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法学研究过程中的"泛道德化"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与环境法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环境法理论建构中所依托的各种道德理论本身也难以保证长久的科学性,故以道德分析为环境法逻辑起点产生的"创新性"理论在诞生之时就可能"先天不足"。因而有必要从法律实证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避免以道德诉求作为分析起点,在明确环境法价值、理想目标的基础上,坚持法律工程研究的进路,从"环境损害"这一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入手,运用法律规划理论,对预期社会效用的实现进行理论体系建构,进而为环境法目的的实现路径作出可操作性论证。  相似文献   

2.
孙佑海  王操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1):2975-2989
通过对现行空间规划法律规范的体系性检视,发现由于立法策略、部门立法以及规划立法依附性等原因,其存在顶层立法付之阙如、外部结构冗杂扁平、内部规范碎片冲突等问题。遵循领域法、发展法以及体系化逻辑,国土空间规划立法应以现实问题与治理现代化为导向,在突破部门法壁垒的同时注重法制发展的接续性,力求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法律体系的形式协调与价值融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法律体系,对内应确立国土空间规划法的基本法地位并辅之以配套立法,对外应注重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等相关立法、国土空间政策与技术标准的衔接,最终构架起一个主轴明确、层次严密、差序有别的圆锥状国土空间规划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生态补偿法律含义的界定是展开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但至今尚未统一.本文作者先从资源-环境系统能提供多种价值,以及我们针对其不同价值所设计的不同制度出发,以此明确指出:生态补偿中的"生态"是指生态资源的调节性生态功能;然后将"补偿"与"赔偿"、"补助"、"补贴"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明确了"补偿"的含义;最后综合"生态"与"补偿"的含义,并分析法学上已有的生态补偿概念,提出了对生态补偿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陈勇  肖爱 《环境保护》2014,(17):57-59
现行"环境噪声污染"的立法界定包含"超标"和"扰民"双要件,但是一方面,这一判定将未超过排放标准的大量环境噪声排除在法律规制的范围之外,与社会观念和环境法基本原理存在分歧;另一方面,以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而非声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判断要件,未能体现环境保护的预防性和污染者责任原则。本文重新界定了"环境噪声污染",将"双要件"改为"二选一"的形式,以排除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之间的差异性。同时指出,为进一步完善法律要件的判断途径,应建立环境噪声污染损害鉴定机制,理顺声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以及产品噪声标准等各类噪声标准之间的关系,同时规范各类噪声标准的名称与适用范围,确立声环境质量标准在噪声污染法律判定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5.
列宁认为增强由工人、农民、士兵等建立的"非党组织"的党性是党领导阶级联盟并赋予"非党组织"革命行动意义的必然逻辑。在实践运作中,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是党在思想、政治、行动、情感方面赋予"非党组织"政治性、阶级性、思想性等党性意义的具体路径。确定组织功能性塑造方向、保持政治与思想上的独立性、批判"非党性"、运用红色文化符号宣传鼓动是发挥党组织引领功能的基本依据。列宁"非党组织"党性思想在党组织体系化构建的实践、塑造党组织吸引力与凝聚力、"非党组织"党性诉求方面为巩固"党领导一切"的社会基础给予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建设项目EIA中的公众参与存在缺少具体法律规定、信息交流主体及其关系不明、沟通形式单一、时段"滞后"、结果缺乏公开性等问题.为此,应明确其法律地位建立完善机制和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7.
自然科学理论虽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但是,从其建立和选择过程看,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活动,非逻辑因素在其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经验与科学信念并非始终一致,尤其在科学革命来临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反常"的经验图景与原有的科学信念相冲突的情况,这时就会使科学家们处于两难境地,不同文化背景和科学素养的科学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文章对经验和科学信念在科学理论建立及选择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表现形态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经验与科学信念冲突时认识主体的反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的提出背景及研究进展的阐述分析,指出该制度的本质是法律价值由"人类利益为中心"向"生态利益为中心"的转变,该制度以法律形式实现对产品的环境影响全过程控制,它是一项新的具有强制性、综合性和特殊公益性的环境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孙晨  杨帆 《环境保护》2020,48(6):59-63
由于环境侵权具有特殊性,我国立法中对于环境侵权逐步确立了在无过错责任下实行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但这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得到贯彻。本文分析了立法与司法中关于环境侵权因果关系问题的矛盾及其出现的原因,并主要对举证责任倒置与因果关系推定的界定和区别展开分析,指出了二者在概念、逻辑结构与举证责任分配上的不同,并基于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对于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证明问题倾向于法律推定的形式,肯定了由举证责任倒置到法律推定的改革是一种立法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地关注的重点问题,司法介入与法律适用性研究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符合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因此对环境保护的法律建设尤为重要。通过两级法院会商环境保护案件,建立良性发展的工作模型,确定环境保护中的司法介入与法律适用性内容,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保护法律的出台背景和内容进行论述,从"两法衔接"机制对检察监督、犯罪控制的制度价值、权利均衡思想、以及遏制环境恶化等方面阐述"两法衔接"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中司法介入和法律适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