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城市矿产"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是我国缓解资源瓶颈约束、构建产业生态化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究"城市矿产"产业生态效率特征及关键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继续推动该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生态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我国2004—2017年26个省市层面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总体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相关性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寻该产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矿产"产业生态效率呈"类峰峦"结构的波动上升趋势,从2004年0.87上升至2017年1.06,这期间,峰顶和峰谷省市的该产业生态效率年均差值近12%,且存在较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整体表现为东部地区始终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26个省市该产业生态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整体由低值集聚向中高值集聚状态转变,但发展后期,部分省市脱离整体趋势,出现"微分异"现象。(3)根据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技术创新是提高该产业生态效率的核心因素;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为次要因素;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为一般影响因素;宏观调控与对外开放水平则无显著影响。最后,提出内外技术联合提高创新能力、以绿色产业合作提升产业集聚水平、环境标准细化增强环保效应、与制造业层级嵌套完善回收体系等对策建议,提升"城市矿产"产业生态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江苏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流分析被认为是适用于生态效率评价的重要工具和方法之一,但应用于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的研究尚较少。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物质流分析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基于物质流账户的3个层面的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区域直接生态效率、区域总生态效率、整体生态效率。以江苏省为例,全面评价了 1995~2005年江苏省不同层面的生态效率,结果表明:(1)江苏省区域直接生态效率远高于我国同期水平。区域总生态效率和整体生态效率相对较低,分别仅为区域直接生态效率 15%~22%和 7%~8%左右;(2)1995~2005年,区域直接生态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原因在于物质生产率未有显著提高以及近年来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的增加;(3)整体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直接生态效率类似,原因主要是近年江苏省对区外物质和资源的进口量显著增加;(4)区域总生态效率则表现为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上升的趋势。在对研究结果及成因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工业生态效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究工业生态效率对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均值不断上升,绝对差异增加,而相对差异变化不大;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具有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在工业生态效率类型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趋同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对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结构不利于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本地城镇化的提升不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本地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加强城市之间合作对提升工业生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态效率”这一概念同时将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内涵于其中,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基于2004~2014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实证测算并分析了我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关联及集聚特征,研究了生态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显著,生态效率呈现“东—中—西—东北”的梯度递减格局。(2)区域生态效率呈现显著的正的空间相关与集聚特征,近地缘的各省域生态效率相互影响,空间扩散效应显著;忽视区域差异与空间因素,在理论上存在严重不足,也与现实不符。(3)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结构变动、对外开放和城市化水平等因素,都会对生态效率变动产生显著影响。提高区域生态效率,中西部落后地区是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5.
全要素生态效率的测度评价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全要素分析框架之中,提出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并由此构建全要素生态效率指标。同时运用基于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2000—2014年中国区域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生态足迹总量在2000—2014年呈现出递增趋势,增长速度在2006年之后有所放缓;中国各省市在生态足迹平均值和年均增长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中国及其中部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波动"的变化趋势,东部的生态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西部的生态效率在整个研究期内基本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中国全要素生态效率的地区分布大体上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步提升的态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由于区域间的污染排放转移而出现生态效率塌陷现象。(3)全要素生态效率与环境规制呈"U"型关系,加强环境规制在长远上有利于生态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机构和外资规模均对全要素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大力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科学升级,同时立足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并加强对转移企业的环境监管,禁止污染排放的跨区域转移;出台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提升外资在本地企业中的优势,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甄别和监管,避免污染排放的跨国转移;各级政府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压倒性位置,出台更加严格有效的资源管理政策,并进一步细化各类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排放的约束和监管。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区域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选取和优化的过程,建立投入导向CRS模型和VRS模型,根据我国30个省份2007年工业增加值及经过共线性、显著性检验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指标,测算了各省份工业生态效率(即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收益、指标松驰量及标杆省份等数据,确定了工业生态效率有效省份并为效率较低省份找出节能减排的差距和目标值。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离不开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基于城市群视域,采用熵权法、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Tobit模型等方法,从多维度视角探讨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85个城市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生态效率水平呈降-升-降-升的“W”型变动趋势。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波动上升趋势,且三大城市群空间差异性明显,呈现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2)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且多数城市表现为低低集聚,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呈显著的“东高西低”型空间集聚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空间集聚特征不显著;(3)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产业结构对整体耦合协调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视区域发展异质性、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以及积极开展对外开放交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产业集聚的环境性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热点,从旅游产业集聚视角,使用2005~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市面板数据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旅游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 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内部不均衡性显著,生态效率总体表现为: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生态效率具有较强的空间联动性和依赖性,受空间溢出效应影响,邻近城市之间生态效率相互作用;旅游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曲线特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在旅游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污染中发挥了重要的渠道作用.区域上,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鄱阳湖地区旅游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节能减排的中国省级工业技术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虑能源与碳排放的共同生产前沿分析框架下,运用基于DEA的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测算中国1998-2010年省级工业技术效率,并分析了地区工业技术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测算结果发现,忽略能源与碳排放约束的传统效率测算结果高估了工业技术效率,地区工业环境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全国工业环境效率总体水平偏低,东部工业环境效率明显高于西部与中部。基于面板数据的Tobit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工业环境效率与人均收入呈U型曲线关系,财政分权、企业所有制结构及出口活动对工业环境效率有负面影响,其中,财政分权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外商直接投资、研发强度及进口基本上促进了工业环境效率的改善,"波特假说"得到了实证支持,"污染天堂假说"未能得到证实。基于节能减排和环境效率增进的工业增长转型,不仅需要考虑环境技术创新、能源结构调整、外资进入等问题,更需要切实关注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及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等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只有从深层次上打破体制性瓶颈,才能真正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和工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出发,在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中国省域生态效率水平的基础上,应用2000—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SDM),深入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市场分割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在样本期内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并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和空间分异,总体呈东-中-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FDI对生态效率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表明FDI对本地区生态效率的效应为负,但对邻近地区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第三,地方保护主义引致的市场分割导致资源扭曲错配,技术进步缓慢,不利于生态效率的提升,并随着市场分割程度的提高,限制内资企业获取FDI技术效应的能力与动力,抑制FDI对生态效率的正向溢出效应。拓展性分析发现,市场分割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短期FDI的流入受地方政府非市场竞争手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市场分割程度,但长期的累积效应可有效打破市场分割。因此,为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应主动发挥生态效率高值区的"示范作用"与"溢出效应";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引资力度,坚持以"以开放促改革",充分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市场整合作用,在区域生态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央政府应加快破除"诸侯割据"藩篱,鼓励区域联动和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在生态建设方面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是衡量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内容。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并通过T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各要素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5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的生态综合效率值总体上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分解效率中纯技术效率是影响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2)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早期低效阶段、快速提升阶段、不稳定转型阶段;(3)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的增长阻力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制约;(4)生态压力、工业发展水平和生态技术水平对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生态投入和产业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环境效率分解为与产业系统运行过程相对应的源头预防效率、清洁生产效率和末端治理效率,从系统整体协同视角构建整合不同过程效率的生态效率度量模型,并以吉林省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吉林省在推进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实践中,末端治理仍是优先选择,其次为清洁生产,最后为源头循环,具有清晰的次序性;②不同类型城市在生态效率路径选择方面存在差异,综合型城市侧重于源头循环,而资源型城市更依赖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③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水平从2002年的0.40增长到2008年的0.49,增幅为23.59%,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处于脱钩状态;④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质量指数整体水平较高,而且在波动中趋于上升,增幅为7.19%;⑤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从2002年的0.35上升到2008年的0.46,增幅为32.48%,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水平对生态效率进步的贡献度为72.64%,未来应重视提升生态效率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深刻理解环境效率的含义,本文以全新视角对中国各省环境效率进行测量、分析。首先,基于中国各省农业和工业生产要素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利用二次型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收益函数的对偶关系,测算2011年至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污染物的影子价格。其次,利用影子价格衡量污染物减排边际成本的优点,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提出的环境效率测度公式,研究各省的环境负荷、环境效率,针对环境效率在衡量经济发展质量过程中的缺陷,提出环境效率幻觉概念,结合二者对全国各省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的各省环境效率值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整体上环境效率值在东中西部呈递减,但东北各省的环境效率值已普遍低于西南各省,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出现环境效率幻觉的省份较少,但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其数量在增加。再次,利用环境效率的上升和环境效率幻觉的下降判断,中国仅二分之一的省份环境质量在真正好转。最后,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人均收入以及对外贸易水平与环境效率正相关,政府规制与环境效率负相关,对各地区的影响却呈现出较大差异;政府规制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对环境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且东部大于中部,而西部地区却存在负效应;产业结构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环境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西部大于中部,但是东部地区却存在着负效应;对外贸易的继续增加对东中部地区环境效率具有消极的影响,且东部大于中部,对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Eco-efficiency is a valuable tool for managing and solving issues involving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 in current production processes. Despite the popularity of the term “eco-efficiency” in business, limited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measuring and reporting regional eco-efficiency for local government policy makers.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eco-efficiency, an indicator system of regional eco-efficiency i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The indicator system comprises 22 indicators, which are divided in to three categories including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s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ressure. As a promising statistical technique,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is used to set the weight of indicators which attempts to calculate the eco-efficiency indices of Qingdao's Chengyang Distri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efficiency of Chengyang District has clearly improved 35.1% with small fluctuation from 1995 to 2003.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and resources consumption index also represent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soci-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and resources consumption index is 0.979, which means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hengyang District depend on an extravagant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Th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index in- creased slowly before 1997 and declined gradually after 1997, due to more attention being pai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local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Chengyang District still keeps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with a high consumption and high production, so the emphases of 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put on improving the improving the efficient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ustain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icators system of regional eco-efficiency is a promising metho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provide an 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support for local governments.  相似文献   

15.
Eco-efficiency is a valuable tool for managing and solving issues involving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 in current production processes. Despite the popularity of the term “eeo-efficiency“ in business, limited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measuring and reporting regional eco-efficiency for local government policy makers.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eco-efficiency, an indicator system of regional eco-efficiency i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The indicator system comprises 22 indicators, which are divided in to three categories including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s consumption,environmental pressure. As a promising statistical technique,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is used to set the weight of indicators which attempts to calculate the eco-efficiency indices of Qingdao‘s Chengyang Distri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efficiency of Chengyang District has clearly improved 35.1% with small fluctuation from 1995 to 2003.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and resources consumption index also represent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soci-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and resources consumption index is 0.979, which means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hengyang District depend on an extravagant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Th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index increased slowly before 1997 and declined gradually after 1997, due to more attention being pai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local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Chengyang District still keeps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with a high consumption and high production, so the emphases of 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put on improving the improving the efficient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ustain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icators system of regional eco-efficiency is a promising metho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provide an 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support for local governments.  相似文献   

16.
旅游生态效率是一种以"最小资源投入和环境破坏,最大经济社会产出"为核心目标,衡量旅游永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索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效率省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较低效率省区分布广泛,其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而低效率省区数量较少,其分布范围总体从长江经济带东部向西部迁移。(2)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和集聚性均不断缩小,东部、中部和西部3地区内部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经济规模、旅游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政府规制力度对各省区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基于AHP和DEA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以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重要环境污染源之一,但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面广、周期长、随机性等特点,在评价上存在较大难度。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选取该市1998~2008年农业生产和面源污染相关数据,运用偏好锥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对其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998~2008年,无锡市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近三年累计上升幅度达22%。表明近年来无锡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提出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和方法为进一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