灵长类,智能种,是个人。一个人若演戏、若作画、若为文,画绝了、写绝了的时候。连自己也觉得若有神助,觉得不是自己在写,写出来。自己也吓一跳.不太闹得清那笔笔墨墨是怎样聚拢怎样排列出来。如果我未曾见方敏之面,看了作品。我会猜作者或是一个幼年淘气的  相似文献   

9.
教学方法是一门集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人文科学等于一体的极为深奥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我很喜欢教法,不仅是因为我本人在师范大学有过10多年的学习工作经历,更是因为它是一门需要一个人真正“设身处地”思考体验他人的艺术。然而,当今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教法书籍却少之又少。正因为如此,当一口气读完姜冬梅老师所编的《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及应用》一书后,我内心的那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喜悦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0.
名人萍踪     
《绿叶》2004,(4)
李丹阳放歌中菲"茉莉传友谊"晚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著名歌手李丹阳上月赴菲律宾,参加了中菲建交29周年纪念活动及庆祝中菲"茉莉传友谊"文艺晚会的演出,演唱歌曲《亲亲茉莉花》、《红月亮》及《中国正是好时候》。(图1)  相似文献   

11.
润物无声     
正当诗歌走进生活,生活就不仅是物质,而赋有了诗意和情怀,这是素养、公德、理想所必须具备的。我曾多次在好评榜中看到《死亡诗社》这部影片,但每次都因为"死亡"这两个字而畏惧得不敢点击。当我再听说《春风化雨》是它的台版片名时,这个诗意的名字便牵引着我,急切地寻找片源。一个冷峻,一个唯美,是什么样的内容能把两种如此对立的色彩融合在一起?青春与成长是生活中经久不衰的母题,片中的主角便是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身处于75%的学生可以升入常青藤名校  相似文献   

12.
一次偶然,在《非常了得》上看到一个益智问题,说是某个人的家里被燕子做巢了,请问参赛者是否正确。那位答题的参赛者选择的答案竟然是"错误"?!我当时也很茫然,如果换作是我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正确"。不是根据他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根据现  相似文献   

13.
从春天出发     
正爱上喜多郎,因为一本书,王春鸣女士的《神遇》。书的开篇就是《喜多郎》。作为一个曾学过音乐的人,对喜多郎是知晓的。爱上他,还是因了王女士。喜多郎在她笔下,是那样的好:我看见一个音乐的匠人,细酌每一轨声道的解析度,使音域更宽广,音场更空灵,使人的听觉空旷到无处着落。神灵,宇宙,大自然,历史,竟是借着电子混响器缓缓前来。王春鸣是为文字  相似文献   

14.
胡迟 《绿色视野》2008,(7):56-56
我的手头一直留着一张《青年参考》的剪报,因为上面刊登了"中国最美的地方"获奖名单。安徽除了黄山赫然在目外,其余均名落孙山,而福建则收获多多:福鼎的大嵛山、漳州的林进屿、南碇岛入选  相似文献   

15.
正"一树樱桃带雨红",词里的画面美得让人心动。初夏时分,樱桃黄了红了,小雨初霁,葱茏的叶间掩映着晶莹剔透的红樱桃,上面挂了颗颗透明的水珠,有风吹过,水珠扑簌簌地落下来,却惊不走正在啄食的鸟雀。南唐冯延巳的《罗敷艳歌》并不是上乘的佳作,唯独这句"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却传诵千古。其实,在古人淡淡的落寞里,我们读到的不仅是别样的美丽,更有樱桃的精致。樱桃应当属水果中的贵族,它似周作人笔下那不解饿的小小点心,更如林黛玉浅吟低啜  相似文献   

16.
手帕风情     
正一直对手帕有一种柔软的情愫。一方小小的手帕,往往蕴藏着一段缠绵细致的故事,或甜蜜,或深情,或凄凉,或伤感……丝丝缕缕,流淌着浓郁的古典风韵,给人无尽遐想。手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称之为"巾"。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中就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手帕"一词正式出现是在唐朝,唐初诗人王建在《宫词》中写道:"缏得红罗手帕子,中心细画一双蝉。"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环境教育》2006,(5):80-80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与《环境教育》同行6年之久了。想起当初刚刚开始给孩子们上环境教育课程的时候,我脑子里的东西比起现在,都可以用“白纸”来形容,自从订阅了贵刊,我和孩子们之间真是有说不完的话,而且可喜的是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强化。真心希望《环境教育》越来越好!—山东孙可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是《环境教育》对我们的启示和帮助是很大的,非常感谢《环境教育》的编辑们,是你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大连毕长春虽然我今年要考大学了,学习比较紧张。但是我仍然在继续订阅《环境教育》,因为是它让我更加…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环境教育》2004,(11):92-92
我是广西的一个乡村小学教师.也是《环境教育》的忠实读者.《环境教育》是唯一一本让我每期必看.并且每一次都是一口气读完的杂志,因为我们是那样的需要它。  相似文献   

19.
<正>谁是最可爱的人?关键是个"最"字。时代不同,"最"也不同。当年作家魏巍写的《最可爱的人》,把能吃苦、不怕死的志愿军战士看作是最可爱的人。其实不仅是中国,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会把保家卫国、能打善战的勇士视为最可爱的人。因为在那漫长的  相似文献   

20.
《绿叶》2020,(7)
正李培禹兄的山水风光散文集《西河渡》即将付梓,嘱我写几句"评点"的话。我翻阅着培禹兄的这部文稿,不禁联想到他刚刚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另一部散文集,那就是201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借此机缘,我把阅读两本书的感受,融在一起说吧,因为在这本《西河渡》之外,培禹兄的散文创作天地很广,题材远不止"游记"类,生态佳作频出,十分精彩。可以说,近几年他凭着一篇篇令同道称赞的作品,大跨步地进入了知名散文家的行列。我与培禹兄是年轻时代的挚友,也是20世纪80年代有着共同爱好的文学青年。我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的初稿就曾经交给他阅读,得到他的认可和鼓励。我们是挚友,也是校友,都在北京二中读过书,也有着共同的朋友圈。据我所知,在年轻时代他就尝试创作过多种多样文学体裁,而且都有很成功的佳作。他写过小说,写过抒情散文,写过杂文,也写过报告文学,但更钟情于诗歌。在《赵堂子胡同15号的思念》(见散文集《总有一条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