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经济学理论透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推动了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凸显和生态经济学的兴起,着重指出生态经济学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认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与状态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内涵;论述了生态经济系统的本质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核心内容;概括了可持续发展评估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及其目标和衡量方法。  相似文献   

2.
上海作为大都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上海作为大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结合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关内容的强调,从操作性的角度可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为:可持续发展是以能力建设为动力和保障,追求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不是经济、社会、生态某个单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仅仅把可持续发展看成是经济、环境或者是社会问题(这在当前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诠释或行动实施中都有表现),都没有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内涵。贯彻可持续发展是要求现…  相似文献   

3.
论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调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原则、步骤、主要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手段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区域PRED系统的概念、特征、演化机制进行了剖析,并采用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手段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调探与决策制定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可操作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上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在时间、空间和构成要素上的含义的具体化。信息特征分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特征具有时空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总结前人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特征分类的原则和综合分类方法。依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系统理论(即区域系统在时间上/代际之间的公平,空闻上(区域内和区域间)发展的平等和区域系统各要素闻的协调)。在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信息特征分为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要素构成特征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多维信息特征分类的框架及其编码。并给出具体应用实例。这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共事,区域可持续发展数据模型的研究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文探讨了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在系统阐释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困难和障碍的基础上,着重围绕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地区之一,根据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区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使区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洪涝灾害相协调,这属于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防洪减灾系统能否持久地发挥作用,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即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问题,首先讨论了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基本涵义,提出了可持续性评价的5个准则,即功能持久性,风险最低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可承受性及社会可接受性,其次,以长江中游平原分蓄洪工程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择有效蓄洪量,蓄洪面积,围堤长度,耕地面积,区内人口,区内安全台面积等为指标,建立了分蓄洪工程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均衡规划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公平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的内涵;然后,提出了代际财富转移的公平性模型;最后,讨论了自然资源消耗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代内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上的严重反差,其主要原因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经济学不同流派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评析,认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并提出经济发展成本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围绕这一理论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主张要把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以及政策的引导纳入可持续发展经济途径研究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10.
近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以来,我国从学术界到社会各界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为了实施闺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寒加大了对可更新资源保护的力度、愿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布局、区域综合减灾规划制定与工程的建设。与此间时。图家有关资源、环境、灾害管理等职能部门。从制定可持续发展途径出发.开展了大量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些工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论建设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案例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网络平台和Google搜索引擎工具。检索并分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近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的模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可持续发展过程与机理研究、尺度问题、区域要素和地域结构的整合、区域综合集成以及区域要素变化、区域整体关系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煤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结合当前煤矿区域的实际情况 ,给出了煤矿区域系统所具备的动力学性质和特征 ,通过所建的一个数学模型 ,探讨了煤矿区域煤炭资源持续利用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地质问题已成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土壤盐碱化、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海岸蚀退等问题.本文针对问题的类型、范围和危害.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等。  相似文献   

1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环境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集中论述了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然后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环境、动力、过程五大支持系统的正常协调运转1。其中环境支持系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长江流域的环境支持系统较为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若不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长江流域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持续发展的可利用空间及其五大支持系统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对长江流域环境支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作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长江流域环境支持系统面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化区域,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趋同、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脆弱性凸显等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引入可持续发展指数和系统协调指数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测度,通过细分城市发展模式并利用演化树模型分析不同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演化进程。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接近,城市之间系统内部协调性差距较大,子系统中经济与社会发展格局较为一致,而与环境状况趋异;以人均收入、城市化率和三产结构可以将长三角地区城市聚类为4种具有不同现状特点和发展轨迹的城市发展模式,归属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轨迹不同,以苏锡常地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变化最为剧烈,发展与协调并重是关键;苏中、浙中地区等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寻求适合的经济发展路径是其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确评价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础。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并充分考虑现有评价指标体系所忽略的某些环境因素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针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由区域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区域水资源与社会协调程度、区域水资源与环境协调程度4个子系统及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水资源系统的随机性、模糊性等特性以及系统评价的公正、客观要求,为规避评价方法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影响,分别应用主观性较强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与客观性较强的投影寻踪模型(PP)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将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求和以实现优势互补,以此建立了区域水资源评价的一种新模型(FAHP PP),然后通过以上海市1998~2007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为例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及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The concept of the virtual ecological footprint (VEF) was proposed to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exist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calculations, and was applied to the dynamic predi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e Boao special planning area. The restric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o the EF was quantified using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ccupation index, k, and this restriction was designed in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EF. The modeling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lanning area presented 0.44 global ha ecological surplus per capita in 2004. However, a remarkable ecological deficit was predicted to occur after planning is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prediction, ecological deficit per capita would be 0.49 and 2.36 ha in 2010 and 2020, respectively. Strategies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o reduce adverse effects, measures related to EF and VEF, including population control, optimization of consumption pattern and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were propose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planning area.  相似文献   

18.
张家口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家口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上属于河北省落后地区,且近邻首都北京,因此它的发展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选用了由加拿大生态学家Rees和Wacke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张家口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算。结果表明:张家口市自1990年到2000年一直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且人均生态赤字呈逐年增大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全面发展精细农业、促进工业升级以及以“人”为本的区域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区的确定及土地产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区的土地产权问题是开发型移民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水库农村移民环境窬一的理论计算公式和常规计算方法,并讨论了据此确定安置区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