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根据2021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的调查资料,对三沙湾渔业水域表层沉积物中油类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油类污染物含量为8.65×10?6~126×10?6,平均含量为53.1×10?6;油类含量呈现春季略高于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季平均含量平面分布状况为研究区南部的S2和S8站位以及东部的S3站位高,北部次之,西部的S4站位和南部的S1站位处于较低水平;研究区南部的S2和S8站位以及东部的S3站位油类含量相对较高,可能与该区域网箱养殖、作业船舶(网箱养殖船舶以及其他作业船舶)活动频繁关系密切。与历史资料比较,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油类污染物含量呈逐年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海域比较,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油类污染物含量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按照国际海事组织IMO73/78防污染公约以及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凡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轮和400总吨及以上的非油轮船舶,均应备有油类记录薄,以记载各项油类或油性混合物的操作。 我国现行的油类记录薄是根据IMO第十七次海上环保会议通过并经IMO第99号通函推荐的新格式制订的。这一格式由于使用和记载比较简捷,虽然目前还未按73/78防污染公约规定的修正程序正式接受以代替公约附则Ⅰ附录Ⅲ中规定的油类记录薄格式,但IMO建议各缔约国主管机关可立即采用这种新格式而不必再以公约中现附的格式来过渡。我国采纳了IMO的建议,这就是我国现行油类记录薄的由来。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海水体油类污染现状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908专项(908专项)中关于我国近海海域海水中油类含量数据(2006年7月14日至2007年12月29),据此数据对我国近海海水油类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各海域油类的测值和平均值除个别站位外,海水中油类均符合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就各季油类平均含量高低相对比较而言,冬季...  相似文献   

4.
文中介绍了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已经颁布实施的海洋环境样品分析测试中油标准,针对目前我国制定“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标准”、“海洋生物体内污染物评价标准”,修改“海洋水质标准”等问题,从实验实际数据出发,阐述在制定或修改油类标准时,必须注意标准油、标准物、分析测定条件、分析测定方法,因为这些因素对量值造成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用重量法测定水中油类物质的几个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了能够取得满意测定结果的方法,改进后的方法,减轻了工作量,节省了分析费用,有利于批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连湾油类洁污疏浚物的油类溶出试验,获得了动态溶出数据。介绍了大连湾海区站位布设、样品采集、贮存、前处理、测定方法.油类溶出实验证明:疏浚物中油类在溶出过程中逐渐向海水中释放,对大连湾海域水质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是水质分析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日常对《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12)的操作,对水样采样、样品分析和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进行经验探讨,为合理控制实验条件,提高分析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向东  李峰 《环境科技》1990,3(3):37-38
在水质监测中,水中油类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分析指标,目前水中油类分析一般是工业废水采用重量法,地表水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非分散红外法等。水中油类物质的组成比较复杂,品种繁多,其化学成份主要为饱和烷烃、芳烃、环烷烃,不饱和烷烃稠环和杂环化合物,而某种测定方法往往只能测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渤海油类测试中标准油的选择进行研究。选取5种原油,11种成品油,1种人工配制油。荧光光谱技术:分别记录310nm、290nm、250nm激发波长时荧光发射谱;室内模拟水中溶解/分散油、沉积物中油的荧光发射谱,获得各类型油的最佳荧光发射波长、发射特性及光谱指纹图。 记录并剖析了渤海海区各站位水体中溶解/分散油、沉积物中油的各波长荧光发射谱。参照ASTM(美国试验与材料学会)溢油鉴别原则,进行了峰形,峰位,指纹综合分析,认为在渤海海区油污染测试中,可用20号重柴油作标准油。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用紫外荧光法在线仪器测量地表水油类的可行性及局限性。对紫外荧光法水中油类监测仪进行性能评价,结果显示该仪器测试线性好,性能稳定,但准确度较差,适合用在在线预警监测项目中。  相似文献   

11.
王智莉 《环境保护》1997,(11):29-30
通过对重量法测定水中油类物质的几个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了能够取得满意测定结果的方法。改进后的方法,减轻了工作量,节省了分析费用,有利于批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测定油类的非分散红外法(GB/T16488-1996)进行了改进,用氧化铝代替硅酸镁为吸附剂,萃取液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再通过装载无水硫酸钠的砂芯漏斗流出,可较好地解决非分散红外法测定油类的预处理过程操作时间过长的问题,减少挥发性油类的损失,从而提高测定的准确度。在用工作曲线代替标准曲线进行校准时,可提高样品测定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用重量法测定水中油类物质的几个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了能够取得满意测定结果的方法.改进后的方法,减轻了工作量,节省了分析费用,有利于批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 油类物质广泛存在于采油、炼油、机械、轻工及化工等行业排放的废水中。在监测采样时,采得的样品应是从废水表层至底层的规则水体,但目前使用的采样方法都难以达到这一要求,造成分析结果误差很大。对同一废水,同时采样,不同实验者间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有时相差几十倍。常常导致环境管理部门与企业间造成矛盾。因而采样方法成为油类物质分析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洋山港工程海域2003~2008年间2月和8月份油类监测资料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工程海域2003~2008年间油类浓度均值呈波动特征;从2003到2008年,2月份的油类浓度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8月份呈波动特征;洋山港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施工和营运以来,洋山港工程对周边海域油类产生影响,洋山港工程油类浓度高值区从一期工程时的东海大桥区向三期工程时的港口区发展,客观要求该海域油类监管的重点区域需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6.
张向东 《环境科技》1989,2(2):40-41,39
在水质监测中,油类是一项重要的污染指标。近十年来,我们从事于水中油类的分析,在地面水,地下水,海水中油类分析时,经常遇到少数样品出现负值的情况。在分析过程中,样品出现负值,从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分析人员的操作误差,比色皿之间的误差,试剂纯度  相似文献   

17.
油类污染事故频有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可低估。我国在2005~2009年5年中公开报导的油类突发污染事件共有95起,涉及到84个县市,其中77起是人为因素引起的,18起是企业违法造成的,污染到水系的有72起。文章就此阐述了油类突发污染事件对水环境、人类和植物造成的风险与危害,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只有政府、企业与公众3方负责,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突发事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四氯乙烯替代四氯化碳作为油类萃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类萃取剂四氯化碳对人体毒性较大,且对大气臭氧层有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实验尝试用低毒的四氯乙烯替代四氯化碳作为油测定的萃取剂。经两者在检出限、线性、精密度、质控样品测定,以及萃取效率试验、加标回收试验的比较。结果表明:改进方法代替标准方法基本可行。四氯乙烯较之其他替代品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东海近海水质油类测定中的不确定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探讨了东海近海水质油类测定中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其中,考虑到海洋环境监测的一些特殊性,在建立评定不确定度分量的数学模型时,引入了重复性实验校正因子f,并根据2002~2003年东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内控质量数据(原始平行样测定)资料以A类方式评定量化重复性实验校正因子f的不确定度;同时,以A类或B类的方式对近海水质油类测定中的其他各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重复性实验校正因子f是近海水质油类测定中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东海近海水质油类测定中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约为0.12.  相似文献   

20.
超声波提取在近海沉积物油类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近海沉积物油类实践,探讨了超声波提取技术在近海沉积物油类测定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超声波提取技术进行近海沉积物油类样品的前处理,时间短(8min),提取效率高(达95%以上),有机溶剂用量小(约25.0mL),操作简便易行,仅需2次提取,工作曲线线性好(r=0.999);对实际样品的分析测试,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0%,回收率可达95.0%以上,结果准确可靠;与经典的索氏提取法相比,结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