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主要运用法律经济学、社会法学等交叉学科的分析方法对造成环境资源的外部性以及环境保护的外部不经济性的原因--环境立法上的根源性漏洞进行探析.笔者认为,在现行的环境立法中,由于环境资源的属性及其归属不明,使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缺乏立法依据.从而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污染者的外部经济行为,是环境保护法律长期难以有效实施的症结所在.同时,笔者就相关的解决环境保护难题的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析了环境资源的产权特性 ,指出了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相配套的富余排污量交易制度对明确环境资源的产权关系、促进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激励企业积极进行污染的治理、降低污染防治的交易成本、以及有效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的重要意义。富余排污量交易制度能为实现城市环境和经济的同步可持续发展奠定宏观基础 ,其应成为现代环境保护制度的一个重要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推行循环经济要全力发展环境保护信息服务和物流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循环经济除生态链本身的性质决定外,还与服务业、物流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要把推行循环经济作为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重整各种存量资源、合理设计增量资源,从而使其成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创造新生利润源的重要新兴产业.这就要明确环境保护信息服务业和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特定支持这个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吸收外资等政策,加快对现有环境保护信息服务业与物流产业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化工废水处理的方法,对化学需氧量测定概念及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以高锰酸钾法来进行化学需氧量测定实验,做好化工废水处理工作。据此,有利用提高化工废水处理水平,降低化工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满足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以优化配置化工企业的资源,提高化工企业资源利用率,从而保障化工废水处理工作的质量,实现化工废水处理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目前,把企业推向市场,加大市场调节的份额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主成分:环境保护如何和经济同乘"一条船",面向市场,也应摆上议事日程.把环境保护推向市场,就是要把环境保护同样纳为经营行为,将其视作一种投入要素,一种资源,在市场进行等价交换,使经济主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杠杆作用,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产品,优化资源利用配置,提高环境保护效果,最终使环境保护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产业.把环境保护推向市场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单纯解决环境保护"福利性"、保护资金匮乏,保  相似文献   

6.
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当存在能影响价格的市场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及不完全信息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环境保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但政府干预也并不总是有效的,指出了政府履行环境保护服务职能存在的问题,分析环境保护中政府"失灵"的原因:决策判断失误、利益集团影响、决策信息不全、体制不健全等,提出了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作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上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因此对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5R)"的原则是每一位地球人所赋予的神圣职责.逆向物流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它包含产品返回、物品再利用、废弃物处置、再加工处理、维修与再造等物流活动.目前人们对逆向物流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废弃物回收,上升到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行业特性和技术约束致使一些制造企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和边角废料,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而可持续发展要求则促使制造企业寻求一种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资源良性循环的物流模式,构建再循环物流系统.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促进产业间或产业内工业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实践,设计具有生态柔性的B2B网络下再循环物流系统的结构模型.运用环境影响分析模型,分析再循环物流系统各个业务单元的环境影响因子.基于结构模型,运用混合整数规划方法,构建再循环物流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再循环系统的物流成本和外部环境影响;适合于多物料、单周期、有产能限制的再循环网络设施选址-分配问题.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随着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的物流来寻求利润是必然趋势。现如今,国外的物流配送体系已经相当成熟,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且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0%左右。而我国物流虽发展迅速,但内外资源并未统筹配置,物流网络架构并不完善,导致我国物流成本近几年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徘徊在20%左右。加之,物流配送服务水平差、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重复投资大、行业标准不统一,导致物流配送成本高和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阻碍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并使我国物流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立在云物流基础之上的新型配送终端——云物流超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引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在认识市场经济发挥对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环境与资源的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市场在环境保护中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运用环境保护多种手段的优化组合,以求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均衡发展.一、市场调节在环境保护中的局限性1.外部效果的存在导致市场机制失灵环境污染就其经济实质而言是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它是伴随着企业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而产生的.环境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追求利润  相似文献   

11.
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大量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将节能环保理念应用到建筑和园区建设中,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势在必行.分别从建筑保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生态建设三大方面介绍了节能环保技术在园区中的应用,并计算节能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节能环保技术能大大减少碳及烟尘的排放量,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为了降低锅炉污染烟气和残渣的排放,实现节能减排,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锅炉超低排放控制方法.构建锅炉超低排放的控制约束参量模型,以锅炉凝渣量、炉膛温度、压力、锅炉热效率等参量为约束指标,构建一个多元控制目标函数.采用模糊神经网络结构模型对输入的控制参量模型进行自适应寻优,结合模糊控制规则实现锅炉排放过程的优化控制,实现超低排放.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锅炉排放过程,能降低锅炉燃烧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过程收敛性和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实现节能环保,需要对运输路径进行合理规划设计,缓解交通拥堵,从而降低汽车的能耗和尾气排放量。首先分析了汽车尾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介绍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质及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采用路网拓扑结构分析运输路径与交通拥堵的关系,在交通拥堵状态评估模型中构建汽车尾气排放量控制模型,通过交通运输路径的优化规划模型设计,确保车辆畅通,有效减少尾气的排放量,降低了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郑航  叶阿忠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5):2413-242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及二次分配(QAP)方法,利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001~2019年地级市数据,探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空间相关性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呈现周期性变化,表现出“依政策波动”特征.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显著的“核心-边缘”分布模式,广州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处于网络核心,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惠州,江门等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处于网络边缘,对网络的控制和影响能力较为微弱.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划分为“净受益”,“净溢出”,“双向溢出”和“经纪人”4个板块,各板块之间的联动效应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效率,技术水平和环保力度差异的扩大促进了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决策者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界定减排责任和减排目标,制定更公平,更有针对性的城市群协同减排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碳中和目标下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规划是在基础层面引导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和区域开发的国家基础性、约束性规划。在当前“双碳”战略背景下,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对于从基础层面推动经济社会系统全面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国土空间格局、人地关系与碳收支的内在关系。从“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探讨了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调控机理;从国土空间碳收支核算体系、面向碳平衡的“双评价”方法、国土空间碳风险监测与评价、碳排放空间约束下的三线划定、碳达峰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控等方面提出了面向碳中和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从差别化的生态碳汇提升方案、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土空间碳收支核算体系、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方案、基于生命周期的建设用地碳排放评估、低碳高效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多层次国土空间碳补偿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领域。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建立了光伏行业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并在处置阶段对不同处置情景的碳排放进行比较.通过现场、资料调研和工艺研发应用的方式,获得光伏行业生产、使用、处置阶段及三个情景的资源、能源的输入/输出和污染物排放数据.结果表明:光伏行业碳排放集中在生产阶段,其中又以高纯多晶硅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最高;使用阶段碳排放较小,仅为生产阶段的3%;电耗是最主要的碳排放因素,占生产和使用阶段碳排放的64.98%.处置阶段的3种情景的碳排放由大到小依次是填埋 > 拆解 > 热解,除了填埋略微增加碳排放外,拆解和热解都能显著降低行业碳排放,可分别降低6.03%和33.59%.研究显示采用热解回收技术的光伏组件生命周期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不仅低于同类研究,还远低于我国当前电力结构的碳排放水平,发展光伏行业可实现环境与能源双赢.  相似文献   

17.
谭萌  彭艺  马戎  秦汉时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3):1447-1454
基于目前5G技术的发展情况,利用holt指数平滑法和动态分析法预测了未来20年5G基站产生的直接碳排放量.根据预测模型,5G基站建设会在2038年左右达到饱和状态,数量约为1434万个.考虑到5G技术的发展推动其他产业发展可能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利用投入产出法和灰度时间预测法等方法评估了5G技术引起的各行业间接碳排放量.结果显示,5G基站处于低负载(30%负载)情况下,能在2038年碳排放达峰时年产生142.61Mt的直接碳排放;而如果满负荷运行,则能在2038年碳排放达峰时产生196.26Mt的直接碳排放,基于中国两种不同碳排放达峰情景,综合分析了5G技术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对中国碳排放达峰时间和碳排放峰值的影响,最后对预测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实际GDP情况情景下5G技术对于社会各行业的碳排放影响在2030年达到峰值,约为255.96Mt.并且,2030年前5G技术发展对社会总体碳排放增量以间接碳排放为主,2030年后对社会碳排放增量以直接碳排放为主;综合考虑下5G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中国碳排放达峰时间推后至少2年,相应的碳排放峰值至少提高了383.96Mt.若中国政府要削减5G导致的额外碳排放,完成二氧化碳总量控制,需要降低基站能耗水平,控制基站数量,避免重复建设导致5G基站低负荷运行.  相似文献   

18.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低碳目标创新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于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水平和自然资源支撑能力,推动经济社会中长期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双碳”目标下的自然资源管理,九位专家分别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创新自然资源管理的策略,为基于“资源要素—国土空间—生态系统”多层次视角构建低碳导向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提供参考借鉴。专家认为:未来应构建“双碳”目标下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系统性应对框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要素—空间—系统”多层次协同管理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域自然资源及国土空间碳循环监测网络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核算标准体系,探索差别化国土空间管控方案;加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资源流通管理,探寻基于资源优化管理的区域协同碳减排路径;将碳汇价值纳入碳交易和生态补偿体系,构建基于国土空间碳中和评价的区域横向碳补偿制度,推动区域协同减排和公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格局及碳平衡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为此,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工作重点. 江西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导致碳排放量增加. 鉴于此,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量计算模型,探究江西省2000—2018年的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通过基尼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内的碳排放空间差异以及碳收支情况,同时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结果表明:①江西省2000—2018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逐年上升,从1 215.687×104 t增至4 907.425×104 t,总体表现为净碳源,碳减排压力较大. ②江西省碳排放空间格局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北部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明显大于南部和东部地区,其碳排放总量与各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 ③江西省历年的碳补偿率均低于34%且逐年递减,碳补偿率、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三者均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北部地区的碳补偿率低于南部地区,南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经济贡献率和生态承载系数高于西部地区. ④基于碳平衡分析,根据净碳排放量、生态承载系数等指标将江西省各地级市划分为4个碳排放发展功能区域,即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高碳优化区. 研究期内碳汇功能区数量变化较大,逐渐转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和高碳优化区数量基本无变化. 研究显示,江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协同减排的困难较大,为此根据碳平衡分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促进区域协同减排,推动全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缓解因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实施建筑领域CO2排放控制是推动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关键举措. 2020年我国建筑领域运行阶段CO2排放量为21.7×108 t,约占全国能源活动碳排放量的20%,其中直接排放6.9×108 t,间接排放14.8×108 t. 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领域CO2排放仍呈刚性增长态势. 为明确建筑领域CO2排放达峰路径,综合考虑建筑领域发展现状和用能情况,以建筑运行中供暖、炊事等活动所需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耗直接排放以及热电联产供暖、空调、照明、电梯、电器等外购热力和电力间接排放为核算范围,在预测不同阶段建筑发展规模、建筑能源消费、用能结构的基础上,分析未来碳排放变化趋势和达峰时间,提出达峰路径和重要政策举措. 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我国建筑领域CO2排放量从13.2×108 t增至21.7×108 t,其中直接排放已于2017年达峰,间接排放仍在持续增长. ②从建筑规模和节能降碳措施等角度分情景开展建筑领域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预测建筑领域CO2排放将在2029—2030年左右达峰,峰值排放量为28.1×108~29.2×108 t,达峰后有2~3年的平台期. ③低碳清洁取暖、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节能改造和合理控制建筑规模4项措施是建筑领域实现碳排放达峰的重要举措,4项措施的减排贡献率分别达到40.7%、27.1%、17.7%和14.5%. 研究显示,2030年前,发展建筑可再生能源、强化建筑节能、合力控制建筑规模是建筑领域降碳的核心举措,而推动低碳清洁取暖是实现我国建筑领域降碳最主要的控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