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2.
陈彩棉 《环境教育》2007,(11):16-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取得的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性,并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正>可持续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规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一种既能满足人类良性生活需求,又能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建设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正从儿童视角构建课程、整合主题,融合学科;结合日常校园生活组织活动践行环保,引导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的意识和价值取向;开展社会实践与服务,实现生态课程与德育实践的对接。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它能够超越狭隘的个体、家庭、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引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一致的精神力量,是一种优秀的人类核心道德。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学是在全球性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而孕育、诞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形态,同时也是生态学向文学、文学向生态学相互扩张渗透的产物。它以语言艺术构筑的形象抒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表达人类应有的对待自然的伦理信念、情感态度及行为规范,引领人们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今天,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人口激增,资源短缺和灾害频繁这三大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政治家和一切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建设的制约作用十分突出,人口、土地、粮食和灾害息息相关,人类要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寻找消除和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有效途径,就必须系统地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规律,从而实现人类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目标。保护土地资源、控制人口数量、集中力量办好农业、减轻自然灾害危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农村经济的振兴,是摆…  相似文献   

8.
关于加强环保工作与构建和谐青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5,15(2):47-49,56
构建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谋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理念。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严重破坏,都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从而引发人与社会的矛盾。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秩序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与环境优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余谋昌 《绿叶》2014,(2):11-1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它由社会全面转型实现。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核心,对社会转型起先导和决定性作用。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转型——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和谐》一文指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意义。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和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建立这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体系方面,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牟利本性的深刻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如何靠掠夺自然、以自然为代价来为少数人的财产增值服务的。今天的西方经济理论实际上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这种经济把人类的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行把生态系统纳入人类的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突显自然的整体性及其内在价值的有机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既关注人的权利(特别是普遍人权),更强调关怀与责任,倡导和谐与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道德被限定于社会领域,协调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的存在仅仅被看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类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然提供的一切,根本没想对它尽什么义务。但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 9 9 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文中,将持续生存道德作为第一原则提出。可持续生存道德首先指的就是环境道德。美国著  相似文献   

13.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对于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任务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人类的活动又影响自然环境。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起来。但是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日益受到环境问题的困扰。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在我国也十分突出。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4.
王玉庆 《绿叶》2013,(10):69-77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何为人与自然和谐7怎样判定7实践要求我们不仅从哲学意义上论述,更需要从科学体系和技术层面上说明。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整体框架,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来看,生态文明可看作是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个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统领其他各项建设的.它是我党在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种治国理念和政策导向,迫切需要融入其他四个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徐祥民 《绿叶》2013,(3):75-79
现代化进程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快捷和富足,同时也制造了人与环境不和谐的负历史。当前,应对负历史的环境保护制度总体上都是作为发展主题的补充性、救济性措施而存在,包含了对人与环境不和谐问题的严重轻视。若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必须先克服这种轻视,实施"双轨制生活",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社会发展基本政务。  相似文献   

16.
正共享单车作为城市新型交通工具,顺应了"绿色交通"的价值理念,生动地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美丽中国又添了浓墨重彩一笔。它既是环境伦理的价值追求,也让中国式生态文明走向世界。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方式,具有便捷、廉价、健身等优势,但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环保上,而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才能使其得以规范发展。一、共享单车与环境伦理的契合人类产生伊始就有了交通的需求。随着生产、生活节奏的迅速加快,人类越来越受到自身体力和速度的制约,便开始使用牛马等牲畜,交通也从人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人如何对待自然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经济社会协调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标志。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人与自然和谐均与之有关。因此,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无疑是环境保护永匣主题和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孙家驹 《绿叶》2007,(11):30-32
生态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根据、涵盖的内容等视角出发,阐明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人类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0.
冯小宁 《绿叶》2008,(5):85-89
电影是呈现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和方式。作为导演,通过电影这种方式把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表现出来,并以批判的审美视角来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让人类对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所反省和彻悟,并使得人类重新定位自己,以爱的方式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的是一个电影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