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以四川彭州为典型案例,对栽植17年的人工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喜树林的碳聚积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生物量积累规律为: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每公顷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的生物量分别为172t、162t、157t、126t、124t、111t.柳杉的生物量比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增加5.81%、8.72%、26.7%、27.9%、35.5%;不同树种的林分碳贮量为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林分的碳贮量分别为86.0、81.0、7&5、63.0、62.0、55.5tC/hm2,表明柳杉比其它树种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和固碳能力;林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规律为:0~10cm>10~30cm>30~50cm>50~70cm,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于0~50cm土层内;不同树种林下土壤的碳贮量均高于同期的林分碳贮量,表明土壤碳库是林分碳库的补充和延续,且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2.
植被变化监测与预测是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基于2003~2018年MODIS EVI遥感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研究区EVI的动态变化速率,结合t检验方法判定EVI变化显著性,应用Hurst指数模型预测乌蒙山地区植被未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15年植被总体趋于改善,变率为0. 004 9/yr,变化趋势曲线呈“双峰单谷”型,空间上呈“东北部高,中部、西南部低”的格局;(2)乌蒙山地区EVI极显著改善区域比重为61. 98%,显著改善和不显著改善区域约占全区面积的1/3,退化区域比重为5. 64%;(3)研究区植被以持续变化序列为主,占比约为59. 5%,持续退化约为0. 6%,反持续性改善约为25. 13%,反持续改善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等地,持续退化主要零星分布在城市区域;(4)研究区植被治理需加强监测,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地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结合植被未来发展趋势,需要统筹推进国土空间优化。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认识乌蒙山地区植被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该区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植被变化。  相似文献   

3.
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库区位于四川省北部边缘的广元市境内,地处秦巴山西段,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区涉及广元市利州区、元坝区、剑阁县和苍溪县等35个乡(镇),迁建集镇13个。该区域的嘉陵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部分支流水污染严重、水质较差;自然灾害频繁。枢纽工程业主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水电  相似文献   

4.
基于被动扩散采样技术,将泸州市全市区域按16km×16km间隔划分为38个网格,并开展了2011年3月~2012年2月期间大气污染物SO2、NO2监测工作。监测结果表明:泸州市SO2、NO2浓度季节变化规律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SO2的空间分布表明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区及西北区域,NO2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全市呈南部低、北部高的趋势。泸州市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与污染源分布格局以及主导风向有关,同时,泸州受区域外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影响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省A级景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探究了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方法对不同类别景区的可达性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集聚形态,呈现"南部多而密集、北部少而分散"的格局。(2)山西省A级景区整体可达性表现一般,平均可达时间为52min,可达性分布区域差异较明显,景区在县域单元内的整体可达性分布呈集聚状态。(3)可达性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太原市城区和晋中市榆次区等省中部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偏关县和河曲县等省界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6.
川中丘陵区村级景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分析了人口密集的川中丘陵乡村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S)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内SOCD和SOCS平均值分别为5.58kg/m2和75.77×105g,SOCD随丘体高度的降低向四周逐渐增大,SOCS主要分布于旱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中。0~30cm土层和土体深度内,SOCD以冬水田最高,裸岩最低;SOCS则以丘脚旱地和轮作水田最高,裸岩最低。地形、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对SOCD、SOCS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7.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比较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贵州省岩溶生态现状为背景,选取影响石漠化主要的地形、植被、坡度和土壤4个自然因子,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将研究区石漠化敏感性划分为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从结果看,研究区的石漠化敏感性以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从空间上看,呈现连续不规则的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北部、西部、西南部和中部等区域.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川西北若尔盖高原1998~2008年10年逐旬共372景的SPOT-VEGI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变化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川西北若尔盖高原1998~2008十年来的NDVI变化趋势以衰减为主导,其中衰减区域的面积比例为47.8%,而增长区域的面积比例仅为22.0%。若尔盖高原植被衰减区主要分布在海拔3500~4000米的高程带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NDVI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面积排序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裸地。优势景观为耕地,所占比例由72.83%下降到63.32%,面积减少了3480hm2。草地所占比例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增加了2.81%。林地比例由15.98%上升到18.79%,增加了700hm2。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1990年研究区内草地景观易受到外部干扰,其分布形状复杂。林地景观整体聚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低的异质性,分布通透性好、规模连续。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斑块较小。2002年农田斑块分布复杂化,同时具有聚集度高的特点。2014年研究区内农田优势地位下降。此时农田分布比较破碎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草地分布规模性较好、分布较为完整,但是内部存在一定的破碎性;(3)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海拔超过500m的丘陵山地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成绵乐铁路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得三江交汇区的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加快,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中区和周围城镇。  相似文献   

10.
森林村庄是中国未来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载体,“双碳”政策的提出为我国乡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导向。基于ArcGIS10.8空间分析工具及数理统计方法,对2021年安徽省639个森林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总体分布上,安徽省森林村庄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格局,具有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显著特征;(2)安徽省森林村庄在不同空间尺度呈现差异化的分布特征。区域尺度上,皖中地区数量最多,皖北地区次之,皖南地区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22.69%;市域尺度上,高密度集聚区呈现近似倾斜的“V”字型结构,南北对称的空间格局显著;县域尺度上呈分散分布;(3)整体密度上,安徽省森林村庄的空间格局形成两条近似平行的高密度集聚带,5个显著的核心区和5个次级密度核心;(4)空间关联上,安徽省森林村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县域尺度上空间关联以正相关类型为主;(5)影响因素上,地形、水源是安徽省森林村庄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人口、交通和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是森林村庄保护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碳排放交易是推动碳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为提高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与运营,生态环境部加快了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法治化的步伐。然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用碳排放额度来解释碳排放权,直接影响了学界对碳排放权的性质定位。碳排放权和碳排放配额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中所发挥的功能并不相同,有必要确立“权额分立”的理念对碳排放权的性质进行重新检视。在“权额分立”理念下,剥离碳排放配额的碳排放权仅作为一种行政许可权存在,碳排放配额则具有物权性质,两者互不影响。作为行政许可权的碳排放权不具有可交易性,因此,在规范文件中以“碳排放交易”取代“碳排放权交易”较为稳妥;另在碳排放权的概念界定中也应当与碳排放配额相区分。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已经造成多种不利影响,为缓解这些不利影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碳中和评估与预测预估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基础,准确估算碳排放量和碳去除量是进行碳中和评估的关键,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减排和增汇政策。本文梳理了碳排放量和碳去除量的估算方法以及预测预估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以期为准确评估碳中和现状以及预测预估未来情景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能性和路径提供方法论参考。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可以分为用于支撑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面向消费侧碳排放的估算方法和基于因素分解法的碳排放计量方法三大类;前两类方法主要用于历史碳排放量的盘点,第三类方法可用于碳排放量的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去除量估算方法可以分为统计模型法、机理模型法和遥感模型法三大类;第一类方法应用最早但估算结果较粗糙,第二类方法模型应用最多但估算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类方法观测范围大但缺乏预测预估能力。近年来,模型分析法在碳中和评估和预测预估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本文介绍了碳普惠制的定义、内涵及其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区别,对国内外碳普惠制的探索、实践进行梳理,通过对相关碳普惠平台的分析研究,提出碳普惠平台建设的业务框架设计,对生活服务业场景接入碳普惠平台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当前我国碳普惠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国内碳普惠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与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治理”政策体系需在现有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上嵌入“降碳”政策目标,“降碳”和“减污”涉及的规范、资源和工具等制度性要素将在“协同增效”目标下重新协调整合。“减污降碳”在政策理念、政策工具、政策主体等层面均对传统污染防治政策系统存在路径依赖,可能导致决策科学性不足、规制失灵、政策可持续性较差、政策僵化、市场主体投入不足等问题。故此,需加快完善“协同增效”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多元政策工具统筹协同、优化差异性政策的管理协同。  相似文献   

15.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性技术,也是我国达成二氧化碳零排放的保障性措施。本文简要介绍了CCUS主要环节的技术流程,概括了我国CCUS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技术水平、国家政策、示范项目情况等多个角度,总结了现阶段我国CCUS技术的整体研究与发展水平。并根据我国能源供给模式、工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分析并阐明了我国CCUS技术发展的必要性,以及现阶段CCUS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本文还从行业角度出发,将CCUS技术与油气、建筑、农业、化工多种重点行业结合,提出了具体可行、互促互利的CO2转化利用模式,为实现CCUS的商业化运行、保证CCUS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政企融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碳资产质押融资是助力绿色金融发展、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然而多方努力下,控排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积极性尚未被完全激发,致使碳资产质押融资业务发展缓慢。本文拟考虑异质性减排政策,构建地方政府、控排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碳资产质押融资过程中各方主体的损益关系,并通过数值仿真探究相关参数对政企融协同创新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单一碳交易政策下强化推进碳减排政策有利于促进政企融协同创新。②复合碳减排政策对地方政府和控排企业双主体的策略选择影响较大,甚至致弱控排企业向质押策略演化。③地方政府可在单一碳交易政策下降低碳价管制成本和企业超排罚款;在复合碳减排政策下适当加征罚款,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力并正确引导企业的减排行为。  相似文献   

17.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accurate estimates of SOC decomposition are important for forest carbon modeling and ultimately for decision making relative to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mitigati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We determined the major pools of SOC in four sites representing major forest types in China: temperate forests at Changbai Mountain (CBM) and Qilian Mountain (QLM), and sub-tropical forests at Yujiang (YJ) and Liping (LP) counties. A 90-day laboratory incubation was conducted to measure CO(2) evolution from forest soils from each site, and data from the incubation study were fitted to a three-pool first-order model that separated mineralizable soil organic carbon into active (C(a)), slow (C(s)) and resistant (C(r)) carbon pools.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rate of SOC decomposition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was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temperature zone, (2) The C(a) pool comprised approximately 1-3% of SOC with an average mean residence time (MRT) of 219 days. The C(s) pool comprised approximately 25-65% with an average MRT of 78 yr. The C(r) pool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35-80% of SOC, (3) The YJ site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had the greatest C(a) pool and the lowest MRT, while the QLM in the temperature zone had the greatest MRT for both the C(a) and C(s) pools. The results suggest a higher capacity for long-term C sequestration as SOC in temperature forests than in sub-tropical forests.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碳中和的新形势下,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7月正式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立法提案,并计划于2023年起实施。本文在总结立法提案关键要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欧盟CBAM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研判可能对我国产生的潜在影响,并从国际国内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分析发现,欧盟采取"名义"碳市场的形式,初期将覆盖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等5个行业,只核算产品生产过程的直接排放,暂不考虑间接排放,2023—2025年是过渡期,2026年开始正式实施。欧盟CBAM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面临诸多挑战: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但存在满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例外条款的可能性;违反国际气候治理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也不符合公约关于国际贸易歧视或变相限制的条款;对解决碳泄漏问题和保护本土竞争力的作用有限;产品隐含碳核算和碳价确定是技术难点问题。影响评估发现,欧盟CBAM将使我国受影响部门的对欧出口总额降低11%~13%,出口成本增加1亿~3.05亿美元,其中约四分之三的成本将由钢铁行业承担,对贸易隐含碳的下降作用有待进一步考量;此外,欧盟CBAM将会影响多边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也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贸易、产业转型、技术提升等方面产生间接影响。我国应在国际层面坚定在气候治理多边框架下解决碳泄露问题,探索提出中国方案;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提升我国贸易优势;加强中欧对话协商,避免CBAM成为中欧"绿色贸易壁垒"。在国内层面稳步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夯实碳排放核算基础能力,加强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碳金融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冒晓立 《四川环境》2009,28(6):123-126,135
2007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对于全球碳金融市场——这个刚刚起步并稍显呈现欣欣向荣之势的市场无疑是一个利空消息。本文总结了国际碳交易市场在金融危机来袭时的表现,着重分析了中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并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表现,探讨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危机中寻求生存并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暖与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鉴于碳排放具有负外部性,研究碳排放的边际外部性成本并探究最佳碳税,对于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无限期的多部门新古典增长模型,探究碳排放的边际外部性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最优的碳税政策进行思考。研究结果表明:当居民消费效用函数呈对数形式、大气损害与产量成正比、大气中的碳含量存在线性关系和储蓄率不变等假设条件成立时,碳排放的边际外部性成本与产出成正比,且比例只与贴现率、大气损害函数和大气中的碳消散结构有关。因此,在碳税政策的制定上,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分阶段动态优化调整碳税税率:在高贴现率时期提高碳税税率,分行业施行碳税政策和补贴政策,同时为了避免经济社会遭受到较大的冲击,起初征收碳税时税率不宜过高;考虑不同体量企业收入差距和负担能力,采用累进碳税征收机制;分地区实施差别税率,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