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浙江省4类制药工艺8家大型制药企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为基础,通过国际公认的臭氧产生潜力和健康风险评价指标对制药行业排放VOCs所产生的环境与健康危害进行了初步的评估.结果表明,制药行业排放VOCs的臭氧产生最大潜力介于16.1~79.2 mL.m-3之间,主要贡献物为乙酸乙酯、丙酮、甲苯、二甲苯等9种物质,其中4种为VOCs排放特征中的主要污染物.另外,VOCs产生的健康危害主要是苯、环氧乙烷、甲醛及二氯甲烷这4种致癌物造成,占非致癌风险评估值的69%以上,占致癌风险值的100%.此外,通过对排放特征、臭氧产生潜力及健康风险评价比较发现,在制定VOCs排放标准时,特别是控制因子的筛选中不能忽视VOCs所产生的环境与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2.
超声清洗MBR生物膜-臭氧化技术,是在传统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上,采用膜生物技术、臭氧化工艺和现代超声波清洗膜元件技术,进行生活污水回用处理的新兴技术.膜生物(MBR)技术具有出水水质好,一次性投资低,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利用现代超声波技术清洗膜元件,既可以彻底清除粘附在膜内、外壁上的污染物,又可以避免化学清洗对膜造成的危害,及清洗剂对环境的污染;采用臭氧化工艺,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以彻底消除细菌、臭味、色度等可能对回用人群造成的危害,使处理后的水成为真正安全的回用水.  相似文献   

3.
腐植酸作为水体中天然有机物的代表性物质的危害大,传统的处理工艺对其处理效果不理想。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通过直接反应氧化水中有机物,也可以通过离解产生的·OH自由基氧化降解有机物。通过静态试验,对比了四种不同臭氧化工艺对腐殖酸的去除效果,分析了臭氧化降解原理、紫外光降解及催化臭氧化原理、活性炭吸附及催化臭氧化原理,探讨了臭氧、紫外线、活性炭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优化改进我国现有的办公环境空气中臭氧的分光光度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方法的可靠性,保障办公环境空气质量安全。本文介绍了分光光度检测法对工作场所空气中臭氧进行检测,说明了主要的实验流程,实验结果说明此方法比我国现行的职业卫生标准方法更简便和易于操作,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可应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臭氧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薛榴珍 《环境保护》1991,(7):29-29,23
由于静电复印机具有复印迅速、使用方便等特点,给学习、工作和生产创造了方便,提高了效率。因此静电复印机已开始大量进入机关、工厂、学校、科研和设计等部门,正在为生产、管理、教学、科研和办公服务。但由于静电复印机结构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臭氧既污染环境,又危害人体健康。部分复印机在结构上使用的是硫化镉光导体材料,这种感光体对人体的危害较大,必须引起  相似文献   

6.
饮用水微污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概述了饮用水微污染的现状及危害;综述化学氧化,吸附及生物等饮用水微污染的预处理技术,着重介绍强化混凝,臭氧活性炭,生物活性炭,臭氧生物活性炭,光化学催化,膜法及新型生物反应器等深度处理的方法原理及应用前景,并阐明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国外动态     
·臭氧对植物的危害·当汽车排出的废气及含氮氧化物、烃等工业排出物与阳光发生光化反应时,就会产生臭氧。这种臭氧对植物的危害比酸雨还大。植物叶子一旦受到臭氧的污染,就会早衰、变色、甚至死亡。据美国植物病理学家的统计,自1980年以来,美国由臭氧造成的植物损失,每年可达10亿美元左右。经研究发现,当臭氧浓度为0.05ppm时,谷物和蜀黍类植物可损失1.5%,大豆和花生将损失12%;当臭氧浓  相似文献   

8.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措施,特别是甲醛、氡、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对学校造成的危害.提出了许多防治措施,如光催化氧化、臭氧净化技术、空气负离子技术、生物净化技术等,以及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在这些方面研究取得的进展.重点介绍了新兴的光催化氧化复合技术.最后指出了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方向,如技术融合、计算机模拟、新型材料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前言臭氧的用途很广泛。目前,许多国家把它作为一种高效漂白剂应用于木材加工、造纸、纺织品工业中,亦有用作消毒杀菌剂及公共场所的空气净化剂等。但是,臭氧对人类、动物、植物也有很大的危害,这方面已有许多报导。在0.1 ppm 的臭氧中会使人咳嗽、咽炎、呼吸困难。经常接触浓度为0.2 ppm 的臭氧会导致人  相似文献   

10.
对环境及人体造成重要危害的大气二次污染物如臭氧、硫酸雾及硫酸盐颗粒物等,其形成往往与太阳辐射直接相关.紫外辐射的强度在大气污染化学转化的研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紫外辐射强度用物理方法测定比较复杂.在光化学研究中通常采用化学方  相似文献   

11.
阴极电场增强活性炭纤维-臭氧体系去除水中硝基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电流强度、反应液初始pH值、电解质种类及浓度等因素分析,探究了电增强活性炭纤维-臭氧体系对水中硝基苯的去除效果和机制.结果表明,与活性炭纤维-臭氧体系比较,电增强活性炭纤维-臭氧体系对硝基苯的去除效率显著提升.电增强活性炭纤维-臭氧体系中电流强度对体系影响不显著,臭氧浓度对水中硝基苯的去除效率有一定影响,反应初始液的pH值对活性炭纤维催化臭氧体系的影响较大.水中无机盐如硫酸钠、硝酸钠及氯化钠的存在会抑制活性炭纤维催化臭氧.此外,单独臭氧对活性炭纤维有破坏作用,降低了活性炭纤维对反应的促进效果,外加阴极电场时,不仅活性炭纤维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显著提升,而且保证了活性炭纤维结构不被臭氧所破坏.  相似文献   

12.
冯兆忠 《环境保护》2020,48(15):20-22
本文梳理了臭氧污染对我国粮食产量、食品安全和森林生态功能的严重影响,提出减缓臭氧危害的生态修复措施,建议加强传统育种筛选和现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达到精准、快速地提高植物臭氧抗性的目的;加强化学保护剂和新型纳米材料的研发,完善水肥一体化等相关田间精准管理措施,发展减少大气臭氧(O_3)污染的生态之路。  相似文献   

13.
TiO_2/AC催化臭氧氧化处理水中的苯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单独臭氧氧化及以活性炭(AC)和负载二氧化钛的活性碳(TiO2/AC)为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处理水中苯酚的效果。考察了AC、TiO2/AC对苯酚的吸附特性及三种方法对苯酚的转化率及矿化率效果及其臭氧利用效率,并对氧化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AC、TiO2/AC对苯酚的吸附均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催化臭氧氧化转化苯酚的效果高于单独臭氧氧化;TiO2/AC作催化剂有利于苯酚的最终矿化,同时提高了臭氧的利用效率;3种氧化反应均较好的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TiO2/AC催化臭氧氧化苯酚的二级动力学常数为0.0001L/(mg.min),高于单独臭氧氧化0.00004L/(mg.min)和AC催化臭氧氧化0.00006L/(mg.min)。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催化臭氧化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目标物,研究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催化臭氧化对SDBS的去除特性,并研究了天然有机物(NOMs)对催化臭氧降解SDBS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催化臭氧化较单独使用臭氧或活性炭对SDBS去除效率有显著提高,而且最有效阶段在反应初的20 min之内及臭氧和反应物浓度较高的反应阶段.时...  相似文献   

15.
臭氧氧化水中壬基酚的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胡翔  李进  皮运正  王建龙 《环境科学》2007,28(3):584-587
采用臭氧氧化浓度为20 mg/L的壬基酚溶液,研究了臭氧氧化去除壬基酚的效果及氧化过程中中间产物的变化情况,探讨了臭氧氧化壬基酚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臭氧氧化涉及2种氧化方式,臭氧分子的单独反应和臭氧/羟基自由基的联合氧化.2种氧化方式在18 min内均能完全去除壬基酚,联合氧化方式在4 min内即能达到96%的去除率,而单独臭氧分子氧化需要12 min.氧化过程中检测到甲醛的产生,单独臭氧氧化下甲醛产生量在8 min左右达到稳定,而混合氧化方式下甲醛量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6.
基于OMI数据的东南沿海大气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臭氧监测仪(OMI)卫星反演数据,对2005—2018年东南沿海5省区域大气臭氧柱浓度数据进行提取及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时间变化上,14年间,该区域大气臭氧柱浓度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5—2013年臭氧柱浓度持续升高,最高值为324.52 DU,高值区不断向南部区域扩大;2013—2018年臭氧柱浓度呈下降趋势,最低值为228.27 DU,但在2017、2018年略有上升.②在空间分布上,臭氧柱浓度自北向南逐渐降低,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江苏及浙江省北部;低值区集中于福建省南部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③在季节变化上,大体呈现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高值区在春夏季交替出现,秋季略高于冬季,但差异不明显.④稳定性分析表明:研究区臭氧柱浓度整体呈现中部分散、南北部集聚、差异较显著的分布格局.⑤自然因素中,风向、气温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降水)及华南地区的台风和暴雨也起到显著作用.⑥人文因素中,臭氧柱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生产总值及机动车保有量均表现出正相关,其中,臭氧柱浓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度最高.另外,臭氧柱浓度与NO_x排放量表现出显著相关性.VOC_s对臭氧柱浓度的影响中,工业源是主控因素,交通源和居民源次之,电厂源对臭氧柱浓度的影响最弱.这进一步说明臭氧浓度的变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气温、NO_x及VOC_s的排放是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臭氧-混凝交互作用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臭氧-混凝联用(臭氧与混凝剂同时投加)和预臭氧混凝(预臭氧后待水中臭氧浓度为0后再投加混凝剂)两种方式处理水样,分析其氧化、混凝效果和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等的差异,研究臭氧-混凝交互作用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联用和预臭氧混凝效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联用工艺中臭氧与混凝剂间发生交互作用,导致混凝剂水解形态分布发生改变是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原因.联用处理后水样的浊度高于预臭氧混凝,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臭氧降低了混凝剂水解形态分布中Alb的含量;Cl-DBPFP低于预臭氧混凝出水,是混凝剂Al Cl3及其某些水解形态对臭氧具有催化氧化的作用,促进了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氧化降解所致.联用对MCAA和CF生成势的去除效果显著强于预臭氧混凝,其中MCAAFP分别为5.6μg·L-1和16.9μg·L-1,CFFP分别为12.5μg·L-1和24.1μg·L-1.臭氧与混凝剂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混凝效果及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是臭氧和混凝配合使用安全性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因而,相关科研和实际水处理工艺中必须明确预臭氧及混凝剂投加位点和相对次序.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粤港澳三地政府在空气质量监测、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粤港澳大湾区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但臭氧浓度快速增长,臭氧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要污染物.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臭氧污染研究及臭氧污染防控,本文综述了粤港澳大湾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臭氧污染观测研究的主要进展,回顾了臭氧监测网络建立、臭氧浓度水平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臭氧生成和污染输送的气象过程、区域臭氧来源解释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提出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臭氧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化学品会议上,两位科学家宣称,采用正常植物和受臭氧影响的植物之间硬度,韧度和破碎强度差异的测定方法进行试验,可以明显地预测到臭氧对植物的危害程度,从而估算出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例如牧草在空中含有15ppm的臭氧的密闭室中7小时后,与对照植物样品相比较为脆弱。此外,他们还根据试验结果和有关的资料对美国的谷物、棉花,大豆、烟草等农作物,由于对流层臭氧的危害所引起的损失做了估计,总共每年大约可达10~50亿美元之多。  相似文献   

20.
臭氧(O3)与甲烷(CH4)均是大气中重要的微量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提高全球范围的臭氧、甲烷在气候模式中的预报效果,使用集合平方根滤波(En SRF)同化方法及地球系统模式(CESM)构建了CESM-En SRF卫星资料同化预报系统,并通过设计试验,将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的臭氧与甲烷观测资料同化到气候模式中,对模式的同化再预报效果进行系统的测试与评估.结果显示,臭氧、甲烷分析集合均值的偏差及均方根误差皆低于背景集合均值的偏差及均方根误差.臭氧、甲烷的同化再预报偏差及均方根误差较控制实验都得到改善,但对5 h Pa以上高度臭氧预报准确性的改进效果很小.随循环同化的进行,平流层臭氧与甲烷的平均同化改进率呈增加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对流层平均同化改进率随时间变化不明显.试验表明,该系统可有效利用臭氧与甲烷的观测资料对模式场进行合理的改善,从而有效地提高臭氧、甲烷在气候模式中的再预报效果,但对于平流层顶-中间层高度(5 h Pa以上)臭氧预报准确度的提高,模式中臭氧光化学过程的准确模拟较同化观测资料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此外,循环同化对提高5~150 h Pa高度臭氧及1~200 h Pa高度甲烷在CESM模式中的预报效果最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