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UV/H2O2间歇式光氧化反应器,研究了溶液pH值、腐殖酸及水中常见阴离子HCO3-、NO3-、CO32-、Cl-和SO42-对UV/H2O2工艺降解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的影响.结果表明,UV/H2O2工艺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EE2,光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双氧水投加量为5 mg/L时,在14W低压汞灯照射下,EE2在自来水和蒸馏水中的光降解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63 0min-1和0.132 4min-1.溶液中的腐殖酸和阴离子HCO3-、NO3-、Cl-、SO42-对EE2的光降解反应有抑制作用,4种阴离子浓度为5 mmol/L时,抑制作用依次为HCO3->SO42->Cl->NO3-,HCO3-可使光降解速率常数降低到50%.自来水中的光降解速率常数低于蒸馏水中的光降解速率常数是水中多种离子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SO2对Ag/Al2O3催化剂上CH3OH还原NO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溶胶-凝胶混合法制备了Ag负载量为5%的Ag/A12O3催化剂.研究了富氧条件下,SO2对CH3OH在催化剂上还原NO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气不含SO2和H2O时,NO还原活性温度较低,有显著量N2O生成,这被归因为反应过程中,部分氧化态Ag被还原为金属Ag.添加SO2或同时添加SO2和H2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浙江省中部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组成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采集了兰溪市市区和近郊两个站点2016年4个季节的PM2.5样品,利用双通道离子色谱对水溶性无机离子(Cl-、NO3-、SO42-、Na+、NH4+、K+、Ca2+、Mg2+)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兰溪PM2.5中离子总浓度存在明显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趋势,年均值为21.19 μg·m-3,约占PM2.5质量的45%;SO42-、NO3-和NH4+是水溶性离子中最主要的组分,年均浓度分别为8.11、5.92、3.87 μg·m-3.Cl-和NO3-浓度的季节变化最为显著,冬/夏浓度比接近10,其半挥发特性是导致兰溪PM2.5中离子组成呈现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兰溪PM2.5中NO3-/SO42-比值的冬季平均值为1.18,说明流动源对兰溪PM2.5有很大贡献;夏季(以及春、秋季)时NO3-/SO42-比值较低,且与PM2.5浓度呈负相关,与矿物尘结合的硝酸根离子的较大贡献可能是导致夏季PM2.5浓度较低时NO3-/SO42-比值较高的主要原因.阴阳离子平衡、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矿物尘对兰溪市PM2.5的酸度及离子赋存状态有较大影响;冬季及春、秋季兰溪的PM2.5具有一定的酸性;NO3-和SO42-主要与NH4+结合,但部分可能与钙等其他组分结合;Cl-和K+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但K+的年均浓度仅为0.31 μg·m-3,说明生物质燃烧对兰溪PM2.5的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4.
HA(humic acids, 腐植酸)是一种难降解天然有机物,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很难将其去除.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纳米管TiO2,并通过TEM(透射电镜)、XRD(X射线衍射)、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BET比表面积分析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纳米管TiO2光催化臭氧化对HA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①254 nm紫外光照射下,500 ℃煅烧纳米管TiO2催化臭氧化HA的工艺去除效果最佳,HA去除率可达42.1%,较单独臭氧化工艺提高92.2%. ②采用Fe3+掺杂纳米管TiO2催化臭氧化工艺时,Fe3+掺杂量为1.0%(原子百分含量),煅烧温度为550 ℃时,催化效果最好,HA去除率可达79.5%. ③HA去除率高于TOC,0~10min内该现象更为明显. ④考察陶粒和活性炭负载Fe3+掺杂纳米管TiO2的催化效果及催化次数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陶粒和活性炭负载Fe3+掺杂纳米管TiO2存在下,HA去除率分别为85.1%和97.7%,使用4次后,HA去除率分别为73.9%和82.8%.  相似文献   

5.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TiO2/Ti光电极,并通过电助光催化的方法研究了恒电流法和恒电压法对甲草胺的降解效率.实验证实了在光催化和电催化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反应溶液中加入Na2SO4电解质后,SO42-可以被价带空穴氧化成强氧化性的S2O82-,继而可以氧化处理物质,提高甲草胺的降解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甲草胺在羟基自由基的作用下通过羟基化作用和脱烷作用,发生断键、开环等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最终生成CO2和H2O等无机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6.
亚热带土壤反硝化过程中NO-3-N对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续勇波  蔡祖聪  雷宝坤 《环境科学》2008,29(12):3513-3519
研究了发育于不同成土母质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45个亚热带土壤样本,在反硝化严格厌氧培养条件下(密闭、淹水、充N2),加入KNO3的处理(加入N量为200 mg·kg-1)和不加KNO3的空白对照对CH4产生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培养条件下无论加入KNO3与否,CH4的产生和排放首先取决于土壤有机碳总量水平及其有效性.对照土壤中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和KNO3处理土壤中稻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H4排放量最高.加入KNO3显著抑制了CH4的产生和排放,NO-3-N对CH4产生的抑制效应可能较N2O对CH4产生的抑制效应更大.加入KNO3处理中厌氧培养第1周内的NO-3-反硝化量和降低速率是决定CH4排放量的关键因素.不加KNO3的对照土壤中,73%的土样表现为 Fe2+的产生和CH4的排放之间呈指数关系增长,表明Fe3+和CO2的还原可同步进行.NO-3-N不仅显著抑制了CH4的产生和排放,也抑制了Fe3+的还原.  相似文献   

7.
无机离子SO42-对小麦幼苗积累稀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MINTEQA 程序计算出在无机离子SO42-存在下,轻(La)、中(Gd)、重(Y)3 种稀土元素在溶液中的形态分布.研究了在水培条件下SOSO42-对3种稀土元素在小麦幼苗根、茎和叶部的积累规律.热力学实验表明,小麦幼苗在加SO42-的稀土元素溶液中培养30d 后,小麦根部对La、Gd 的积累受抑制,而对Y的积累却明显提高;加入SO42-后茎叶部对La、Y积累值改变不明显,但对Gd的积累有所增加.生长动态实验表明,在SO42-存在下,小麦幼苗根部对稀土的积累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其积累值符合线性递增函数方程,相关系数> 0.94;而茎叶部最初积累能力较强,SO42-的加入对小麦植株动态吸收稀土规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CeO2-La2O3/γ-Al2O3稀土氧化物混合物催化还原SO2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La2O3 中加入变价稀土氧化物CeO2,组成一种稀土氧化物的混合物,以这种混合物作为CO还原SO2的催化剂.采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在反应气体SO2和CO按SO2∶CO = 1∶3,载流气体为N2,气体流量为1000 mL/min的条件下,实验研究了该催化剂的活化过程以及温度和反应物浓度配比对活化反应的影响,用XRD和XPS对反应前后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了相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CeO2和La2O3 2种稀土氧化物的混合物,在CO还原SO2的催化反应中,活化温度比单个的CeO2或La2O3氧化物下降了50℃~100℃,而且具有更高的活性.这可能是CeO2和La2O3氧化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协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钒和钨负载量的V2O5-WO3/TiO2催化剂样品,对样品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进行了评价,并用BET、XRD、XPS等手段对催化剂样品的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钒的负载量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催化活性有显著影响,当钒负载量从1%升高到8%时,催化剂比表面积下降了16 m2/g,最高活性温度降低了约100℃.钨起到稳定剂和助剂的双重作用,当钒负载量为1%时,钨负载量从0升高到6%,催化剂比表面积仅下降了3 m2/g,而活性温度窗口向高温和低温各拓宽了约50℃.研究表明钒和钨负载量都能影响催化剂表面的VOx物种,但对催化剂的表面晶型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SO2对CoH-ZSM-5催化CH4还原NO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富氧条件下SO2对CoH-ZSM-5上CH4选择还原NO(CH4-SCR)的影响,应用SO2-TPSR,NO+(O2)-TPD等方法研究了产生中毒的原因并定量研究了被毒化的活性位.反应在773 K进行时,加入体积分数78×10-6SO2,NO的转化率由72%逐渐降低并稳定在58%,提高反应温度至823 K,NO稳定转化率上升至62%.同时加入2.5  相似文献   

11.
硼掺杂CeO2/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氯化钛和钛酸丁酯水解过程中引入硼酸、硝酸铈,制备了具有可见光活性的硼(B)掺杂CeO2/TiO2复合氧化物光催化剂,采用XRD、DRS、XPS等手段进行表征,以偶氮染料酸性红B为模型污染物评估了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硝酸铈加入量影响催化剂的吸收带边,随用量增加,吸收带边红移至481nm(Ce/Ti=1.0,摩尔比),继续增加用量,吸收带边轻微蓝移.催化剂晶相组成与焙烧温度有关,500℃时焙烧样品主要由立方晶型CeO2和锐钛矿TiO2组成,焙烧温度高于700℃时,TiO2转化为金红石型,CeO2则无显著变化.随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吸收带边明显蓝移,综合考虑催化剂稳定性和太阳能利用,认为500℃焙烧较为合适.B1s XPS显示仅有少量B原子进入复合氧化物晶格取代了氧原子,主要以B2O3形式存在.酸性红B降解试验显示B掺杂CeO2/TiO2可以提高TiO2的催化活性,紫外光辐射10min最高可使96.0%的酸性红B分解,且反应彻底,表现出较强的氧化能力,但Ce/Ti>0.5(摩尔比)时催化活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王淑勤  赵毅  谭茜  许佩瑶 《环境科学》2008,29(2):518-524
通过纳米TiO2催化CaO燃烧后粉煤灰的成分分析和燃烧烟气中SO2含量的测定确定固硫效果,探讨了纳米TiO2添加量、Ca/S摩尔比、不同条件制备的纳米TiO2及燃烧温度对分析纯CaO固硫的影响,比较了纳米TiO2对不同煤种以及不同钙基固硫剂的固硫效果,并对反应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纳米TiO2与CaO共同作用时,纳米TiO2最佳的添加量为8%;在Ca/S摩尔比为2、燃烧温度为850℃时纳米TiO2催化分析纯和工业纯CaO固硫效率达87.8%和60.3%,比不添加纳米TiO2时增加13.4%和29.6%.纳米TiO2对不同煤种燃烧时CaO固硫有较好地催化作用,能够促进SO2转化成SO3的本征反应,同时增加煤灰的孔尺寸,促进二氧化硫的扩散从而提高CaO的固硫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刘超  汤心虎  莫测辉  王俊 《环境科学》2006,27(11):2150-2153
采用低温燃烧合成法制备了Ni掺杂TiO2光催化剂,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粉末衍射(XRD)、激光散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等方法对催化剂的光吸收特性、晶相组成、粒度分布、升温过程中化学变化等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为模型污染物考察了催化剂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相对P25而言,Ni掺杂TiO2的光吸收带边红移,当Ni/Ti原子比为0.4时,催化剂的带隙宽度为2.3eV,对应的吸收带边为564nm;催化剂晶型以锐钛矿TiO2为主,随Ni掺杂量增大,NiTiO3比例升高;催化剂粒径主要分布在50~150nm之间,占总量的96.9%;升温过程中催化剂在445.2℃发生晶型转化,出现锐钛矿和NiTiO3晶体.催化剂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在可见光作用150min后最高可使93.9%的亚甲基蓝分解,活性高于P25.  相似文献   

14.
碳黑改性TiO2薄膜光催化剂的结构性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通过碳黑掺杂制备了改性的TiO2薄膜光催化剂(CB-TiO2),并采用液氮吸附、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DRS)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物相、晶粒度和最大激发波长等结构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B-TiO2的吸附性能大大改善,不同热处理温度下,BET比表面积增加50%~80%;同时碳黑掺杂能够减小催化剂的晶粒尺度,使相变温度降低.相应的光催化降解试验也表明,碳黑改性TiO2的活性大大提高,其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普通TiO2的1.5倍.  相似文献   

15.
A series of phosphorus-modified titanium dioxide samples with varying P/Ti atomic ratio were conveniently prepared via a conventional solgel route. The effects of phosphorus content and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grain growth, surface area, and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P-modified TiO2 were investigated. The XRD results showed that P species slow down the particle growth of anatase and increase the anatase-to-rutile phase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to more than 900℃. Kinetic studies on the P-modified TiO2 to degraded 4-chlorophenol had found that the TP5500 prepared by adopting a P/Ti atomic ratio equal to 0.05 and calcined at 500℃ had an apparent rate constant equal to 0.0075 min-1, which is superior to the performance of a commercial photocatalyst Degussa P25 Kapp = 0.0045 min-1 and of unmodified TiO2 (TP0500) Kapp = 0.0022 min-1. From HPLC analyses, various hydroxylated intermediates formed during oxidation had been identified, including hydroquinone (HQ), benzoquinone (BQ) and (4CC) 4-chlorocatechol as main products. Phytotoxicity was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irradiation against seed germination of tomato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whereas acute toxicity was assessed by using Folsomia candida as the test organism. Intermediates products were all less toxic than 4-chlorophenol and a significant removal of the overall toxicity was accomplished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法液相氧化SO2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酸性水溶液、含Fe3+水溶液、含Fe2+水溶液、细菌菌液和细菌培养基水溶液脱除二氧化硫的实验,探讨了微生物液相氧化二氧化硫的途径.以液相中SO42-浓度考察了Fe3+浓度、Fe2+浓度、进口SO2浓度以及温度对脱硫成酸的影响.微生物脱硫有2种机制:一是直接氧化作用,即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将S(IV)氧化成S(VI);二是间接催化氧化,氧化亚铁硫杆菌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快速氧化Fe2+成Fe3+,增强Fe3+对SO2的液相催化氧化能力,研究表明微生物脱硫以间接催化氧化为主.在浓度0~1.2g/L之间,Fe3+和Fe2+浓度越高,脱硫效果越好,氧化亚铁硫杆菌表现出对Fe3+/Fe2+体系氧化SO2的强化效果.入口SO2浓度越高,细菌脱硫效率越低,但液相中SO42-浓度随进口SO2浓度增加变化不大.温度对微生物脱硫影响较大,最佳脱硫温度为30~40℃.  相似文献   

17.
脉冲电晕放电烟气脱硫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脉冲放电脱硫反应器电极结构采用线-板式电极,正极性窄脉冲高电压供电,试验烟气流量为1000~3000m3/h.主要研究了脉冲放电脱硫的运行参数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目的是为脉冲放电烟气脱硫工业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得出的试验结果:烟气中SO2浓度在1000~2000ml/m3范围内,烟气温度在60℃~80℃范围内,氨加入量按摩尔比NH3SO2=2:1加入,能耗3~5 W·h/Nm3,SO2脱除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8.
CaF2高温分解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燃煤和砖瓦烧制过程中钙基固氟剂燃烧固氟的最终产物CaF2,其高温稳定特性对固氟效率有重要影响本义在固定床反应器上采用气态氟化物直接吸收分析法,结合XRD、DTA法对CaF2晶体粉末在大气、干燥大气和饱和大气下的高温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CaF2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反应起始温度830±10℃,水解率随燃烧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对水解率有显著影响.动力学计算表明温度在850℃~1350℃范围内水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E=115±2kJ/mol.研究结果对燃煤和砖瓦烧制过程中高温高效钙基燃烧固氟剂的开发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绍峰  孙楚 《环境科学》2012,33(4):1260-1266
利用拟一级降解速率常数表征O3/H2O2对扑灭通(Prometon)的氧化效能,探讨了n(H2O2)/n(O3)、pH值、水质和碳酸氢根离子对去除的影响,对有机氧化产物进行了气相和液相质谱分析,以离子色谱法测定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NO3-,在此基础上对扑灭通降解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扑灭通初始浓度2 mg.L-1,反应温度25℃,O3投量13 mg.L-1时,最佳反应条件为n(H2O2)/n(O3)=0.7,体系pH为7~8;扑灭通在自来水中的去除效果好于纯水;HCO3-浓度>50 mg.L-1时,对扑灭通的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液质和气质的分析结果表明扑灭通并未开环,氧化过程中扑灭通三嗪环支链上的2个异丙基首先被氧化脱去,离子色谱检测到的NO3-是三嗪环支链胺基氧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